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說:阿城是作家裡的作家,怎能錯過他的代表作《棋王》

2020-12-23 盧覺悟

鬥大黃金印,天高白玉堂。不讀書萬卷,安得伴賢良?

可選擇的書那麼多,最終能讀到哪一本,真的是一種緣分。浩如煙海的書叢中,為什麼選擇了這本而不是那本,總是有些說不清道不明。

也許是很久以前,心裡埋下的一粒關於未來的種子生根發芽,也許是被封面上哪一句話醍醐灌頂,也許是從別人那裡聽到了能打動你的瞬間......

今天要讀的書《棋王》,作者阿城。

選擇讀這本書的初衷就是因為喜歡作者寫在封面上的這句話:

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yòu],局限,拘泥)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阿城

阿城,本名鍾阿城,一九四九年生於北京。雜家,文字手藝人。

阿城自己說:大家怎麼活著,我也怎麼活著。有一點不同的是,我寫些字,投到能鉛印出來的地方,換一些錢來貼補家用。但這與一個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樣,也是手藝人。因此,我與大家一樣,沒有什麼不同。

王朔說:阿城,我的天,這可不是一般人。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

兔走烏飛疾若馳,百年世事總依稀。累朝富貴三更夢,歷代君王一局棋。

禹定九州湯受業,秦吞六國漢登基。百年光景無多日,晝夜追歡還是遲。

《棋王》裡有英雄傳奇,也有現實演義,而言情因為較隱晦,評家們對世俗不熟悉,所以至今還沒解讀出來,大概總要二三十年吧。

王一生,人送外號棋呆子,十裡八鄉大名鼎鼎的象棋高手。自幼酷愛象棋,自學成才,下遍了街頭巷尾。

從開始的輸多贏少到後來的贏多輸少,到再後來街頭上已經罕有對手。

一位同學的父親是國內名手,為王一生擺了一幅據傳說是宋時留下的殘局,呆子看了半晌,一五一十道來,替古人贏了。而這殘局名手還未走通。

後來呆子遇到一個撿破爛的老頭,被老頭連殺三天而僅贏一盤。兩人棋逢對手,相談甚歡,於是老頭一高興,送給王一生一本古書。

陰陽之氣相遊相交,初不可太盛,太盛則折,太弱則瀉。若對手盛,則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時,造成克勢。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讓對手入你的勢。這勢要你造,需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即是道,也就是棋運之大不可變,你想變,就不是象棋,輸不用說了,連棋邊兒都沾不上。棋運不可悖,但每局的勢要自己造。棋運和勢既有,那可就無所不為了。

媽媽臨走的時候,留給呆子一份禮物,用牙刷把兒磨的一幅象棋,都是一小點兒大的子兒,磨得光了又光,賽象牙,可上頭沒字兒。

媽媽說:我不識字,怕刻不對,你拿了去,自己刻吧,也算媽疼你好下棋。

王一生說:我家多困難,沒哭過,哭管什麼呢?可看著這幅沒字兒的棋,我繃不住了。

在農村的時候,王一生結識象棋世家子弟倪斌,經引薦,欲參加地區舉辦的的象棋比賽,卻因雲遊四方的時候,耽擱了比賽時間,等呆子到達賽場的時候,比賽已經結束。賽後,呆子他做了個決定,同時挑戰前三名。

消息一經傳出,比賽的場地被千人圍住,並不斷有應戰者加入其中,最後,由王一生一人挑戰九人。

他一個人空空地在場地中央,誰也不看,靜靜的像一塊鐵。

觀眾也都坐下來了,沒人動一下,似乎都要把命放在棋裡博。

讀到這兒的時候,腦中浮現起電影《師父》裡巷戰那一段兒。廖凡扮演的永春高手,一人挑戰天津多位武術名家,兇險異常,招招搏命。

讀過的書,有的近了,有的遠了,模糊了。平時十分佩服的項羽,劉邦都在目瞪口呆,倒是屍橫遍野的那些黑臉士兵,從地下爬起來,啞了喉嚨,慢慢移動。一個樵夫,提了斧在野唱。

這一場比賽,跟王一生戰鬥到最後,也是最厲害的對手是位老者,地區比賽中的冠軍,一位象棋世家的後人。

老者說:你小小年紀,就有這般棋道,匯道禪於一爐,神機妙算,先聲有勢,後發制人,遣龍治水,氣貫陰陽,古今儒將,不過如此。賣老朽一個面子,和了吧。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著我們,雙手支在膝上,鉄鑄一個細樹樁,似無所見,似無所聞。高高的一盞電燈,暗暗地照在他臉上,眼睛深陷進去,黑黑的似俯視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頭亂髮中,久久不散,又慢慢瀰漫開來,灼得人臉熱。

不做俗人,哪兒會知道這般樂趣?家破人亡,平了頭每日荷鋤,卻自有真人生在裡面,識到了,即是幸,即是福。--阿城

這就是阿城筆下的《棋王》。

有人這樣評價:阿城的文章文筆洗鍊,有古意,自成高格。偶發的白描筆法,生動至極,渾然天成,看起來糙,實則精緻已極。

陳丹青說得最明了:阿城是「作家裡的作家」。

空閒的時候寫寫東西,浪費紙張。--阿城

空閒的時候也寫寫東西,浪費生命。--七田作

相關焦點

  • 王朔: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作為昔日的文壇大佬,王朔在當時可以說是無人能及,彼時的文壇,賈平凹、莫言、餘華、史鐵生、劉震雲還都不太出名,而王朔卻早已經聲名鵲起了。作為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和一代作家的王朔,卻曾在自己的文章裡寫下這樣一段話: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 世事如棋,共讀阿城《棋王》35周年文學之夜 | 新京報·文化客廳No.3
    第三場活動,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理想國共同主辦,活動嘉賓是藝術家、作家陳丹青,編劇史航,演員陳數,演員張頌文,知名原創音樂人邵夷貝, 青年作家賈行家,作家楊葵,青年作家東東槍,歌手張瑋瑋, 浙江省特教學院學生李意豪。
  • 值得重讀的書: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今年讀過最多的作家,是阿城無疑了。先是在手機app,把所有找到的作品都讀了一遍。又竭盡所能,把能買到的紙質書收入囊中。01最近,又重讀了一遍《棋王 樹王 孩子王》(以下簡稱「三王」),阿城先生的代表作。
  • 中國能得諾貝爾獎的作家或許不少,但阿城只有一個
    但有這麼一位作家,卻是獨一無二,此人便是鍾阿城。讀書節目《一千零一夜》裡面,梁文道說:「諸位聽說過阿城嗎?要是沒聽過,那可就終生抱憾了。」這就是作家阿城阿城是誰?阿城的身份不少,會的事情很多——是編劇,是電影美術指導,也做過電影評委,還會木工,能做木匠。
  • 終於讀了阿城老師的《棋王》《樹王》《孩子王》
    阿城老師的名字總是從各種文化節目中聽到,他的作品在我的必讀書單裡很久了。不知道為什麼,到了今天才讀到。一下明白,那些關於阿城老師的溢美之詞,毫不誇張。別人眼中的阿城孫鬱:那時我們看了,都傻了,小說還能這麼寫。
  • 《棋王》35周年文學之夜:世事如棋 共讀阿城
    【財新網】(特約記者 燕騰)為紀念阿城小說《棋王》誕生35周年,6月11日晚,「世事如棋 共讀阿城」《棋王》文學之夜朗讀分享會在北京鼓樓西劇場舉辦。作家楊葵、史航、賈行家、主持人董浩、演員陳數、張頌文、歌手邵夷貝、張瑋瑋等來到現場,以朗讀和自述的方式細數對作家阿城的記憶。
  • 阿城:作家文革下鄉讀什麼書
    再後來,王小波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著名作家,在他著名的代表作《黃金時代》中,王二和陳清揚的故事或許從未發生,也可能早就發生。阿城:一盞煤油燈下從鬼故事講到中外名著70年代隨著上山下鄉浪潮被分配到雲南景洪的鐘阿城總是戴著一副白框眼鏡,高高瘦瘦,不緊不慢,渾身上下都散發著一股知識青年的做派。
  • 阿城貪吃到什麼樣?莫言:只會盯著菜,動起筷子來,親兒子都不認
    能夠讓王朔這麼誇獎的人還真的沒有幾個,可見阿城的實力不一般。阿城的代表作《棋王》,僅僅只用了4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在發表的時候,一時洛陽紙貴,讓很多人知道了阿城這個名字。作家陳村說,看到阿城吃飯那才叫吃飯:一桌的菜,花裡胡哨的那些不大去夾,喜歡的是豬大腸一類有質感的,按他老人家的期待,不要洗得太乾淨。他也喜歡紅燒肉之類結結實實的食物。吃兩塊肉,澆點肉汁在米飯上,食不語,目不斜視地吃得乾乾淨淨,請泡湯添飯,再吃乾淨。放下碗筷,抹抹嘴,點上煙,開始說話。
  • 阿城的小說,今天還是值得一讀再讀
    今天我們的評審書目——《棋王》出版二十周年紀念版,來自著名作家阿城。對於阿城,喜愛文學的朋友一定都不陌生,他是王朔、陳丹青推崇的「作家裡的作家」。《棋王》則是阿城先生白話小說的經典——「三王」用儉省凝練的漢語,捕捉世俗奇人,描畫風俗與風度,保留說書人的傳統、筆記和話本小說的精粹,達到白話小說的至高境界。
  • 阿城4天寫完一部小說,王朔誇他是人精,莫言:我寫不出這種文字
    如果用兩個字評價我從其作品中看出的阿城,恐怕「有趣」二字最為合適。有趣不同於幽默,因為幽默也是舶來品,阿城的有趣紮根於上文所說的「對中國世俗的觀察」,而且似乎有種悟道的成分。用他自己的話說,一九四九年清明節出生的他也算是舊社會過來的人,中學未完又前往山西、內蒙與雲南插隊,到後來返回北京娶妻生子,與一般中國人無二。
  • 梁文道:中文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阿城《棋王》
    阿城是謝晉《芙蓉鎮》、田壯壯《小城之春》《吳清源》的編劇。侯孝賢《聶隱娘》編劇也是阿城。美術。阿城跟侯孝賢合作了好幾部電影。在《海上花》裡,他是「美術指導」。這個美術指導都做些什麼呢?「幫侯孝賢買東西」。
  • 作家阿城推新書《洛書河圖》 痴迷良渚文化
    「阿城對閃光燈敏感,請大家不要開閃光燈。」主持人做著最後的關照。  前晚7點,作家阿城在上海圖書館有一個講座,關於他剛出版的新書《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  「今天我要說的是……哎喲,才講一句,閃光燈就來了。」阿城努了努嘴。
  • 著名作家鍾阿城回津參觀 緬懷父親鍾惦棐
    江津網訊(記者 黃婭秋)12月18日,中國電影基金會鍾惦棐電影評論基金髮布儀式暨首屆中國電影評論高峰論壇活動在津舉行,期間,鍾惦棐之子鍾阿城和親屬回到故鄉,前往父親生前學習和生活的地方參觀。其子鍾阿城是中國內地作家、編劇,1984年,出版個人首部短篇小說《棋王》;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曾擔任劇情電影《大明星》《芙蓉鎮》《畫皮之陰陽法王》《小城之春》《吳清源》《刺客聶隱娘》等電影的編劇,其中,憑藉劇情電影《芙蓉鎮》入圍第7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憑藉古裝動作電影《刺客聶隱娘》的編劇,入圍第52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等。
  • 文化客廳|為什麼說我們今天仍沒有完全讀懂阿城?
    撰文 | 徐悅東在《棋王》出版的35周年之後的今天,阿城的作品對於當下讀者的意義是什麼?作家賈行家在《一世讀阿城》一文裡,呼籲我們「回到阿城」,我們為什麼要「回到阿城」?從文化變遷的譜系來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阿城是如何在「廢墟」上重寫中國話的?為什麼我們今天仍然沒有完全讀懂阿城?6月11日,新京報·文化客廳第三場活動,由新京報·文化課題聯合理想國共同舉辦,活動嘉賓有編劇史航、演員陳數、演員張頌文、主持人董浩、知名原創音樂人邵夷貝、青年作家賈行家、作家楊葵、青年作家東東槍、歌手張瑋瑋和浙江省特教學院學生李意豪。
  • 阿城這本書,時隔十年再讀,依舊無法自拔!
    背包裡總是裝著幾本發燙的書,勒的肩膀產生一陣陣快樂的痛感,額頭滲出汗珠。跑去食堂吃飯,那是個熱氣騰騰、人聲鼎沸的地方,暖黃色的燈光被一團團蒸汽圍繞,會讓人暫時忘了想家。吃完飯回宿舍看書,看到熄燈。其中就包括這本書,阿城的《棋王 樹王 孩子王》。阿城,作品不多,《棋王 樹王 孩子王》算是代表作。
  • 《棋王》:我們需要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但如何活出價值才更重要
    在中國當代作家中,有一位被陳丹青譽為「作家中的作家」,這個人就是阿城。阿城在當代文壇的地位很高。還記得莫言拿諾獎時,在中外文學獲獎論壇上,作家兼段子手劉震雲笑著說:「莫言獲獎,好多人問我的感受。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燭夜,別人問我感覺。我說,祝他愉快。
  • 阿城:專門說當代作家,後來我才知道這很犯忌
    那本書是臺灣《時報》出版社的經理跟我說約一本書,我就把歷次關於該話題的講演集合在一塊,反映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聽眾的水平。外面的人比較直接,經常會問,比如對賈平凹的小說怎麼看,問了關於莫言的小說,所以才有這部分的集合,專門說當代作家。後來我才知道這很犯忌,不可以這樣指名道姓地說。當然產生了惡果,這個惡果我承擔了。我對賈平凹先生很尊敬,但提問裡具體回答,就針對該問題,但不夠全面。
  • 梁文道:中國當代文壇的損失之一,便是阿城封筆不再寫小說
    梁文道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中國當代文壇的損失之一,便是阿城封筆不再寫小說!誰是阿城?這是很多人的第一疑問。很多80、90後讀者對於阿城的名字或許會很陌生,我也是看過一部由徐克指導、梁家輝主演的電影《棋王》,才知道原來有一個作家叫阿城。
  • 看《棋王》的傳奇故事,體會人生真理
    阿城,記得在大學圖書館當時借閱類似國內當代作家選這類書籍時,有阿城的《棋王》,印象中當時沒讀。個人讀書軌跡很雜,去讀阿城的書可能是因為看到他是《刺客聶隱娘》的編劇,也或者不知道從哪裡看到一部紀錄片,紀錄片裡有王朔,這人的東西筆者總是會多幾分好奇和興趣,紀錄片名字叫《詩意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