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提到媽媽,你會想到什麼?是操勞的身影,還是甜蜜的嘮叨?估計大多數人想到媽媽,應該是無盡的思念和感激。
然而,確實有些兒女,成人後,面對母親,依然困惑糾結。科瑞爾·麥克布萊德博士就是這樣。
麥克布萊德博士,是美國註冊婚姻和家庭治療學家,有28年的心理諮詢經驗。
雖然是心理專家,可她仍找不到一本書來解釋自己媽媽的冷漠失職。為了填補這種空白,她苦心研究,終於寫出《母愛的羈絆》這本書。
可貴的是,在這本書裡,麥克布萊德博士還找到了母親舉止扭曲的深層原因——這些媽媽具有嚴重自戀的心理問題。
就是說,有些媽媽之所以舉止扭曲,是因為她們內心嚴重自戀。
這個觀點聽起來有些獨特,但卻是有依據的。麥克布萊德博士花了十幾年時間,研究自戀家長對孩子影響,而且已成功解決許多案例。
比如,書中一位媽媽因為丈夫和女兒很親密,便覺得自己被丈夫忽視了。丈夫和女兒在院子裡種花時,她便朝他們扔石頭。
這位媽媽就是典型的自戀媽媽,她絲毫不顧為人母的立場,不懂得照顧女兒的情感需求,只想所有人都關注自己。女兒和丈夫的親密相處,讓她感到嫉妒。她認為那是女兒奪取了丈夫對自己的關注,所以,才做出扔石頭那樣讓人費解的幼稚舉動。
再來說自戀,「自戀」這個詞源於希臘神話中那喀索斯的故事。那喀索斯愛上了自己的模樣,沉迷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終注視著影子憔悴死去。
漢語裡,「自戀」指過分地自我崇拜,過分關心自己是否完美的一種心理狀態。
生活中,如果朋友經常照鏡子,我們也會開玩笑說他「自戀」,這種自戀特質,是人之常情,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這樣。
相比之下,書中媽媽的自戀都是嚴重的人格障礙,使女兒受到深重的羈絆。
女兒長大後,該如何衝破母愛的羈絆,邁向健康的人生呢?
接下來,讓我們走近那些自戀媽媽和她們的女兒,從中獲得啟發和力量吧。
孩子的生命來自媽媽。從小,孩子本能地依從媽媽,無條件接納媽媽的一切。她們模仿媽媽的言行,渴望獲得媽媽的認可讚賞。就算是自戀媽媽那些毫無道理的批評打擊,女兒們也會深信不疑。雖然一些女兒長大後變得成熟理智,但她們還是經常情緒低落,缺乏自信。
麥克布萊德博士發現,這些女性情緒衰弱,缺少自信的根源在於她們的媽媽。通常,她們的媽媽內心非常自戀,只關注自己,在感情上極度貧瘠,無法給女兒提供充足的愛和支持。
但若要卸掉負面情緒的重擔,首先就要回過頭來,理解自戀的媽媽。
自戀的媽媽,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女兒的情感,不會安慰體諒女兒。她們輕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漠視女兒,重則為了突出自己,獲得關注,不惜深深傷害女兒。
比如,書中有這樣一對母女。女兒莎倫第三次結婚時,非常害怕告訴父母。當她鼓足勇氣說出這個消息時,媽媽說:「我可以在金氏世界紀錄上留名了,我有一個女兒,卻有三個女婿。」當莎倫對著麥克布萊德博士說出這件事時,她哭了整整一個鐘頭,身為心理醫生的麥克布萊德博士也忍不住一起掉淚。
可見這位媽媽多麼自戀自私,絲毫不體諒女兒的脆弱,她不僅沒有去愛護支持女兒,反而深深地將女兒刺痛。
內心嚴重自戀的媽媽們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其中,有兩種極端典型的形式,分別是事必躬親型和心不在焉型。
事必躬親的媽媽忽視女兒的需要和天性,控制女兒生活的方方面面。書中一位媽媽因為不中意準女婿,費盡心機想拆散女兒和未婚夫。她跑到準女婿工作的地方散步他的壞話,企圖這些話傳到女兒那裡,讓女兒自動分手。
這位自戀媽媽,過於幹涉女兒的生活。當女兒的男朋友不合自己的心意,她考慮的不是女兒的感受和需求,而只顧自己的好惡,才做出那樣荒唐的舉動。
另一方面,心不在焉的媽媽舉手投足間向孩子傳遞出這樣的信號:你不重要,媽媽心裡盛不下你。情況嚴重的,甚至任由孩子食不果腹,住在陰冷潮溼、髒亂差的地方。
書中有這樣一個女孩,10歲的瑪德琳,大部分時候都是自己照顧自己。媽媽從不給她做飯。一家人從沒圍坐在桌前一起吃飯。一天,瑪德琳為媽媽做了義大利麵。她端好飯菜,招呼媽媽吃飯,卻得到媽媽的冷漠回應。媽媽正在節食,而且不餓。於是,她吃完自己那份後,又扮演媽媽,用媽媽的盤子接著吃。連媽媽的問候,她也想到了。「你過得好嗎?你今天幹了些什麼」她這樣自導自演。
媽媽對女兒的照顧,不僅毫不領情,反而視作理所應當。女兒只好扮演媽媽和自己互動,填補情感需求。這位媽媽毫不考慮女兒的承受能力和心理需求,沒有一句鼓勵和誇讚,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是位不折不扣的自戀媽媽。
此外,自戀媽媽還有許多不同的表現。比如,有的自戀媽媽通過疾病來奪取女兒的關注。她假裝心臟病發作,打電話讓正在上班的女兒趕回來。有的沉溺菸酒,對孩子不聞不問,甚至向孩子索取關心照顧。還有的毫無顧忌地向年幼的女兒傾訴垃圾情感,談論成人話題。
儘管自戀的方式多樣,但女兒受到的傷害卻驚人地相似。她們在不安中長大,擔心遭到遺棄。她們過於敏感,缺乏自信,和異性的關係總不順利。
她們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總在今後的歲月幻想能重溫母愛。
就像60歲的貝蒂說:「我曾經哭著進入夢鄉,希望能有個給我做一鍋湯的好媽媽。」
受自戀媽媽毒害的女兒,有的長大後名利雙收。但在她們的內心,情感的空缺依然難以填補。
認識自戀媽媽的面孔,是為了擺脫那些有害的羈絆。如果能找到媽媽的自戀在自己身上結的惡果,準確把握其中的因果聯繫,就能慢慢找回屬於自己的信心。
麥克布萊德博士歸納了兩種典型的女孩。她們被自戀地媽媽毒害很深。
她們在事業方面存在兩極分化的傾向,分別是高成就型和自我破壞型。
如果一位自戀媽媽同時撫養兩個女兒,兩個女兒可能承擔截然不同的角色。一位說:我會讓你們看看我到底有沒有價值。然後她成為優等生,完美主義者或工作狂魔。另一位則低頭認輸,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也達不到要求。她成為後進生,產生一種持續終生的破壞力。
高成就的女孩外表光鮮強大,可實際上就算成就不凡,內心也不會滿意。她們從不肯定自己,總認定自己一無是處。就像麥克布萊德博士,雖然事業成功,但還是無法認可自己。
自我破壞的女孩則把憤怒發洩到自己身上,主動破壞自己。她以自己的方式證明:看到了吧,事實證明我沒法成為你期待的那種人。
書中一位女孩說:「我漫無目標,也許我是想趁來得及,找到一種給媽媽留下深刻印象的方式。」她不知道要找的是什麼,從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終究一事無成。
雖然這兩種女孩選擇了截然相反的生活,但她們的心理問題卻如出一轍。她們都內化了這樣一條信息:我的價值取決於我做了什麼,而不是我是怎樣的人。即,成就大於人格。
那又是什麼,讓她們的選擇差得如此之大呢?成功女孩生活中有過一個特殊的角色,可能是奶奶、姨媽、爸爸或其他親戚,幫她抵抗媽媽的惡劣影響。
麥克布萊德和妹妹就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姐妹倆離開了外婆的時候,妹妹還小。外婆是位慈愛的長者,給姐姐帶來鼓勵和支持。妹妹則錯過了這段寶貴難得的情感,經歷了姐姐不曾有過的掙扎,最終妥協,走向了自我破壞的道路。
如果說,努力工作,可以掩蓋一定的感情問題。那麼,在婚戀方面,這些女兒們的問題就暴露無遺。
我們每個人都想要一個無條件愛自己的媽媽。自戀媽媽的女兒,由於從未得到過,尤其渴望填補這份感情空白。
不幸的是,很多女兒長大後都用不健康的戀愛關係來填補。她們認為,愛意味著別人能為你做什麼,或者自己能為別人做什麼。從而建立起一方依賴另一方的關係。
依賴型的人單方面依賴男人,缺少自我。前面講到的,自我破壞型女孩更容易單方面依賴男人。
被依賴型的人常常無意識地尋找那些需要照顧的男人。她們認為,一個依賴她的男人是不會拋棄她的。高成就動機型的女性,更容易這樣選擇。
依賴和被依賴的關係既不健康,也不會讓人滿意,不是以失敗收場,就是以痛苦告終。
希望幻滅,也有很多女人選擇自我封閉或獨身。
在經歷了一系列失敗的戀愛關係以後。自戀媽媽的女兒往往把自己描述成「次品」或「破損商品」,陷入惡性循環。
「成就高於人格」的價值取向經由自戀媽媽,從小內化女兒心中,讓她們無法面對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她們要麼用成績掩蓋內心的空洞,要麼乾脆任憑空洞將自己吞沒。另一反面,「自己不值得被愛」的魔咒控制著她們在戀愛中的行為,麻痺漠視情感的相處模式讓她們感到熟悉安全,也使她們的情路格外艱辛。
要直面自己的情感困境,並不容易。很多女兒成年後,忙於打理自己的瑣碎日常,即使深受負面情緒困擾,僅靠自己,也很難直面自己的情感困境。
這時,可以請心理醫生幫忙。讓她幫你找出自己問題的根源。
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安慰不幸的自己,避免媽媽犯過的錯在孩子身上重演。
首先,對待自己,要處理好情緒感受。
找回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感受,一般需要經歷內疚、悲傷、憤怒等心理過程。
沒有什麼能比發現、接受媽媽的缺點,更讓人傷感內疚。
25歲的瑪蒂娜說,當媽媽對她好,她就會回心轉意。「也許,這一次,她真的不一樣,真的改變了呢?」但是這樣的奇蹟從未出現。
還有許多女孩早已內化這樣一條金科玉律,乖女孩不會討厭自己的媽媽。當發現媽媽的問題,就會陷入內疚。
然而這是康復路上需要突破的第一步。
31歲的羅蘭在治療中說:「為什麼重溫這一切,讓我這麼生氣?我確實吃了大虧。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很受傷、很抓狂。我為什麼一聲道歉也沒有聽到?我不想繼續治療了,我只想讓這一切趕緊結束!」
值得慶幸的是,如果你允許自己體驗憤怒,那這種憤怒是不會持久的。當感情得到重新體驗,傷痛就能從身體裡獲得釋放。
很多人都想跳過體驗情緒這一步,但這卻是最重要有效的一步。只有真正地體驗那些失落、悲傷和憤怒,才能用健康的方式重新看待自己之前的處境。
只有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才能實現情感上的獨立強大,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孩子。
其次,可以依靠「內在母親」獲得情感獨立。
作為一個成年人,要找到自己的幸福,就要正確處理與媽媽的關係。
作為自戀媽媽的女兒,過去,你苦苦期盼媽媽滿足你的需要,但從未如願。現在,你可以依靠「內在媽媽」。有了她,你就可以自己照顧自己。
「內在媽媽」是你自己的母性本能,是來自直覺的聲音。它會跟你說話,想要照顧你、愛你,做你的媽媽。
第一次面對自己照顧自己的想法時,許多女兒又傷心又憤怒,不過當她們接受了這些情緒,就能超越他們,獲得一種內在的力量感。
比如,當你迷茫低落的時候,問問自己,如果自己面對一個同樣迷茫的孩子,會怎樣做。相信很多人都會想,把他抱起來,給他大量的愛和關注,幫他度過困難。你就可以這樣對待自己。
當你漸漸習慣依靠「內在媽媽」,關愛自己,獲取安慰溫暖,你就會變得更加強大自信。
第三,對孩子,要擔起責任,重視她的感受。
初為人母,都希望能教育好孩子。教育孩子是個複雜的工程。自戀媽媽的女兒,其探索之路更顯艱難。因為從小接受的就是錯誤的示範,她們很可能不由自主地將媽媽對待自己的方式用於對待孩子,也有一些新媽媽,走了另一極端,無條件地給予孩子那些自己沒得到過的東西。這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正確的做法是要擔起母親的責任,重視孩子的感受。
多麗14歲的女兒,在商店裡偷東西,被逮個正著。多麗無法理解自己天賦異稟的女兒怎麼會幹出這種事。顯然,她應該沿著這樣的思路去想:「女兒心裡是什麼感覺?她缺少什麼嗎?她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嗎?她這樣破壞自己的生活,到底是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要學會同情,解鎖孩子的感受,正確處理孩子犯的錯。
雖然許多沒有從媽媽那裡得到同情的女人,也不知道怎樣同情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我們認清媽媽的問題之後,我們可以慢慢學習去尊重理解孩子。
還有一些母親想把女兒當朋友。聽起來這是個很美好的願望。但實際上,即使女兒已經長大成人,你還是應該有母親的樣子。繼續擔起自己的責任,提供指導、同情和理解。朋友之間互惠平等,但女兒沒有義務去理解、同情你。
簡以前有一位身心失調的母親,現在是3個女兒的母親。她希望女兒幫自己克服抑鬱。女兒們每天放學回家,都得坐在媽媽身邊,聽她悲傷絕望的故事、聽她哭泣,面對醫生,她說出自己的想法:「我希望女兒成為我的朋友,我渴望這種親密。我和我媽媽就沒有這樣的關係。這樣不對嗎?」在醫生的幫助下,簡最終改正了自己的問題,母女倆的關係很快好起來。
可見,即使受過教育,對問題有所察覺,自戀媽媽的女兒還是很難不重蹈覆轍。
撫養孩子,是不斷開闢愛的過程。願我們都能將媽媽的自戀終結在自己身上。
逝去的童年歲月無可追回。我們可以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把自己埋在被窩,感傷流淚。但天一亮,我們還是要穿上鎧甲,堅強面對生活。
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愛,愛受苦的自己,愛脆弱的媽媽,愛無辜的孩子,愛身邊的陌生人。
阿格尼斯說,在自己身上找到幸福並不容易,但在別的地方找到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就算童年的創傷不能完全消除。作為一個成年人,也要真誠勇敢地衝破自戀媽媽的羈絆。願我們都能體驗最真實的感受。願我們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願我們都能帶給孩子治癒一生的美好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