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棋,共讀阿城《棋王》35周年文學之夜 | 新京報·文化客廳No.3

2020-12-22 新京報書評周刊

第三場活動,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理想國共同主辦,活動嘉賓是藝術家、作家陳丹青,編劇史航,演員陳數,演員張頌文,知名原創音樂人邵夷貝, 青年作家賈行家,作家楊葵,青年作家東東槍,歌手張瑋瑋, 浙江省特教學院學生李意豪。

1984年,電影《芙蓉鎮》、《刺客聶隱娘》的編劇阿城出版了個人首部短篇小說《棋王》進軍文壇,《棋王》講述了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處尋找對手下棋、拼棋的故事,篇幅很短,一陣惆悵一陣歡喜。

汪曾祺、王蒙在看了這篇小說後都大為驚嘆,驚嘆的不只是他們,還有從1984年開始這35年間每一位打開《棋王》的讀者,喝茶一般看完了小說,唇齒滿香,細細地再品一口,咂一下嘴,還是香。

翻回扉頁,從1984年開始,有兩個字開始滿滿烙印在每個讀者的心裡:阿城。

2019年是《棋王》誕生的三十五周年,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理想國、網易聲音圖書館在北京鼓樓西劇場,舉辦「世事如棋」阿城文學之夜,我們邀請了文學界、影視界以及公益嘉賓,一起朗誦阿城,為好作品發聲,講述自己的人生際遇。

梁文道、史航、盧思浩、邵夷貝、寂地、楊姝、李意豪共讀阿城,為好作品發聲

世事如棋,共讀阿城

《棋王》35周年文學之夜

本場活動時間:

2019年6月11日

本場活動地點:

北京·鼓樓西劇場

(北京 西城區 鼓樓西大街小八道灣胡同6號)

本場活動主辦:

新京報·文化客廳、理想國

網易聲音圖書館、鼓樓西劇場

本場活動嘉賓:

陳丹青、陳數、東東槍、賈行家、李意豪

邵夷貝、史航、楊葵、張頌文、張瑋瑋

【本場活動介紹】

展覽

(14:00開始)

《棋王》小型主題展

展出相關圖書版本、文獻插畫等

放映

(15:00——17:00)

電影《棋王》

《棋王》文學之夜

(19:00開始)

嘉賓、讀者接力朗讀分享

掃碼預約

觀看直播

*本場活動19:00開始由新京報我們視頻提供視頻直播

【嘉賓介紹】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陳丹青,畫家、作家。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深造,1982年定居紐約,2000年回國,現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系列及書籍靜物系列,業餘寫作。出版作品有《荒廢集》《退步集》《退步集續編》《陌生的經驗》,主講看理想《局部》。

陳數,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白玉蘭華鼎獎雙料視後,代表作品:電視劇《和平飯店》《暗算》《傾城之戀》《鐵梨花》《劇場》。話劇《海上夫人》《日出》《簡·愛》。

東東槍,廣告創意工作者,業餘寫作。早年曾創作網絡音頻節目「六裡莊人民廣播電臺」,後又有舞臺劇《六裡莊豔俗生活》上演於京滬等地,約百場,觀者上萬。創作有《六裡莊遺事》近600則舊事白描浮生萬象。

賈行家,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塵土》《潦草》。

李意豪,浙江省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學生。

邵夷貝,知名原創音樂人。因創作《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而受到關注。發行過《過家家》《灰色人種》《新青年》三張個人原創專輯,第四張原創專輯《此刻明白》已於2018年12月5日發行。邵夷貝是極具文學涵養的內容輸出者、文字創作者。保持每月更新自媒體「某毛計劃」,曾出版暢銷書《我站在螞蟻這一邊》。代表作品:《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未來俱樂部》《我所謂的愛》。

史航,知名編劇、策劃人、《鸚鵡話外音》主講人、《奇葩說》第三季辯手。

楊葵,1968年出生。長期從事文字編輯工作,業餘寫作。作品有《不經意》《坐久落花多》《百家姓》《過得去》等。

張頌文,演員,表演指導,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曾獲第十三屆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學院獎」最佳演員呈現獎。代表作品:電影《風中有朵雨做的雲》《西小河的夏天》《蘭心大劇院》《蘇格拉底的抉擇》《花》,電視劇《乘龍怪婿》《楊貴妃秘史》《長河落日》《女人幫》,表演指導《黃金大劫案》《幸福額度》《大嘴巴子》。

張瑋瑋,音樂人,1988年加入野孩子樂隊,2012年發行專輯《白銀飯店》,音樂圈戲稱他為中國民謠樂壇的「米店老闆」。代表作品:《米店》《白銀飯店》《哪一位上帝會原諒我們呢》。

神秘嘉賓,著名節目主持人,朗誦表演藝術家,畫家,《棋王》有聲書演播人。中央電視臺播音指導,央視十佳主持人,從業數十載,家喻戶曉,作品榮獲美國電視艾美獎,金鷹獎,金話筒獎個人成就獎等眾多榮譽。

【本場活動相關圖書】

阿城作品典藏

2019新版

《棋王》《閒話閒說》

《常識與通識》《威尼斯日記》

點擊上圖可購買《阿城作品典藏》

「第一個讓我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

跟著阿城先生,鑑賞這個世界。

讀書——讀書要有素讀的習慣,不帶任何成見地看。

遊歷——人在有生之年,不妨有膽量閒一閒,多東張西望。

常識——我覺得沒有代溝,只有知識結構溝。

鑑賞——實在說起來,我算作一個鑑賞家,小說寫完了,靠自己的鑑賞力去判斷。

《棋王》收錄「三王」小說經典,書中呈現珍貴文獻、星星美展插畫、《今天》雜誌油印創作談等。《閒話閒說》是關於「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的講談集,增訂萬字長文,作家二十年後重談這本小冊子,為了將中國文化與文明做更多的聯繫。《常識與通識》為出版二十周年紀念版。講常識,常常煞風景。《威尼斯日記》是阿城先生一九九二年在義大利威尼斯遊歷的日記,作家攝影作品和手繪插畫首次呈現。

相關焦點

  • 《棋王》35周年文學之夜:世事如棋 共讀阿城
    【財新網】(特約記者 燕騰)為紀念阿城小說《棋王》誕生35周年,6月11日晚,「世事如棋 共讀阿城」《棋王》文學之夜朗讀分享會在北京鼓樓西劇場舉辦。作家楊葵、史航、賈行家、主持人董浩、演員陳數、張頌文、歌手邵夷貝、張瑋瑋等來到現場,以朗讀和自述的方式細數對作家阿城的記憶。
  • 文化客廳|為什麼說我們今天仍沒有完全讀懂阿城?
    撰文 | 徐悅東在《棋王》出版的35周年之後的今天,阿城的作品對於當下讀者的意義是什麼?作家賈行家在《一世讀阿城》一文裡,呼籲我們「回到阿城」,我們為什麼要「回到阿城」?從文化變遷的譜系來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阿城是如何在「廢墟」上重寫中國話的?為什麼我們今天仍然沒有完全讀懂阿城?6月11日,新京報·文化客廳第三場活動,由新京報·文化課題聯合理想國共同舉辦,活動嘉賓有編劇史航、演員陳數、演員張頌文、主持人董浩、知名原創音樂人邵夷貝、青年作家賈行家、作家楊葵、青年作家東東槍、歌手張瑋瑋和浙江省特教學院學生李意豪。
  • 終於讀了阿城老師的《棋王》《樹王》《孩子王》
    阿城老師的名字總是從各種文化節目中聽到,他的作品在我的必讀書單裡很久了。不知道為什麼,到了今天才讀到。一下明白,那些關於阿城老師的溢美之詞,毫不誇張。別人眼中的阿城孫鬱:那時我們看了,都傻了,小說還能這麼寫。
  • 值得重讀的書: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今年讀過最多的作家,是阿城無疑了。先是在手機app,把所有找到的作品都讀了一遍。又竭盡所能,把能買到的紙質書收入囊中。世界文學森林裡,有一類小說厚重到令人閱讀壓力倍增,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我至今是不敢挑戰的。而阿城先生的「三王」很輕薄。第一印象是放鬆的、無壓力的,很有信心去讀完它。當然,重讀也不費勁。
  • 阿城的小說,今天還是值得一讀再讀
    今天我們的評審書目——《棋王》出版二十周年紀念版,來自著名作家阿城。對於阿城,喜愛文學的朋友一定都不陌生,他是王朔、陳丹青推崇的「作家裡的作家」。《棋王》則是阿城先生白話小說的經典——「三王」用儉省凝練的漢語,捕捉世俗奇人,描畫風俗與風度,保留說書人的傳統、筆記和話本小說的精粹,達到白話小說的至高境界。
  • 陳丹青說:阿城是作家裡的作家,怎能錯過他的代表作《棋王》
    今天要讀的書《棋王》,作者阿城。選擇讀這本書的初衷就是因為喜歡作者寫在封面上的這句話: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yòu],局限,拘泥)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王朔說:阿城,我的天,這可不是一般人。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兔走烏飛疾若馳,百年世事總依稀。累朝富貴三更夢,歷代君王一局棋。禹定九州湯受業,秦吞六國漢登基。百年光景無多日,晝夜追歡還是遲。
  • 《棋王》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研究——以杜博妮 2010 年修訂本...
    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當代文學翻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內容摘要:阿城的《棋王》是 80 年代「尋根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它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尤其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國內學者季紅真洞察到阿城借用傳統思想建構民族文化理想的努力,他認為阿城的小說之所以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是因為他看到了「使中國小說與世界文學對話的自覺努力,本身就代表著一部分青年作家們的共同努力,預示著一個正在興起中的文學流派的成熟」(季紅真 49)。大多數學者就《棋王》的道家美學展開了深刻而細緻的討論, 蘇丁、仲呈祥撰寫了兩篇文章來論述阿城作品中的道家思想。
  • 《棋王》:看似「道家遺風」,其實是在說世俗社會
    上世紀80年代《棋王》一經發表就轟動了文壇,而其作者阿城更是名聲大噪。在如今的很多文學史的教材中,都將《棋王》稱作那個時代文學創作的一個裡程碑,並被視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之作。更有說法稱,《棋王》這部短篇小說是遲早要被選入教材的經典。
  • 他們來到現場,為了一篇35年前的小說
    1984年7月,阿城《棋王》在《上海文學》雜誌發表,距今35年。上周,我們邀請多年來喜歡阿城先生的讀者齊聚鼓樓西劇場,與陳丹青、陳數、東東槍、董浩、賈行家、梁文道、李意豪、邵夷貝、史航、楊葵、張頌文、張瑋瑋一同度過了一個「光怪陸離」的文學之夜。
  • 梁文道:中文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阿城《棋王》
    豆瓣、百家、知乎上,有人專門提問,語言上能和阿城媲美的都有誰?答案是沈從文、汪曾祺、木心這群從民國漂流下來的大師。而這樣的阿城,到底是怎麼煉成的呢?小志讀遍他的人生經歷,發現他的本事是在社會上、邊緣處跟各種高手過招來的。
  • 夜讀|阿城:把抽象的學問拿回來,放入趣味盎然的世界好好涮過
    世間有兩個阿城。一個是以小說家身份名世的阿城。1984年4月,阿城的《棋王》發表於《上海文學》,憑藉傳奇故事與古典白話小說的筆墨震驚文壇。隨後的《樹王》《孩子王》與之合稱「三王」,在當代文學史中被描述為「尋根文學」的扛鼎之作。「三王」也成為阿城最著名的標籤,錨定著他在當代文化版圖中的位置。
  • 2020商界棋王完美收官 以棋會友共尋中華文化精髓
    2020商界棋王完美收官 以棋會友共尋中華文化精髓
  • 梁文道:中國當代文壇的損失之一,便是阿城封筆不再寫小說
    邊緣童年,不邊緣的人生阿城本名鍾阿城,出生在1949年的北京,祖籍在重慶江津,父親鍾掂棐是有名的電影評論家,對美術、文學、戲劇等藝術作品都有獨到的見解,阿城就是在這樣充滿藝術氛圍的家庭中長大的。即使這樣,阿城也沒有放棄讀書,十二三歲就遍覽曹雪芹、羅貫中、託爾斯泰、巴爾扎克、雨果等中外名家的經典著作。讀中學時「文化運動」開始,高一時學業中斷,被下放到山西插隊,後又去雲南生產建設兵團農場落戶。
  • 文學類好書推薦,再也不怕書荒了!
    《棋王.樹王.孩子王》,作者:阿城,豆瓣評分:9.1。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阿城的代表作。阿城的三個中篇故事:棋王,樹王,孩子王,取材截然不同。可是,他所要表達的主題是相同的:人,是最重要的。稟性善良的人,關愛人群,永遠是社會的瑰寶。
  • 季紅真:阿城筆下的「故事」
    阿城著,《棋王·樹王·孩子王》,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版(來源:douban.com)在知青生活結束以後,作者回身返顧,不諱言,不虛飾,忠實地記敘著以往生活的真切感受。那曾有過的勞苦困頓,精神的壓抑,靈魂深刻的寂寞,以及苦中作樂的歡欣,都鮮活地存在於「我」的感覺中。
  • 王朔: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1984年,阿城的短篇小說《棋王》在《上海文學》發表,隨即引發了閱讀熱潮。這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反而像極了老舍,筆觸簡潔卻生動,悄無聲息地抨擊了正統文學。後來有人問他《棋王》的創作機緣,他卻說只是隨心而作,不到4天就寫完了,完全沒想到會引發轟動。
  • 華附大運學校「棋王」「棋後」出爐!與西洋棋特級大師展開車輪戰
    200餘名小棋手參賽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12月13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李云云  通訊員  劉佳會)在學校裡爭奪「棋王」「棋後」,優勝者還能與西洋棋女子國際大師來一場對抗賽12月13日上午,華南師範大學附屬龍崗大運學校第一屆「校長杯」西洋棋棋王、棋後爭霸賽暨西洋棋國際大師走進大運學校活動如期開展。200餘名一到六年級的小朋友在校園裡進行棋藝對決,爭奪「棋王」「棋後」榮譽。當天,西洋棋女子國際大師、國際級裁判員梁志華還受邀到現場,與孩子們來了一場車輪大戰。此次活動由華南師範大學附屬龍崗大運學校主辦、龍崗區西洋棋協會協辦。
  • 阿城的這本書,看得我好開心!
    原創 魏小河 魏小河流域 收錄於話題#不止讀書12#讀阿城3二十歲,讀到阿城。不記得是誰介紹的,也不記得是怎麼搞到的電子書,只記得有個晚上,同宿舍的在打魔獸,我在床上盤腿而坐,筆記本電腦打開,瑩瑩的白光照著,一字一句讀《威尼斯日記》。
  • 中國能得諾貝爾獎的作家或許不少,但阿城只有一個
    莫言拿諾獎時,在中外文學獲獎論壇上,作家劉震雲笑著說過這樣一段話:莫言獲獎,好多人問我的感受。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燭夜,別人問我感覺。我說,祝他愉快。莫言能獲獎,表明在中國,至少有十個人,也可以獲獎。一個也好,十個也罷,將來的將來,必定還會有更多傑出作家站出來的。
  • 「棋」樂融融,「棋」樂無窮,成都鼓樓小學棋王爭霸賽開賽
    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與課外文體活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興趣愛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近日,成都市鼓樓小學舉行了「鼓樓小學棋王爭霸賽」之個人擂臺賽,學校新生積極參賽。此次擂臺賽共設五子棋、中國象棋、西洋棋三個擂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