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阿城:把抽象的學問拿回來,放入趣味盎然的世界好好涮過

2020-12-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世間有兩個阿城。一個是以小說家身份名世的阿城。1984年4月,阿城的《棋王》發表於《上海文學》,憑藉傳奇故事與古典白話小說的筆墨震驚文壇。隨後的《樹王》《孩子王》與之合稱「三王」,在當代文學史中被描述為「尋根文學」的扛鼎之作。「三王」也成為阿城最著名的標籤,錨定著他在當代文化版圖中的位置。

但熟悉阿城其人的都知道,他當然不是一位職業小說家,「他既能畫畫、拍照,也擅寫小說、隨筆、編電影劇本,還有烹調、修護家具、組裝汽車等好手藝。」如斯全才,仿佛過著多重人生,被盛讚為「難以被化約的文藝復興人」或「坐擁世俗卻清明謙衝的智人」,乃是當代文化界傳說般的存在。

阿城

不管是被簡化為「三王」的作者,還是被傳奇化為雜家與智者,若擁有一番知人論世的耐心,便會發現雙重形象下,阿城的核心追求始終如一。如他所說,「我最感興趣的永遠是常識」,「我們共通的財富是世俗經驗」。

無論是講故事,還是「遊於藝」,牽動阿城身心的,無外乎日常經驗與凡人俗事。在他眼中,生活可謂「遍地風流」。臺灣作家唐諾回憶說,阿城在臺灣旅居期間,導演侯孝賢安排他住在山裡,事後阿城提出異議,下回能否住在永和豆漿樓上?只因為他無比熱衷於那個「更火雜雜、更熱鬧有人的世界」。

而在所有世俗經驗中,阿城對於「吃」的描寫與體認,可謂濃墨重彩且寄託遙深。他在《棋王》和許多隨筆中,有著不少精到論斷。

汪曾祺在對《棋王》的評論中認為,文學作品裡寫吃得很少,而「阿城是一個認識吃的意義,並且把吃當作小說的重要情節的作家」。相應的,汪曾祺把《棋王》視作「關於吃和下棋的故事。」

學者趙園也曾指出,阿城是少見的「赤裸裸地寫吃」的作家。《棋王》中有兩處「赤裸裸寫吃」的情節:一處是「棋呆子」王一生在火車上虔誠、精細地吃飯,不放過任何一個米粒,甚至連油花兒都要呷淨。這段描寫的是作為生存需求的「吃」。另一處則是知青們一起蒸蛇吃,「兩大條蛇肉亮晶晶地盤在碗裡,粉粉地冒鮮氣」。用汪曾祺的話說,這寫的是「吃的快樂——一種神聖的快樂。寫得那樣精細深刻,不厭其煩,以至讀了之後,會引起讀者腸胃的生理感覺。正面寫吃,我以為是阿城對生活的極其現實的態度。」

《棋王》確實代表了阿城對「吃」的基本態度,他尤其注重飢餓狀態下對「吃」的渴求,從生存的意義上看待「吃」,拒絕過度浪漫化和抽象化「吃」的行為。他在最樸素的意義上指出,「生道」和「棋道」,物質與精神,都是人之為人不可或缺的部分。

這也就區別於文人談吃的傳統。雖然阿城身上也有很強的文人趣味,但他並非精緻化地「雅舍談吃」,而是能在饑饉中忍受,在人群裡觀察,從而遊走於大俗與大雅之間,通達生存智慧與文化傳統。隨筆集《閒話閒說》裡,他追溯「吃」的遠古基因:「中國對吃的講究,古代時是為祭祀,天和在天上的祖宗要聞到飄上來的味兒,才知道俗世搞了些什麼名堂,是否有誠意,所以供品要做出香味,味要分得出級別與種類,所謂『味道』。遠古的『燎祭』,其中就包括送味道上天。《詩經》、《禮記》裡這類鄭重描寫不在少數」。

「吃」中有「道統」,有「傳統」,塑造了綿延千年的中國胃。而《有些食品需要重吃》一文,好似一部粥的文化史,既要從周代講起淵源,也不忘在不同地域間比較粥的文化。「曹雪芹晚年貧困,說他常『啜粥』,可見曹雪芹是江南人,以粥為貧」。由「吃」見人,頗得「唯物」之法,可謂透闢。

在《思鄉與蛋白酶》裡,阿城寫出了作為中國人「活法」的「吃」。冬日翻書,涮羊肉一節最易進入:「涮時選北京人稱的『後腦』,也就是羊脖子上的肉,肥瘦相間,好像有沁色的羊脂玉,用筷子夾入微滾的水中(開水會致肉滯),一涮,再一涮,掛血絲,夾出蘸料,入口即化。」蘸料成分被逐一羅列,每一味都有精準要求。至於更加挖空心思的吃法,諸如雲南的「狗腸糯米」和「烤鵝掌」,已經由「活法」升至「兵法」級別了。

「吃」不僅關聯文化史、地域史,更是貫穿個體的生命史。

在筆記小說集《遍地風流》中,有不少關於「吃」的生命故事。《抻面》裡,抻得一手好面的鐵良在手藝活裡行仁義,當初借錢給他學手藝的恩人,在去刑場的路上,吃到了鐵良做的龍鬚麵。鐵良道:「他就是要我抻頭髮絲兒面,我也得抻出來。」《豆腐》裡,孫福做過一戰的俘虜,給德國兵和法國兵做過豆腐,回國後正逢五四運動,繼續做他的豆腐。任憑風雲變幻,豆腐才是永恆的主角。「家裡人最後一次聽懂孫福說的話是,給我弄口豆腐渣。」《大胃》裡,放牛人因為連續吃了二十四碗麵條被戲謔為「大胃」,卻拒絕了城裡管糧庫的好差事,原因是離不開他的牛。

「吃」與生存,與仁義互相撕扯,生活裡的諸般命題,由此顯山露水、延展萬端。說到底,不管寫多少「吃」的故事,阿城都是從最具體的吃穿用度去理解人,同時也能在其中感受到超越性的、人之為人的精神追求。

《棋王》一語道破:「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於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食物不僅抵達腸胃,也關乎頭腦與心靈,阿城最關心的是什麼在餵養我們的頭腦?

阿城喜歡用「吃」來比喻接受文化的過程。

阿城的四部作品《棋王》《閒話閒說》《常識與通識》《威尼斯日記》

他有一個論斷:「只吃一種肉是危險的」——「我吃羊肉,豬肉,也吃牛肉,我不忌口……只吃一種肉是危險的……隨著你的閱讀,學習,接觸的面越來越廣的時候,人家發現你可能性格都變了。為什麼?讀得越多的時候越不尖銳,讀得越少的時候越尖銳」。

其中溫柔謙和的「保守」立場,涉及阿城「要文化,不要武化」的思想基點。阿城自己就是學問上的「雜食動物」,意在藉此軟化偏激的鋒芒,用文化的包容性去制約人類的攻擊本能。阿城與此相關的另一論斷依舊借「吃」譬喻,他認為「文化不是味精」。文化不是可要可不要的附加性配料,而是「吃」的食物本身。「吃」進去,目的是「化」入脾胃,春風化雨地滲透到血液中,從而有約束地處理人世間的諸種往來應對。

阿城自述要「老老實實地面對人生,在中國誠實地生活」。這些關於「吃」的豐富展開,大抵便是誠實生活的結果。從具體的「吃」,到抽象地攝取文化,舌尖上的故事涉及個人生存,亦關乎文化道統。以「吃」為關注點,可以打碎玄虛概念的藩籬,深深地浸潤於人間煙火。唐諾說:「他(阿城)總要把抽象的學問拿回來,放入他趣味盎然的世界好好涮過。」跟著阿城涮過一遭,舌尖況味應當會豐富許多,細膩許多吧!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李靜

編輯:周文麗 張玉瑤

流程編輯:王宏偉

相關焦點

  • 【有聲夜讀】你簡單,世界對你就簡單
    你再拿她一個鐲子不就結了嘛。」我無奈地笑著輕輕搖了搖頭。  我跟隨團隊走過沈廳,踏過雙橋,沿著水巷向前走去。忽然聽到身後有人在喊:「小妹,等一等。」我轉過身,看到了她——銀飾店的女人。  她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雙手掐腰,一邊喘著粗氣一邊說:「我跑了幾家店鋪才換開,回來就不見你了。這是找你的32元,數一數吧。」  「我以為……」話剛出口,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 阿城的這本書,看得我好開心!
    那是八十年代中期,具體來說,《棋王》發表是一九八四年,那一年阿城三十五歲。我有個毛病,喜歡算別人的年齡,有時候我們抽象的說一個人幹什麼事很遙遠,算一下他的年齡,忽然就近了一點。一九六八年,阿城十九歲,上山下鄉,去過內蒙、雲南,鄉下待了十一年。七九年回到北京,那時候學畫,參加過「星星畫展」,後來寫小說,出大名。
  • 《刺客聶隱娘》編劇謝海盟:阿城的精彩,侯孝賢也拍不出
    我們唯一一次全員到齊的編劇會議就借用了長澍會議室,侯導、阿城、天文和我。       阿城來自人生閱歷的見識淵博如一座寶礦,自是不在話下。然而如何從阿城的腦袋裡挖出寶礦,發問技巧也是一門學問,並要懂得過濾,阿城講話,永遠是寶礦混雜著鬼扯,兩者並無邊界,能不能分辨出來就是聽者的能耐了,往往能聽出來時,阿城已經不知道扯到哪去了。
  • 梁文道:中文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阿城《棋王》
    豆瓣、百家、知乎上,有人專門提問,語言上能和阿城媲美的都有誰?答案是沈從文、汪曾祺、木心這群從民國漂流下來的大師。而這樣的阿城,到底是怎麼煉成的呢?小志讀遍他的人生經歷,發現他的本事是在社會上、邊緣處跟各種高手過招來的。
  • 季紅真:阿城筆下的「故事」
    「我」並不曾有過驚人的壯舉,也沒有什麼匡時濟世的偉大抱負,似乎只是被動地隨著時代風潮沉浮,在無法選擇的命運中,默默地注視領悟著自身以外的廣大世界。而正是這一點構成了這個人物不同於其它知青形象的重要特徵。
  • 梁啓超: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
    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有人問我:「你的人生觀拿什麼做根抵?」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抵。」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麼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敗——嚴格的可以說沒有一件不失敗——然而我總是一面失敗一面做;因為我不在成功裡頭感覺趣味,就在失敗裡頭也感覺趣味。
  • 阿城:他年輕時受到歧視,下鄉十年半,飽受苦難,過去沒有尊嚴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每個人都能過得很順利,一切都很好,我們不必太擔心自己的生活或事業。絕大多數人都是在社會上不斷奮鬥,期待和有一天都能有所成就,讓自己的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當人們在生活中遭遇不幸時,大多數人都會責怪上帝和他人,覺得上天不公,讓自己承受這樣的痛苦,然後開始陷入沮喪,放棄以前堅持的夢想和信仰。
  • 真正的高手,都具備高度抽象能力
    因為抽象能力。在之前的《編程究竟難在哪?》,我們談過編程思維,其實就是「理解問題——找出路徑」的思維過程,它由分解—識別模式—抽象—算法四個步驟組成。因為抽象能力。在之前的《編程究竟難在哪?》,我們談過編程思維,其實就是「理解問題——找出路徑」的思維過程,它由分解—識別模式—抽象—算法四個步驟組成。
  • 阿城:作家文革下鄉讀什麼書
    [摘要]阿城每晚給知青們講書上的故事,從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到巴爾扎克的《高老頭》,再到列夫·託爾斯泰的《復活》。經歷過那段浸透汗水與淚水的歲月,雲南已經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王小波:永遠是髒衣服輪換著穿1969年5月15日,15歲的王小波和教育部大院的同學兼玩伴們背著行囊坐上了開往雲南的火車。22名北京知青前後輾轉了近14天才到達弄巴農場景罕14隊。當時老隊長的愛人特地趕著牛車到山上去接這群北京來的孩子,但一見面還是著實被嚇了一跳。
  • 創造趣味盎然的課堂——以初中英語教學為例
    教學大觀創造趣味盎然的課堂——以初中英語教學為例  ● 胡欲曉  拿初中英語教學來說,教學必須符合這一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初中生愛說愛動,想像力、模仿力強,但另一方面他們缺乏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如果忽視這些特點,機械地講解,填鴨式地灌輸,學生自然不會感興趣,因而也就談不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長期下去,必然導致教學質量不佳、學生成績下降等一系列後果。如何激發並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成為學習的動力,正是初中英語教學必須解決的問題。
  • 梁文道:你沒親耳聽過阿城講故事?那是終身的遺憾
    阿城從小就對讀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由於家裡窮買不起書,阿城就到舊書店裡淘換幾本好書,站著免費看。很快書店的人都認識他了,每次他一進店,大家就把主動拿書給他看,他的文學啟蒙便是在舊書店完成的。大了一點之後,他開始每天混跡在琉璃廠,在同齡人都在玩具的時候,阿城已經玩起了玉器、瓷器、字畫兒,從此他對文物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阿城的小說,今天還是值得一讀再讀
    《棋王》以道家學問求取亂世安身之道,《樹王》寫庸俗進化論和階級鬥爭的破壞性,《孩子王》則寫鄉野啟蒙的失敗。關懷不可不謂大矣,寫出來卻是元氣淋漓,蓋因阿城始終把重心落在世俗的生活與人倫情感之上。從王一生與母親、蕭疙瘩與兒子、王七桶與王福之間人倫情感的扭結,到物質匱乏時如何滿足口腹之慾,再到青年男女間的曖昧懵懂,以及極端環境下種種的生存智慧、體悟等等。說白了:食色,性也。
  • 嘗過一口雲南涮涮辣椒的小哥被辣到表情都變了,辣度讓人承受不住
    嘗過一口雲南涮涮辣椒的小哥被辣到表情都變了,辣度讓人承受不住。辣椒其實有很多種分類,作為配料的辣椒都是用來輔助美食變辣食的,所以根據什麼美食下什麼辣椒和多辣都是需要分配好的。這樣的辣椒就是來自雲南的涮涮辣椒了,其實看似辣椒並不是很辣的樣子,吃過以後你就不會那麼想了。小巫已經感受到這種雲南涮涮辣椒有多辣,想必敢挑戰的人並不多。
  • 小夥子嘗試吃雲南涮涮辣椒,被辣得掉眼淚,網友:不作死就不會死
    小夥子嘗試吃一顆雲南涮涮辣椒,被辣得掉眼淚,網友:不作死就不會死,世界上有很多種美食,大多數美食都非常的美味,每一種美食都非常的獨特,但對於北方人來說,在享受美食的時候,都會配上一點點辣椒,吃起來非常的爽。對於南方人來說,口味可能比較清淡了,在吃美食的時候很少去配辣椒。
  • 什麼是「抽象代數」?抽象代數導論
    抽象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如果你查字典,你會發現「抽象」有很多定義。但基本上都是在說同一件事。一個人可以有抽象的想法、藝術或夢想。一個人可以抽象任何東西。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可以找到真實的東西。但是我們也有一個保存我們的想法和概念的世界。
  • 愛吃火鍋的你,不可不知的日式涮涮鍋就餐禮儀
    除了中式火鍋之外,隨著外國美食的不斷進駐,國人也逐漸品嘗到了各種異國火鍋,其中最為常見的便是日式涮涮鍋了。涮涮鍋的出現大約是進入20世紀中期的事情。據說是受中式火鍋啟發而發明的。由當時佔領中國東北地方的日本人將當地涮羊肉的烹飪方式帶回日本後,以昆布柴魚湯等為湯底,早期是涮牛肉薄片或者涮豬肉,現在已發展成涮各種肉類薄片或者海鮮。
  • 「最強老爸」梁啓超: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
    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有人問我:「你的人生觀拿什麼做根抵?」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抵。」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麼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
  • 一人一小鍋 玩味涮涮鍋
    時至今日,火鍋界也在爭奇鬥豔,涮涮鍋就是近年來風靡的新型火鍋。    涮涮鍋源自日本,日文發音為Shabushabu,形容肉類沸湯中煮滾的聲音。涮涮鍋的發揚光大,則是在臺灣。追求精緻的臺灣人,開創了一人一鍋的全新概念。一人一小鍋,盛裝不同湯底,乾淨精巧,完全可以勝任現代人追求健康衛生的要求。涮涮鍋於是又風靡至內地。在惠州,大大小小的涮涮鍋店在大型購物商場搶佔地盤。
  • 趣味盎然的5副對聯,利用漢字特點,真是妙極了
    關注我,一起來欣賞趣味盎然的5副對聯,利用漢字特點,真是妙極了。第1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在金庸《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帶著黃蓉前去面見一燈大師。一燈大師的四個弟子「漁樵耕讀」中的朱子柳給黃蓉出了這個上聯,而黃蓉巧妙對出下聯,恰好「四小鬼」又對應「漁樵耕讀」四個人,簡直絕配。
  • 凡事須「拿學問提著」
    ■向賢彪《紅樓夢》第五十六回有一段探春與寶釵對話學問的描述,其中說到:「小事上用學問一提,那小事越發作高一層了。不拿學問提著,便都流入市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