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在國家積極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過程中,中國國家公園怎麼建,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話題。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國家公園項目成果交流和國家公園試點進程分享會在北京舉行,分享了WWF過去兩年在支持和參與中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開展的活動、取得的初步成果以及建議。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的有關人員聚集一堂,圍繞當前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核心問題、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地相關問題研究情況、試點區建設的實際需要等內容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明確下一步任務
中辦國辦印發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明確了國家公園的總體定位、體制建設的目標要求、未來發展的核心制度等事項。下一步,往何處走?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司副司長彭福偉從6個方面對下一步任務進行了解讀:
穩步推進試點工作。加強對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統籌協調和宏觀指導,督促試點省市按照《總體方案》和已經批覆的試點實施方案要求,繼續探索創新,紮實抓好試點任務落實工作,認真梳理總結有效模式,提煉成功經驗,指導編制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3個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並報請國務院審批。
編制全國國家公園總體發展規劃,構建國家公園空間布局。在明確國家公園設立標準的基礎上,研究提出國家公園的全國空間布局,明確國家公園建設數量、規模。從設立程序看,將改變目前各類保護地自下而上申報的方式,由國家層面根據全國總體布局統籌部署。
推動統一管理機構儘快設立。整合相關自然保護地管理職能,結合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和自然資源監管體制改革,由一個部門統一行使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管理職責。
研究國家公園事權劃分辦法,構建資金保障體制。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在國家公園管理上的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是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公園運轉的基礎環節,是政府有效提供國家公園基本公共服務的前提和保障。要立足國家公園的公益屬性,確定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保障國家公園的保護、運行和管理。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國家公園支出,由中央政府出資保障。委託省級政府代理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國家公園支出,由中央和省級政府根據事權劃分分別出資保障。
起草國家公園法,加快國家公園立法進程。國家公園體制改革在對我國現行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進行變革的同時,必須儘快建立新法,一方面要儘快出臺國家公園法,對正在進行的國家公園體制改革進行回應,通過立法確認改革成果,為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另一方面,必須邊破邊立,才能避免形成法律真空,確保自然保護地新舊體制順利銜接,防止因法律真空造成新的更大破壞。
抓緊制定相關標準規範。制定國家公園功能分區等相關標準規範和自然資源調查評估、巡護管理和生物多樣性監測等技術規程。
彭福偉說:「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是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要突破口。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已經取得來之不易的進展,基本形成了制度框架。我相信,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將為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奠定堅實的基礎。」
全社會共同推動保護工作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業界認為,未來完善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應為開放式,以國家公園為主導、各類保護地包括社會組織、社區建立和管理的保護地為輔助和補充,全社會形成合力,共同推動保護工作。對此,與會專家紛紛建言獻策。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認為,應根據試點經驗,設計未來「國家公園管理局」的職能定位,統一管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各類保護地。應考慮建立以下制度或機制:提升國家公園質量與品牌價值,科學顧問制度和監測評估制度,培訓教育機制、科普宣傳制度、公眾參與機制,特許經營和特許保護制度,傳播和公共參與機制等。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駐華首席代表朱春全提出,國家公園應具有一些共同特徵:大面積完整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和地質多樣性,壯美的自然景觀和突出的文化價值,即美麗中國的代表。全民公益性,但具有多種多樣的管理體制。確保其不受損害,為當代和未來世代提供享受自然的機會。具有國家象徵意義、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秦天寶說,按照常規安排,試點結束後國家層面將出臺《國家公園法》,就國家公園的功能定位、保護目標、管理體制、認定標準、資金籌措、生態補償、公眾參與、特許經營等確定全國統一適用的基礎性和框架性規範。各個國家公園結合本園的實際情況,可制定實施細則,對《國家公園法》作出有針對性的補充、闡釋和細化。各國家公園根據本「園」不同的保護目標、對象和面臨威脅來制定綱領性的《總體規劃》和執行性的《管理計劃》,定位應為具有約束力的規範性文件,規定具體保護措施、資源利用範圍等。
實行最嚴格生態保護的國家公園能否開展遊憩、旅遊活動?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教授認為,中國生態環境在工業化思維下遭到嚴重的破壞,現在首先需要清還欠帳,但國家公園內部和外部都面臨前所未有的遊憩、旅遊需求壓力——內部居民需要通過旅遊發展提高生活水平,外部國民需要進入獲得教育、遊憩與休閒機會。因此,國家公園內可進行旅遊活動,但更支持公共產品性質的遊憩活動、戶外教育與環境解說。
如何理解《總體方案》中的「最嚴格的保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蘇楊研究員和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何思源從不同層次和角度探討了該問題。最嚴格的保護並非「最嚴的防」和「最死的守」,而是在細化保護需求的情況下採取更精準、更有力的管理。自然保護地形成有效的空間管制,從本質上說,是基於管理目標對具體的土地利用方式進行限制,以實現生態、社會、經濟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即真要「生態保護第一」,必須嚴格遵循科學規律,準確把握保護需要。在蘇楊研究員的理論與觀點基礎上,何思源博士以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為例,剖析當地社區、訪客、管理部門、專家學者等不同利益相關方的訴求,從大量訪談和一手數據的分析中,透視社區發展與生態保護和諧實現的政策途徑。
【連結】
本次會議由北京師範大學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主辦。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國家公園」項目於2015年9月正式啟動,旨在通過支持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參與中國保護地改革,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貢獻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和諧案例,以WWF國際理念和國內經驗,協助地方合作夥伴在國家公園試點區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典範,探索優化自然資本和生態系統服務的綠色發展模式。
WWF國家公園工作主要從4個方面開展,分別為支持科學研究、進行政策倡導、促進環境教育和公眾參與、協助國家公園試點區示範點建設。過去3年中, 團隊和合作夥伴的主要成就包括:
1.開展了嚴謹的科學研究,以系列研究成果構架中國國家公園保護需求與管理政策橋梁;
2.首啟了國際非政府組織、企業參與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的模式,並在三江源全面落地;
3.以為複雜而具體的現實挑戰提供解決方案為目標,搭建政策平臺,促進國家公園相關的國際交流、國內探討和管理理念傳播。
在強調「保護第一,公益優先」的中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進程中,WWF以科學中立的身份2014年第一個構建交流平臺把相關部委和機構組織起來探討相關問題,並且完整參與了《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第三方評估》,作為參與中國保護地改革的社會組織典範「與中央接軌,在地方落地」,為2020年我國正式建立第一批國家公園作出了系列基礎性的貢獻。過去3年中,他們的工作足跡遍布青海三江源、福建武夷山、浙江錢江源、湖南南山,還有大熊貓、祁連山、東北虎豹等10個國家公園試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