一位臺輪老船長的兩岸情緣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臺輪丹鼎九號船船長曾蒸鏡今年已69歲。「我不知道自己的海上生涯還有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只要還當船長,每周一定會來大陸兩次,我喜歡來這裡。」曾蒸鏡開心地表示。

  從22歲開始,曾蒸鏡就在船上工作,跟大海打了近半個世紀的交道。47年來,他在海上航行的總裡程達到412000多公裡,到過60多個國家。曾蒸鏡算了一筆帳,繞地球一圈的距離為40075.7公裡,而他的海上航行的總裡程可以繞地球10圈還多。有生之年,他希望能一直駕著船,來往於海峽兩岸之間的港口。

  作為大陸68個「兩岸海運直航港口」之一,福建省泉州市蚶江鎮石湖港立足於當前的「小三通」政策,服務於兩岸往來,一直走在對臺貿易的最前沿,是泉州地區對臺貿易的主力軍。在石湖港,曾蒸鏡和他的船員一直開展小額貿易。

  10月15日,曾蒸鏡和他的丹鼎九號船,在泉州邊防支隊蚶江邊防工作站官兵監護下,又一次順利靠泊石獅市蚶江鎮石湖碼頭。

  10年前,曾蒸鏡的孩子們就希望曾蒸鏡不要再跑船了,回到臺南和媽媽一起生活,這樣全家人團聚一下也比較容易些,可曾蒸鏡就是離不開船,一直到現在,年屆古稀的他還在船上與海浪抗爭。「47年在海上漂泊,習慣了,讓我回到家裡享清福,我反而不適應,我喜歡海,割不斷我和大海的這份情緣。」曾蒸鏡說。

  閩臺一家親,服務架心橋。說起與石湖港結緣,曾蒸鏡表示「這純屬命中注定」。老曾說,他所在的公司把業務拓展到了泉州,一直沒有選擇退休的他,自然就和他的船員們來到了泉州。

  「我們丹鼎九號船每周兩次在石獅石湖碼頭停靠,主要從事一些紡織服裝機臺、食品、水果等小額貿易。」曾蒸鏡坦言,自他們的船在石湖碼頭停靠以來,蚶江邊防工作站官兵在申報通關、醫療服務、文體生活等方面都給他們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和幫助,還專門在監護站裡設立了「臺胞之家」,讓他們每次來石獅都很輕鬆愉快。

  「今年中秋節,蚶江邊防工作站官兵還和我們船員一起博餅,一起猜燈謎,一起吃團圓飯,我們就像回到了家一樣。」老曾說,當地邊防部門先後向來靠臺輪推出「綠色通道」、「24小時報關預約熱線」和「微博、微信申報臺」等「貼近式」便民措施,手續齊全、經常來靠的臺輪可通過24小時電話預約、QQ申報、微信申報等方式,進行「快速申報」,受到了來往停靠臺輪臺胞的交口稱讚。

  「我今年已經69歲了,我不知道自己的海上生涯還有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只要還當船長,每周一定會來大陸兩次,我喜歡來這裡。」曾蒸鏡說。

  據蚶江邊防工作站統計,2014年1至10月份石湖港對臺小額貿易進口標箱數已達8713標箱,超過2013年全年總標箱數的55%,來靠臺輪更是達到203艘次。(記者吳亞東、通訊員鄧志新)

相關焦點

  • 臺灣寫真:體育舞蹈牽起兩岸曼妙情緣
    臺灣寫真:體育舞蹈牽起兩岸曼妙情緣 2020年01月23日 08:32:00來源:中國新聞網   體育舞蹈又稱國際標準交誼舞(國標舞),19世紀20年代起源於歐洲,20世紀先在臺灣地區風靡,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大陸也興起國標舞熱潮;兩岸民間藉由體育舞蹈,牽起一段段曼妙情緣。
  • 一壺馬祖高粱的兩岸情緣
    (原標題:一壺馬祖高粱的兩岸情緣) 新華社臺北11月20
  • 李律杉:宜興與臺灣的文化情緣|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
    本期體驗營以「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為主題,將在金門開營,擬參訪金門大學、瓊林社區、燕南書院、臺北社區大學、三峽老街、浪漫臺三線、鹿港民俗文化館、埔裡桃米社區等地,一窺臺灣的社區營造文化。體驗營共遴選大學生營員30名,大陸和臺灣各15名,分別由鳳凰網和臺灣《旺報》通過前期徵稿和面試從兩岸高校中遴選。本文為兩岸大學生的報名徵稿選發。
  • 當山珍遇上海味 美食串起滇臺情緣
    中新社昆明1月3日電 題:當山珍遇上海味 美食串起滇臺情緣作者 韓帥南元旦期間,在雲南省昆明市舉行的2020昆臺美食文化交流活動上,一對夫妻所在的臺灣美食展臺格外惹人矚目。展臺的主人張倍榮來自臺灣屏東,妻子王暉是昆明本地人。
  • 走進高雄中山大學 探尋兩岸中大的特殊情緣
    交響樂的演奏者分別來自兩岸中山大學的學生樂團,因為共同的校慶日,他們跨越海峽,共奏一曲。  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在臺灣高雄也有一所中山大學,與廣州中大同根同源,有一樣的校名、校訓、校慶日和幾乎相同的校歌,猶如「一枝兩葉」。大家熟知的著名詩人余光中,就是高雄中大文學院院長。
  • 一個清華學子的兩岸情緣
    一個清華學子的兩岸情緣來源:新華網 2013-8-16 李嬌陽  「要做真正的兩岸交流,不能只是組織一兩次沙龍和講座,我們希望做兩岸青年學子之間深度的交流。」剛剛卸任清華大學學生海峽兩岸交流協會會長的何松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
  • 九大電力央企告別最後一位「老船長」
    九大電力央企告別最後一位「老船長」 發布時間: 2020-01-10 22:10:12   來源:  作者:
  • 「兩岸30年·人物」品讀陳玲 一位對臺工作者與她的40載兩岸芳華
    淡然的談笑背後,記者發現,其投身對臺工作年頭之久,所涉重大事項之全,與臺灣淵源之深,為兩岸事務傾注心血之多,親歷見聞之廣,皆令人感嘆。若要加以形容,或許可以說,坐在記者對面的宛然是一位親歷過幾乎所有重大涉臺事項的「大滿貫對臺工作者」。陳玲回憶,自己參加工作比較早,迄今已40多年了,「在福建這塊土地上,不論在哪個部門從事什麼工作,或多或少都會涉及到一些對臺的事務。」
  • 兩岸同名板橋村:名稱雖有變 情緣終不改
    中新社廈門6月10日電 題:兩岸同名板橋村:名稱雖有變 情緣終不改中新社記者 陳悅在兩岸的同名村中,板橋是個特殊的例子。臺灣新北市的板橋,依然「大名鼎鼎」。廈門的板橋,自從張氏先祖南宋時在此定居,歷經變遷;到如今,「板橋」之名已不復存在,所屬24個村分入廈門集美僑英街道的三個社區。
  • 一位「90後」臺籍青年的「兩岸藝術交流夢」
    「90後」臺籍青年蔡鶴立。張金川 攝中新網漳州12月16日電 (張金川 龔雯)「音樂和藝術能打破時間、空間限制,使人心與心相通。」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市的「90後」臺籍青年蔡鶴立對此深信不疑。如今,他又有了一個「兩岸藝術交流夢」:創建兩岸青年藝術展交流品牌,以音樂和藝術展促進兩岸青年交流。蔡鶴立在他的工作室為客人攝影。 張金川 攝漳州與臺灣隔海相望,蔡鶴立幼時便聽著從臺灣來到大陸生活的外婆講家鄉的人與事,自此埋下「兩岸情結」。中學時期起,他開始學習音樂。
  • 臺籍麗娜輪 臺北直航平潭
    N海都駐臺記者 葉春 海都記者 盧鋥 文/圖 海都訊 昨日11時,臺北港,薄霧漸散,萬噸「麗娜輪」搭載414名乘客在鳴笛聲中緩緩駛離碼頭。 這是第一艘投入兩岸定期航線的臺籍高速客滾輪,由福建海峽高速客滾航運公司與臺灣東聯航運聯合運營,也是繼「海峽號」後第二艘直航臺北—平潭的高速客滾輪,單程3小時,讓往返福州—臺北「一日生活圈」的旅客又多了個便捷的選擇。 「很大、很寬、很穩!」14時許,「麗娜輪」停靠平潭碼頭,搭乘首航班次的臺灣遊客和福建鄉親,對「麗娜輪」的體驗紛紛點讚。
  • 法國老船長,聖地紅酒駕臨您家!
    老船長紅酒讓我們為相遇乾杯,為勝利喝彩!隨之」復仇者聯盟4」全球上映之際,一位新成員「老船長「進入到我們的視野中,你們發現了嗎?一場由法國引入貴族品質的紅酒風暴席捲入中國市場,在國內最大一線品牌萬達影院中上線,隨處可一眼所及「老船長紅酒」的線下廣告,不禁讓人驚嘆聯想:「老船長究竟是何方神聖呢?」至此,「老船長紅酒」正式踏足中國市場,今天帶你認識,充滿法國貴族血統的「老船長紅酒」故事。
  • 老船長講英文(五)船上的繩結
    然而,有一位聰明的水手想出一個妙法,他在船航行時向海面拋出拖有繩索的浮體,再根據一定時間裡拉出的繩索長度來計船速。那時候,計時使用的還是流砂計時器。為了較準確地計算船速,有時放出的繩索很長,便在繩索的等距離打了許多結,如此整根計速繩上有分成若干節,只要測出相同的單位時間裡,繩索被拉曳的節數,自然也就測得了相應的航速。
  • 首艘臺籍客輪「麗娜輪」從臺北直航平潭
    首艘臺籍客輪「麗娜輪」從臺北直航平潭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27 21:20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福州5月27日電(記者 許雪毅)由兩岸航運公司聯合運營的高速客滾輪「麗娜輪」27日從臺北港正式直航平潭,這也是首艘臺籍客輪執行臺灣本島至大陸定期客運航線。
  • 兩岸海運發燒 臺中港去年客運量達12萬人次(圖)
    圖片來自臺媒  中國臺灣網1月6日消息 大陸遊客赴臺不但造成兩岸航空航班大熱門,海運也開始發燒。尤其是臺中港更是「爆量」,一口氣從2011年的25000多人次,上衝到2012年的近12萬人次。航運界人士預測,繼臺中港後,基隆港和臺北港,都可能成為臺灣今年快速竄升的兩岸新熱點。
  • 一位「90後」臺籍青年的「兩岸藝術交流夢」_新聞中心_中國網
    「90後」臺籍青年蔡鶴立。張金川 攝中新網漳州12月16日電 (張金川 龔雯)「音樂和藝術能打破時間、空間限制,使人心與心相通。」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市的「90後」臺籍青年蔡鶴立對此深信不疑。從大學畢業便開始創業的蔡鶴立,把藝術「玩」成了事業。如今,他又有了一個「兩岸藝術交流夢」:創建兩岸青年藝術展交流品牌,以音樂和藝術展促進兩岸青年交流。
  • 「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在高雄首展
    新華社高雄7月11日電(記者何自力 石龍洪)11日在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首展的「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用實物、圖文、聲像向觀眾講述了一個個 「我家的兩岸故事」。1949年,百萬同胞自大陸各地渡海來臺,「一塊新的門牌叫作眷村,一個倉促生火的爐灶叫作他鄉……」在落地生根的同時,故鄉已成追念。展覽以「遷台歷史記憶庫」豐富的人物影音及典藏文物為主題,結合互動科技與新媒體藝術,設立「漂移時光」「遷臺映像」「落地成家」「我的傳家寶」四大展區,引領民眾穿越歷史雲煙。
  • 兩岸青年成2017滬臺交流「中流砥柱」
    除了去年在滬舉行的兩岸重要事件無懸念入選外,兩岸青年的交流較往年有所增加,突顯了兩岸青年日漸成為滬臺交流「中流砥柱」的新趨勢。  2017年度滬臺交流十大新聞中有一半涉及兩岸青年,分別是「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精彩紛呈」、「滬臺青年開展『體驗式交流』,『普陀育菁計劃』培養臺灣人才」、「騎行京滬,兩岸青年共同領略祖國變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吸引臺灣青年來滬創業」、「滬臺『海峽杯』籃球邀請賽鳴金收兵」。
  • 交流與互動升華兩岸情緣
    應金門縣書法學會的邀請,由廈門市翔安區書畫協會主辦的「『墨香兩岸』鄭晨鐘金門個人書畫展」日前在金門掀起了一片熱潮。此次展覽為期一周,展出了鄭老先生的書法、山水、花鳥、人物畫共120幅,開創了廈門市第一位知名畫家在金門舉辦個人書畫展的先河,為翔安、金門書畫愛好者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翔安與金門隔海相望、雞犬相聞,最近距離只有1800米。
  • 新媒體連接兩岸 臺灣網絡紅人們的大陸情緣
    UP直播團隊部分成員在手機玻璃牆後留影。如今每年多次往返於兩岸的她,希望成為兩岸青年的橋梁,把美好的事物通過新媒體傳遞給更多人。  寫書記錄大陸遊  電梯小姐、街頭藝人、超市蔬菜包裝工、圖書館咖啡侍者……在艾咪組建的短片拍攝團隊中,同伴們從前有著不同的職業身份。月薪不足3萬元,工作缺乏成就感,他們選擇了離開。因共同的拍片熱情相互結識,艾咪和同伴們開啟了創業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