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11月26—28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聯合舉辦、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承辦的2020「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在上海舉行。
在26日的特邀專家圓桌會議上,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院長周谷平,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信息化研究處處長葉小貝等共同圍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與上海外國語大學合作成立的全球教育研究中心的建設,以及與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開展具體合作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討論。
來自海內外的諸多專家學者線上線下與會,探討疫情期間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教育應對舉措、變革方式及實施效果,研判後疫情時代全球教育的新形態與新機遇,探索教育的創新路徑,加快推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變革,推動信息技術、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研判後疫情時代全球教育的新形態與新機遇
在27日的研討會上,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信息化研究處處長葉小貝分別代表主辦方致辭。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金慧主持開幕式並作主旨發言。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李巖松表示,上海外國語大學教育學科歷來注重與世界教育工作者的交流,而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進行這樣一次中外學者對話,討論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顯得更加意義非凡。本次對話會聚焦教育的全球化、「一帶一路」與文明對話、國際教育政策走向和未來發展、國際教育公共產品的提供等方面,共同分析疫情期間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教育應對舉措、變革方式及實施效果等,研判後疫情時代全球教育的新形態與新機遇,探索教育的創新路徑,加快推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變革,推動信息技術、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這些都是值得深刻探討的話題。
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信息化研究處處長葉小貝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葉小貝作為會議主辦方對參加會議的嘉賓表示了感謝。他表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與上海外國語大學合作的意義重大,成果豐碩,希望未來通過進一步深化合作,藉助精通技術和教育業務的專家學者的共同智慧推動教育決策管理和治理的變革。
探討疫情下全球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機遇與挑戰
主旨發言環節,中外嘉賓聚焦教育全球化、「一帶一路」與文明對話、國際教育政策走向和未來發展、國際教育公共產品的提供等方面,探討疫情下全球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機遇與挑戰。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出國留學服務分會理事長、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原司長、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前公使銜參贊岑建君作主旨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出國留學服務分會理事長、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原司長、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前公使銜參贊岑建君圍繞「疫情影響下的國際教育政策走向和未來發展」主題,介紹了疫情背景下中美教育合作交流的走向。岑建君提出,中國目前亟需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小語種人才、國際組織人才和國別區域研究人才。展望未來中國國際教育,要在引進優質國際教育生產資源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制度開放與改革,尤其要繼續深化網絡教育和合作辦學方面的制度改革。在中外合作辦學教育對外開放中,一方面繼續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要不斷創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體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負責人、上海市高校智庫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張民選作主旨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負責人、上海市高校智庫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張民選從「排他、成本」和「受益者、外溢」兩個維度對「公共產品與國際公共產品」以及「國際教育公共產品」兩個概念的內涵進行了分析。他表示,教育領域要積極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不僅要有理念也應積極履行,讓教育成為人類共同的利益,這就需要不斷地合作與分享。他同時介紹了中國在援助資金、共享平臺、教育知識以及教學材料四個方面所做出的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嘗試。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作主旨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提出,錯綜複雜的世界局勢中,教育國際合作會變得更開放、包容,但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方針和出國留學的基本國策不會變,而留學和中外合作辦學的具體方式可隨機應變。中國正積極參與國際教育治理,外語院校在此中也承擔起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任,我們應當以不變應萬變,攜手共建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共同體。
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院長周谷平作主旨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院長周谷平結合自己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的觀察經歷以及一份對259位在華留學生的問卷調查,認為推進民生項目應堅持精耕細作原則、民眾獲得原則、生態底線原則以及人脈相通原則等。此外,她認為教育國際交流對於促進民心相知相通具有重要意義,呼籲應當從更開放的思維來看待教育的意義、地位和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朱旭東作主旨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朱旭東基於自己多年的觀察介紹了在全球化和抵禦全球化、全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等衝突的背景,以及國際教育的保守主義傾向所產生的原因。此外,朱旭東還圍繞美國STEM教育進行了多視角的闡釋,並對中國發展STEM教育進行了展望,提出了我國要建構「學科+」科技教育體系的建議。
以色列布勞德工程學院校長阿里·馬哈沙克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作主旨發言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以色列布勞德工程學院校長阿里·馬哈沙克作了題為「我們如何邁向後疫情時代——以布勞德工程學院為例」的主旨報告,他詳細介紹了布勞德工程學院的辦學使命及院系分布,並從行業導向、研究導向、國際導向以及基本技能導向等多個維度進行了分析闡釋。
PISA測試之父、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作主旨發言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PISA測試之父、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在題為「培養面向未來而非過去的學習者」的主旨報告中提出,學校教育應該以未來需求為導向。他基於多項研究數據展示了一些發現,包括學習時間並不等同於學習結果、教育的數位化趨勢、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複雜數據信息的數字能力差異、知識和技能對教學法的影響以及各國在校學生的認知適應能力差異等內容。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首席教授、世界教育前沿論壇主席程介明作主旨發言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首席教授、世界教育前沿論壇主席程介明在題為「教育國際化與文化互動」的主旨發言中闡述了文化作為一種生活形態、民族文化時的定義、特點和層次。他將東方社會比作「筷子社會」,從擇業、班級、問題回答以及PISA測試中社會成就表現多個方面對中西方文化進行了比較。
通過相互交流和學習促進不同國家間教育的發展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許美德作主旨發言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許美德在題為「比較教育與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的主旨發言中,分享了自己對於比較教育和文明互動的理解,認為不同文明之間應平等對話和相互尊重。在她看來,應通過相互交流和學習促進各自國家教育的發展,中國「和而不同」的理念值得推崇。
美國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教育政策助理教授劉璟作主旨發言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美國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教育政策助理教授劉璟在題為「疫情期間線下停課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預測研究」的匯報中,呈現了暑期、惡劣天氣導致的停校以及學生曠課等因素與學生學業成就的相關性,並基於此預測了疫情期間停課三個月對學生考試成績、教育公平的影響。
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竇心浩教授作主旨發言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教授竇心浩在題為「疫情後東亞地區留學生交流的願望——以中日兩國為例」的主旨發言中,首先介紹了推動留學的主要動力,包括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流動,留學的類型以及中日以往出臺的留學計劃和政策。他基於大量數據對中國學生赴日留學狀況以及日本學生來華留學狀況進行了詳細梳理,並將疫情對留學的影響等進行了深入分析。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金慧主持開幕式等並作主旨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在題為「疫情期間各國在線教育研究」的主旨發言中,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金慧首先分析了疫情期間全球教育的現狀,並提出了全球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包括學校教學普遍遭受影響、教師缺乏支持和培訓、教育中的機會差距加大、在線教育形式問題、學生學習時間減少、在線教育有效性等。她對疫情期間各國與機構的在線教學相關舉措進行了匯總,主要包括在線教學資源開發、在線教學資金和設施建設、在線教學教育公平保障、在線教學國際交流與合作、在線職業教育和教師培訓以及在線教學優質實踐案例分享等多個方面。她還對疫情期間各國及各組織的在線教學建議進行了匯總,重點提及了針對數字教育、在線教學、彈性教學的各項建議,最後闡述了未來的教育發展趨勢:師生在線教與學的資源開發繼續增長、在線教學策略的提升、開放課程共享更加普及,跨國跨界合作日益加強以及對數字公平的深入理解和行動。
青年教師與學者對話會場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在28日的青年教師與學者對話環節中,《世界教育信息》雜誌主編張力瑋、上海外國語大學教務處副處長王會花以及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董麗麗、趙海燕、倪良濤、許江媛、Benjamin H.Nam、江小華等多名教師與曾家延及資金學者一起進行了學術交流。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田小勇在主持會議閉幕式時表示,希望能夠藉此會議促進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度溝通交流,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攜手共贏,應對全球危機。
參加2020「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專家學者合影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