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江蘇紡織的奮鬥目標,是打造世界級的高端紡織產業集群,這也是我省紡織行業轉型發展的需要。」不久前在蘇州市吳江高新區舉行的江蘇紡織產業集群發展高峰論壇上,紮根行業幾十年的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韓平直抒胸臆。
江蘇是紡織大省,35年來紡織產業總量全國第一。眼下,集群化發展已成為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我省有著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的各類紡織集群,面對當前全球紡織業受疫情衝擊和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如何適應「雙循環」格局、持續保持競爭優勢,在會場內外引發業界熱議和思考。
產業創新+城市更新,
挖掘「內循環」潛力
爆單!這成為疫情過後特別是9月以來,省內很多紡織企業共同遇到的「甜蜜煩惱」。
「市場行情真的是『說來就來』。」蘇州歐奈爾是一家以貿易為主的企業,主營秋冬裝、羽絨服和夾克衫面料。公司總經理章駿感慨,今年以來疫情嚴重影響了外銷業務,沒想到,國慶節後,內銷市場突然「爆了」,產品供不應求,以前「高不可攀」的國內大牌服裝企業也紛紛下單來搶。如今的國內市場上,這樣的變化已愈發成為常態。
對於這樣的市場反應,常熟服裝城經發局局長金宇恆並不意外,「紡織是傳統產業但絕不是『夕陽產業』,如今的紡織行業充滿了科技和時尚的元素。疫情衝擊是暫時的,紡織業內循環市場潛力無限,產業創新的內動力也更強了。」
常熟是全國知名的防寒服、休閒服集群所在地,在羽絨服、男裝和中老年女裝領域處於行業「頭部」,一度,常熟的紡織服裝業也面臨著低端產業轉型的難題,比如時尚產業話語權弱、原創生態和時尚品牌缺失、城市能級低人才集聚難、「產業數位化」 程度低等。為此,當地規劃了3.6平方公裡的常熟雲裳小鎮,不僅是工信部第一批紡織服裝創意示範園區,還是全省唯一以「城市更新」為特色的小鎮。
「以前常熟服裝城在城區邊緣,『前店後廠』的模式,使得幾千家小廠房集中在城區外的『老舊破』地區,而雲裳小鎮就在這個位置。我們讓每個房東搞自己的園區。」 金宇恆指著一張規劃圖介紹,60多個「房東」推動了近80萬平方米老廠房的改建,形成品牌園區、電商園區、設計師園區、文創園區、公共服務園區、高品生產基地、特色設備銷售街區、生活配套片區等業態。主播、設計師、電商紛紛住進了小鎮內改建的公寓。
「立足雙循環,通過集聚品牌、設計、平臺等新業態,把小鎮打造成為以時尚創意產業為引領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實現上海策源、常熟轉化、省內協同、全球營銷。」 金宇恆說。
龍頭經濟+都市工業,
讓更多總部取代工廠
不可否認,同質化的產品和上升的製造成本不斷壓縮紡織企業的生存空間,純粹依靠資金的投入、生產要素的消耗已不切實際,必須通過轉型升級帶動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
江陰市的新橋鎮是「中國毛紡之鄉」,全鎮90%的產業集中在7平方公裡的園區裡,去年全鎮紡織服裝行業開票銷售突破1200億元。
「為了突破發展瓶頸,我們以龍頭企業為牽引,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形成研發和利潤在本地、生產環節在外地的『微笑曲線』模式,化解土地制約人力困惑帶來的難題,加快由工廠林立向總部林立轉型。」江陰市新橋鎮經發局副局長劉崟介紹,一個小小的新橋鎮擁有海瀾、陽光兩家上市公司。陽光集團擁有每天50多個面料新品的研發能力;海瀾集團投建海瀾之家智能高架立體倉庫,具備5000家門店的倉儲容量。一批中小企業結合自身特點精準匹配,由以往互相競爭轉化為良性競合。
通過龍頭經濟引領、集群協調發展,新橋實現了產業鏈價值再分配。當地逐步形成從上遊毛紡原料初級加工到下遊成品服裝設計銷售、「從羊身上到人身上」的完整產業鏈,畝均產值已超1000萬元。
無獨有偶,作為全國最大的家用紡織品集散地,南通擁有以成品為主的海門疊石橋和以面輔料為主的通州志浩兩大市場,擁有3800多家紡織企業,35萬家紡人口,日均包裹量超220萬件……這樣龐大的基數,讓當地決心將相鄰的兩大市場「合併」,打造全新的南通國際家紡產業園。
「紡織園區絕不是低端業態的集合,我們要鋪天蓋地的企業集聚起來,打造『都市工業』集合體。」南通國際家紡產業園區籌備工作組組長錢鎖梅表示,園區將按照國際家紡商貿、創新創意設計、高端家紡研製、優質貨品集散「四中心」的定位,打造人、產、商融合發展的產城融合示範新城,目標到2025年,市場交易額達3000億元,其中電商交易額達1400億元。
價值延伸+全鏈整合,
打造世界級集群品牌
「紡織產業迎來了發展機遇期。」 在南京市服裝商會、南京市服裝協會會長康宜華看來,疫情雖然導致世界服裝消費數量下滑,但同時推動服裝消費類別和形式變革,尤其是健康、舒適、個性化、家居化、運動增長明顯。
韓平以南京為例分析說,南京購買力強勁、時尚氛圍濃厚,已催生出200多家女裝企業,被業界稱為「女裝之城」。雖然女裝品牌琳琅滿目,但南京缺少面料企業,省內面料集群就可以跟南京女裝集群融合發展、全鏈整合,推動紡織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翻看中國紡織產業地圖,盛澤是中國紡織面料名鎮、常熟是中國休閒服名城、南通是中國家紡名城、江陰新橋是中國毛紡小鎮,四地加起來佔據了江蘇紡織產業半壁江山,是我省創建世界級高端紡織產業集群的主要支撐。
為此,錢鎖梅建議,推動建立長三角地區產業集群協同發展聯盟,進行「抱團」參展,還可為客商提供跨區域一站式採購服務;推動建立與省內外紡織產業集群長效合作機制,加強政府引導、建立民間團體互訪機制;大力做好優勢產業鏈整合,努力打造區域性產業鏈集群,在長三角地區打造「集群研發設計總部+核心工廠+周邊外協工廠+重點集群優勢資源+全球銷售渠道」的集群品牌。
「一言以蔽之:集中優勢做到『強鏈』、互幫互助做好『補鏈』,推動產業集群做大做強。」錢鎖梅說。
本報記者 付 奇
鏈 接 >>>
盛澤:紡織服裝業「雙循環樞紐」
10月28日,正值第八屆江蘇(盛澤)紡織品博覽會開幕之際,2020中國服裝供應鏈大會閃亮登場。這是在新發展格局下,作為 「絲綢古鎮、紡織名城、時尚之都」的盛澤鎮,加快紡織服裝集群式供應鏈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
如今的盛澤,既有千億級產業、千億級市場、千億級企業齊頭並進,擁有2家世界500強企業這樣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優勢,還有「從一滴油到一匹布」「從一根絲到一個品牌」的全產業鏈布局。
用吳江區委常委、盛澤鎮黨委書記王益冰的話說,盛澤主動聚焦打造「紡織服裝產業雙循環戰略樞紐」的目標定位,突出集群式供應鏈體系建設,「布以智用」,連結未來,發揮盛澤紡織的節點、連結作用,推進紡織產業鏈與服裝供應鏈的合作創新,構建紡織服裝產業新生態。
打造強韌的供應鏈體系,企業是主體。盛澤的紡織服裝產業企業不僅普遍認識到供應鏈建設在新發展背景下的重要意義,而且紛紛成為積極實踐者。
恆力集團的業務,覆蓋了從一滴油到面料的全產業鏈。工業絲、民用絲,以及仿真絲面料等,都有大量上下遊合作夥伴。恆力集團銷售經理莫穎凌說,恆力的新品開發一直會跟上下遊品牌客戶合作,無論是抗皺、抗菌以及既防水又防火等功能性面料的開發,都是合作的結果。新冠疫情下,更要風險共擔,共渡難關。「今年面對快時尚需求趨旺的特點,攜手從基礎源頭開始開發面料,並進行足夠量備貨,結果一個單品銷售額做到了7000多萬元。」
「今年生意來不及做,我們的做法就是和上下遊企業坐下來商量,共同開發新品。」吳江漢通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錢阿玲坦言,現在工廠做的全是環保產品了,這也是和下遊客戶溝通合作的結果。一個義大利客戶風衣面料要貨很多,但必須是再生絲做成的環保面料。滿足了客戶要求,對方一件風衣賣一兩萬元,對此我們很坦然,因為只有服裝企業掙到了錢面料企業才有機會。包括當下該公司備受市場青睞的「絞綜」,也是應客戶要求共同開發的新品,將兩根紗絞在一起,用梭織做成仿針織面料。她說,公司捨得在人才培養上投入,前段時間公司5個小姑娘全都通過考試成為服裝設計師,可以到服裝廠更好幫助開發新品。
構建紡織服裝供應鏈,本屆紡博會上有了實實在在的展現。在今年新設的紡織機械展區,吳江兄弟紡織機械公司的展位上,一臺織布機正在操作演示。參展人員說,他們是來自一家浙江企業的技術人員,專做人工智慧、機器視覺領域的解決方案。「正在演示的織布機搭載了我們的『先織』自動化驗布解決方案,取代專業驗布工照看,驗布效果由每分鐘15—20米提高到45—60米,大大減少了工作難度和強度。」這樣的「鏈式」參展大大增強了參展效果,博覽會上多家企業表示要進一步洽談考察。
盛澤面料企業龍龍紡織公司展位上展示了四五十種雞皮絨面料。龍龍紡織外貿經理翁娟芬說,他們公司二十幾年專做雞皮絨,梭織雞皮絨做到全系列覆蓋,去年實現銷售1500多萬元。她坦言,現在市場競爭離不開新產品,而他們的新品開發大多是上下遊企業協同進行的。比如,現場展示的一款雞皮絨,最早是下遊客戶提出大致要求,龍龍紡織細化後下單給上遊合作商,一個產業鏈上的三方協同研發改進,經過了印花、塗層、壓花、複合四種工藝,首批樣品順利完成。「這款新品,客戶只下了幾千米訂單,而我們下遊要涉及3個廠。儘管如此,我們還是熱情相待。」11月上旬,這個產品獲得客戶最終確認後有望投入批量生產。而在本屆紡博會上,這款新品也收穫了不少合作意願。
統計顯示,本屆紡博會共收到315家企業參展,展出萬款面料產品、千款品牌服裝、千款高精尖紡機設備,打造了從各類紡織品面料到原料、印染、後整理、成衣、輔料、紡織機械的上下遊聯動的商貿採購平臺,共吸引4.74萬名國內外紡織服裝採購商來到盛澤尋覓商機,意向交易額14.57億元;線上雲展會四場趨勢主題直播觀看總計近6萬人次,在線產生意向交易額超4800萬元。
「隨著消費變革、技術進步、商業更新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化,供應鏈已然成為關乎競爭和可持續發展、關乎企業價值創造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問題,也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中國服裝協會會長陳大鵬說,盛澤有從化纖、織造、印染、後整理、深加工到服裝生產的完整的紡織服裝生產的產業鏈和創意鏈。集群式供應鏈的加快形成,將更好助力盛澤世界級產業集群先行區和示範區的建設,逐步實現從「製造之都」向「時尚之都」的轉變。
本報通訊員 周 蕾 顧玲玲
本報記者 庾 康 邵生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