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的思考與展望

2020-08-28 王學森高中物理


對教育的思考與展望


天津市南開中學 王學森

教育制度是由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就業觀念等因素共同決定的。

中西教育各有優缺點,而優缺點又是互為依存的,集中西教育的優點可能只是一個理想。

立足國情借鑑其它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不斷試驗、不斷探索,就一定能找到既符合中國國情又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教育模式。


今天的中國和四十年前完全不同,現在我們正處在社會逐步分層的階段,各個階層都有自己的訴求。

普通民眾要求教育公平、教育均衡;中產階層要求素質教育;富貴階層要求個性化教育,這就是我們有大批留學生的根本原因。


我們的初等教育是比較好的,我們的問題主要在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實行專家治校提出多年收效甚微。


小升初劃學區搖號目的是減負、教育公平及教育均衡。即使「公民同招」辦得好的民辦校還是會招到好的生源,因為有需求、因為提前報志願。


小升初不再考試,中考就是學生的第一次分流。普職比1:1早已打破,現在基本是3:2。

按現在的高中招生規模,結合近年來的人口出生數量,可以預測上職高的學生會越來越少,將來的職業教育可能主要在高等教育階段。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大學在搞大類招生、在創辦文理學院。高中是基礎教育,應該搞通識教育,高中選科走班值得商榷。

高考改革的原則是「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高考錄取的原則是「兩依據一參考」。

在這些大的原則下不斷探索就一定能找到符合中國國情的高考方案

我們在大學招生收費上沒有搞雙軌制,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也許我們會形成高考錄取為主、綜評錄取為輔的錄取模式。


按教育部最初的計劃,去年所有省區都應加入本輪高考改革,現在看餘下的17省區今年很可能也不會加入本輪高考改革,它們將繼續執行3+理綜或文綜這一被普遍認同的方案。2019年有6省市開始使用新教材,今年會有更多省市用新教材,明年所有省區都將用新教材。


3+3方案、3+1+2方案中的有些組合不利於學生的發展。為了避免棄考物理、棄考化學制定的賦分基數保護了尖子生,但也使差生賦得了超過實際水平的分數。


去年四部委制定了《關於加強數學科學研究工作方案》,重視數學就是重視理科,該文件可能針對的就是近年來的棄理從文現象。


將來我們可以實行全國統一的畢業考試,大學各專業按3+3、3+1+2、3+2+1等方案錄取新生。名牌大學可實行8515綜評招生。高中畢業生可以申請多所大學,收到多份錄取通知書,最後確認一所大學。這樣取消了許多考試,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同時學生還有一定的選擇權,高校也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權。


工業化時代我們需要大批理工科人才,但我們也需要有文學修養和審美能力,我們更需要強健的體魄和價值觀認同,因此我們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我們有太多的偏題、怪題,卻缺少開放性的、沒有標準答案的試題。我們要提倡批判性思維、發散性思維,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要允許犯錯、允許失敗。我們要提倡主動學習、自主學習,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學生在討論中提高、在討論中進步。


我們要創新升學考試的試題,從而促使教師轉變觀念,拋棄題海戰術。教育管理部門的觀念轉變了,教師的觀念自然就轉變了,因此教育管理部門首先要加強學習轉變教育觀念。

我們相信智慧的中國人上下齊心、群策群力一定能探索出既符合國情又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教育模式,早日把我國由人才大國建設成人才強國!

2020年5月4日

相關焦點

  • 回顧與展望,聆聽與思考
    回顧與展望,聆聽與思考——寶帶實驗小學學期結束工作總結大會2月4日下午,寶帶實驗小學學期結束工作會議在校凌虹廳舉行
  • 」乘風破浪「的關鍵詞教育,展望下一個十年
    本網7月13日訊 近年來我國對提升青少兒綜合能力的素質教育重視程度日益提升,青少兒英語教育也因此得到了更多家庭的關注,因此近年來國內興起許多青少兒英語培訓機構,很多成名已久的國際連鎖教育機構也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其中就包括關鍵詞教育。
  • 2020年金融教育回顧與展望年會在京召開
    2020年金融教育回顧與展望年會在京召開 2020-12-09 1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時代、新未來、新展望:南郵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展望」專題講座...
    【MBA中國網訊】6月10日13點30分,南京郵電大學97屆校友、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揚州分公司總經理朱建軍先生應邀來我校MBA教育中心做了「新時代、新未來、新展望——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展望」的專題講座。講座由儲成祥教授主持。
  •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理論問題與研究展望
    教育評價學作為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的重要分支,學脈深厚、積澱持久。他們繼2020年11月中旬「第四屆教育治理與學校變革研討會」開設「教育評價改革」分論壇之後,又在2020年底的「新年學術沙龍」上再度聚焦評價話題,並邀請教育管理系朱軍文教授、張遠增副教授就中央這份文件的政策意蘊及其對本領域未來研究的潛在影響進行了專題分享。
  • 思悟教育王毅:培育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國際公民
    12月10日,由環球網主辦、維思傳媒承辦的2020環球網教育盛典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樓隆重舉行。教育界專家學者、行業領頭人、專業研究機構等匯聚一堂,共同探討疫情之下教育行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變革與發展,並深度研究教育與公益如何實現更深融合,為實現教育資源聯動創新尋求更多機遇。
  • 預告 | 展望21世紀20年代的教育:《教育藍皮書(2020)》重磅發布
    《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20)》終於要和大家見面了!《教育藍皮書》自2003 年問世以來,已經連續出版了 17 年,同時出版英文版和繁體中文版。多年來,《教育藍皮書》致力於從民間的立場和視角來記錄、透視和研究教育問題,聚集教育界內外的智慧,積極參與和影響教育現實,對社會產生廣泛的影響。17年來,《教育藍皮書》已成為業界了解教育動態和前沿教育信息的權威出版物,是政府、教育行業、學界、媒體界重要的參考讀物,並受到國家領導人和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 【「交通+教育」篇】未來可期!這裡有龍海的「十四五」展望
    日前,市委市政府召開項目匯報會,各有關部門聚焦重點「南太武 南溪灣」「一江濱兩新區」、交通、教育、衛生、民政、市級以上重點項目、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領域,提出規劃思路和展望。 這些展望 和每一位龍海人息息相關…… 因此 我們推出《展望「十四五」》系列報導 今天請看「交通+教育」篇
  • 描摹智慧課堂,展望智能教育
    在談到人工智慧給教育教學帶來的影響和挑戰時,徐老師認為人工智慧既給教育帶來了便利,也深刻地改變著當前教育教學生態。並大膽預測,傳統的「教」「學」「育」的模式將被升格成學生個體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及定製化學習,新一代受教育對象會是人工智慧引入教育教學領域的最大受益者。
  • 疫情下大學在線教育的變革與展望
    4月24日,清華大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舉辦「全球大學特別對話:新冠疫情下的大學在線教育及展望」在線會議。來自6大洲15個國家的21所大學,跨越時空,相聚雲端,共同探討命運共同體理念下大學的責任與擔當,以及如何做好在線教育。
  • 【偉德教育·盤點·展望】十件大事彰顯擔當 偉德教育整裝啟航——盤點2020 展望2021
    一年來,學校以「硬核」舉措開展疫情防控,圍繞「積微成偉、積得成德」的總體要求,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各項工作紮實開展,困難面前不懼風雨、不畏險阻,彰顯了31中擔當。回眸過去,心潮澎湃;展望未來,任重道遠。盤點2020年度十件大事,重溫走過的歷程,分享學校教育發展成果。展望2021,我們重整行裝再出發。
  • 溶洞音樂受邀赴日參加「中日教育合作展望研討會」
    溶洞音樂受邀赴日參加「中日教育合作展望研討會」,進一步推動中日文化教育交流的研究。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也是中日恢復政府間留學生交流40周年,在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溶洞音樂董事長梁斌先生11月3日將赴日受邀參加「中日教育合作展望研討會」,中日兩國地緣相近,文化相通,在青少年交流、大學校長和教師交流、民間機構交流等方面一直非常活躍。
  • 智慧教育 展望未來丨優加青少英語榮獲「2019年度影響力少兒英語...
    近日, 以「智慧教育,展望未來」為主題的2019「迴響中國」教育年度盛典在京隆重舉行。眾多教育界專家學者、行業領導者、專業研究機構、教育媒體和跨界專家等濟濟一堂,共同總結中國教育改革的重大成果,交流面向人工智慧和數位化的教育創新實踐經驗,彰顯具有代表意義的先進機構和個人,探討智慧教育的未來發展前景。
  • ...立足當下、展望未來-徐匯區教育系統基層黨組織書記會在中國...
    以飽滿「精氣神」立足當下、展望未來-徐匯區教育系統基層黨組織書記會在中國中學召開時間:2020/11/27 12:18:35 來源:徐匯區教育局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
  • 無遠弗屆的思考
    「朱永新教授,是個善於思考的學者。」我非常贊同王蒙先生的這一評價。《未來學校》「殺青」後,朱永新先生將電子書稿用郵箱發過來讓我一睹為快,真是一口氣讀完。讀後,很感慨。
  • 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中國教育新聞網
    隨看隨想水平思考是一種開啟創造力的思考方法。本文是《水平思考》的前言,向讀者介紹了水平思考的特點,並將水平思考與垂直思考進行了比較。我們的傳統教育一直強調的是垂直思考,而較少涉及水平思考。
  •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研究熱點的統計分析及未來展望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研究熱點的統計分析及未來展望 2016年09月12日 14:18 來源:《重慶高教研究》 作者:張金鳳 祁佔勇 字號 內容摘要:以中國知網作為文獻數據來源,採用文獻計量學中的共詞分析
  • 2020「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在上海...
    2020「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11月26—28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聯合舉辦、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承辦的2020「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在上海舉行。
  • 蘇德超:通識教育與批判性思考
    通識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批判性思考。不過,批判性思考有自己獨特的重要性。批判性思考是一種思考,不是情感活動。思考有三要件:問題、回答與對回答的支持。因此,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在使用自然語言的同時做純粹的思考。批判性思考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其實質是提供一種訓練,讓人們在使用自然語言時,能夠像使用形式語言一樣,思考得精準、簡潔、高效。至於說把批判性思考列作教育的一個目標,人們一般會追溯到美國哲學家杜威。單就批判性思考的實質而言,在杜威之前,培根、洛克等思想家就有過相關論述。
  • 大規模在線教育調研及未來教育展望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對近18萬名教師和180餘萬名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認真分析在線教育開展現狀,並就未來影響進行了展望。大規模在線教育體現制度優越性為應對疫情,教育部陸續出臺「停課不停學」系列文件,及時發布教材電子版連結,統籌安排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和中國教育電視臺提供優質教學資源,指導各地穩妥有序開展在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