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瘟疫,民間常說「始於大雪,滅於清明」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20 村東張二狗

古人通過觀察天體運行,發明了二十節氣,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準確時間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而「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滅於清明」,同樣是古人幾千年裡總結出來瘟疫流行的規律。結合了二十四節氣和當地氣候環境變化,通過不同時期加強防範措施,儘量避免疾病纏身,放到現在依然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01一,為啥古瘟疫一般始於大雪呢?

在古人看來,節氣大雪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發於冬至,冬至節氣,意味著開始進入寒天,萬物都在修整,人體陰氣漸旺陽氣轉弱,此時身體虛弱需要養生。老話常說「冷在三九」而三九多是在小寒這個季節,還有「小寒勝大寒」之說。此時冷氣積久而寒。

盛於立春,立春萬物起始、陽氣開始上升,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都開始了蓬勃的生長,而細菌病毒這些低級別的生物先一步進入繁盛期。弱於雨水,此時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病毒也會逐漸消散。

滅於清明,清明前後,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白晝變長,春和景明,大氣透光度又好,現代科學認定的細菌病毒最怕的紫外線照射時間長了,強度大了,疫病自然就會減少了。

所以,瘟疫自古以來,基本上都是這種季節爆發並傳播!但凡傳染性的疾病季節性都很強,比如農村得慢性支氣管炎的人在每年的草死草活這兩個季節都會發作,很是難受煩人。

02二,現代疫情為啥提前了?

但是現在的瘟疫類傳染病的爆發和傳播,似乎在時間上提前了一些,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近幾十年以來我們的大規模的城市化形成了一種溫室效應。

因此,瘟疫爆發傳播的時間點很自然的也就提前了多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相應的是瘟疫結束的時間也就自然拖長了,因為還存在著大部分村鎮。雖然瘟疫在細節變化上已經把時間提前和延長了但是基本規律還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季節性極具明顯。所以我建議大家在各種疫病易發的季節要特別注意做好一些自身防護,講究衛生,不要亂捕食野味,做到每個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另外,在農村傳統習俗中,到了年關前後,會有密集的習俗文化,例如殺豬宰羊、年前儲糧、打掃房屋、滑冰打陀螺等活動,記得小時候村裡大人小孩特愛冰上玩耍,而到了春節前後,各村也會敲鑼打鼓、踩高蹺、扭秧歌、舞獅舞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活動量,增強體質,避免密封空間長時間聚集,也在無形中避免了瘟疫發生機率!尤其是冬天結婚娶媳婦較多,過年期間鞭炮齊鳴,從年前一直到元宵節前後都能聽見噼裡啪啦的鞭炮聲,或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硫磺殺菌消毒作用,所以說,我感覺有些傳統文化和習俗是幾千年老祖宗總結的經驗常識,不能一味否定,應該理性看待,切莫盲目擯棄而悔之晚矣!

03三,傳統文化和習俗的理性看待

由於我國自古是農耕文明的大國,在生活方式和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許許多多的經驗總結,雖然有些會帶有迷信色彩,需要及時擯棄,但有些文化習俗卻與人們生活節奏、農業生產和地域氣候變化等方面密切相關,例如二十四節氣,這樣的「氣」是指一年之氣,在《史記》中記載為「氣始於冬至,周而復始」,說明氣是循環反覆存在的,一般從冬至開始,一年年循環流動,而「節」則是節點,用來標註特點時間點的世間萬物變化。

例如驚蟄節氣,就是萬物復甦生長的開始,另外,人們還將一些特點時間作為「節日」,以此來調整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的節奏,例如清明、過年、中秋等節日,雖然過法不同,卻都是無形中給自己「放假休息」,進而調整生活生產節奏,避免勞累過度而疾病纏身。

另外,如果大家看過《素問·本能病》中有這樣一段話「時雨不降,溼冷不化,民病溫疫,疵廢」,說明產生瘟疫的主因是雨雪不正常的氣候環境導致,例如暖冬現象,對於農村老人可能會理解為「若遇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可能預示著年景不是好兆頭」!

因為暖冬會打亂生物鏈生存節奏,也會影響存在於人體和動物身上病毒細菌的活動頻率,因失去寒冷抑制並引發泛濫而造成了瘟疫之源!不過,作為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古國,我們的老祖宗並不懼怕瘟疫出現,通過中醫理論,在飲食、習俗等方面進行防控.

例如鞭炮的主要成分為硫磺、碳等,而其中硫磺本身就可以殺菌,爆竹燃放時會產生大量煙氣,會包含大量的二氧化硫,在空氣中遇是會形成具有強氧化性的亞硫酸,可以有效殺滅空氣中的病毒細菌。由於這種成分可以無孔不入,使得隱蔽角落處的病毒也可以儘量幹掉,故而起到了一定預防作用!

不過,現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農業越來越現代化,工業發展越來越密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定環境問題,並加劇了人與自然界的矛盾,再加上人類社會的改變,例如生活作息規律,飲食習慣和食品安全等因素,或多或少降低了自身免疫能力,再加上我們活動區域擴大和一些新物種肆無忌憚帶入,可能會將外部細菌帶回,進而擾亂當地生態平衡,也是造成疾病的誘因.

因此,我們在遵循傳統經驗常識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利用現代防控措施積極提高我們的身體健康。總之,面對今年的特殊年份,我們只能勇敢面對,積極響應當地號召,切莫再自私而為,爭取早日迎來自由自在的正常生活!

相關焦點

  • 不要再傳「瘟疫始於大雪、滅於清明」了,歷史的上瘟疫與季節無關
    瘟疫肆虐時間太久了,人們都盼望著早點結束,於是,前一段時間就有人總結了一個歷史上疫情產生和結束的的規律: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完於春分,滅於清明。這個規律還煞有介事的做了傳統節氣上的推算:始於大雪:2019/12/ 7 大雪發於冬至:2019/12/22 冬至生於小寒:2020/ 1/ 6 小寒... ...
  • 俗語常說:「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一部分特殊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俗語。俗語一般多流傳於民間,民間多的是淳樸善良的農村人民,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們在日積月累的生活中能夠總結出來一些規律,逐漸形成俗語,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
  • 清明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清明節為什麼既是節日又是節氣
    清明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  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為什麼既是節日又是節氣清明節是節氣嗎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歷史上也是一個節日,但現在各地大多不再過此節)。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
  • 農村老人常說:「門中有槐,富跚三世」,說的什麼意思,你懂嗎?
    在農村,也有很多關於種植方面的俗語,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過這麼一句俗語:「門中有槐,富跚三世」。那麼,你知道這句俗語講的是什麼原由嗎?「門中有槐,富跚三世」,也就是說如果某戶人家的庭院中種植了槐樹,那麼這戶人家就會擁有財富,將來會發財。但是在一些人眼裡呢,覺得槐樹代表著不好的意思。因為槐樹的槐字呢,是由木字旁和一個鬼組成。
  • 今日五九,農村俗語「五九一天晴,天旱到清明」啥意思?有道理嗎
    五九是數九寒冬的第5個九天,在農村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數九童謠,根據童謠中所說,五九時天氣就應該變得暖和起來,河邊的柳樹已經有了發芽的跡象。在農村中關於數九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五九一天晴,天旱到清明」,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有沒有道理呢?
  • 大雪至冬至怎麼保養身體 冬至大雪有什麼說法嗎
    此時飲食進補的話,建議吃這款美食——蘿蔔羊肉湯,因為白蘿蔔入肺經,吃它有助滋潤肺臟,而羊肉性溫熱吃它可以溫胃禦寒,促進血液流動,這樣吃的話,既能夠為身體進補又能夠起到預防寒冷的效果,所以說大家要吃一吃。冬至大雪有什麼說法嗎大雪大雪,是24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在公曆12月6至8日入節,時太陽到達黃經255°。
  • 農村人常說:「窮吃湯飯,死吃泡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就常聽老人說過一句「窮吃湯飯,死吃泡飯」,這則俗語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覺得有道理沒?在舊時,那個糧食匱乏的年代,人們吃不飽是常有的事,沒有白面大米吃,只好在路邊找些野草來吃,但畢竟是草料,沒多少營養。於是吃完不久肚子就開始咕嚕的叫。
  • 老人常說寧舍錢萬貫,不舍房屋向南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老人常說寧舍錢萬貫,不舍房屋向南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不過在農村,很多人在蓋房子的時候也是有講究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個關於蓋房子的俗語,看看你們在以前的時候有沒有聽過這些俗語,或者知道這些俗語的意思。
  • 在農村,老人常說「春不撿雞,臘不撿兔」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回想起在農村的生活,讓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老人們常說的俗語老話了,民間的這些俗語文化猶如傷疤深深的刻在了腦海裡,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寫作中,適當的加上一兩句老話,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些俗語也流傳於農村的大街小巷,即使沒有多少文化功底的農村人也能張口及來,由此可見這些俗語的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
  • 農村老人常說的「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這些俗語我們經常會在農民朋友的口中聽到,特別是村裡的老人,他們總是把這些話掛在嘴邊,覺著這些話很有道理。這些俗語都是古代勞動人民通過自身的生活及生產活動總結出來的。有一些話我們仔細想來,確實是很有道理的,甚至有一些話到了現代甚至可以用科學來驗證。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說一句總能在村裡聽到的話,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句話就是「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
  • 農村老人常說「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常說「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的這一句俗語,就是拿動物的一種排洩方法做了一個比喻,小雞沒有排尿系統,但同樣需要排尿,只是說洩殖腔不同罷了。這句話也是比喻每個人的生存方式不一樣,但同樣都能生活得很好,也是比喻各有各的擅長,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農村常有這樣一種現象,有的年輕人整天看是遊手好閒,東遊西逛,看他是無所事事,但他生活的也挺好。殊不知這樣的年輕人,也有他自己的業務,他能在東遊西逛的同時,把這些業務辦成了,自己能從中得到收益。
  • 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說的是什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說的是什麼?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   原標題: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說的是什麼?
  • 老人常說:大雪有「三候」,那大雪的「三候」是指啥?
    老人常說:大雪有「三候」,那大雪的「三候」是指啥?老人常說:大雪有「三候」,都有哪「三候」?是什麼意思?隨著冬天的到來,人們越來越關注天氣,因為冬天溫度很低,大家每天需要出門,保暖是很重要的。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節氣,意味著嚴冬的到來。「大雪」的大,就是盛的意思,「至此而雪盛矣」!意味著以後的日子,各地下雪量要越來越大了!了解二十四節氣的農民朋友都是很清楚的,每一個節氣都三候的,大雪時節分為三候:「一候鶡鴠(音:hé dàn)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 看起來像「芋頭」,民間說它「千年不滅」是真的嗎?價值大請珍惜
    導讀:看起來像「芋頭」,民間說它「千年不滅」是真的嗎?價值大請珍惜文:三農小七看起來像「芋頭」,民間說它「千年不滅」是真的嗎?而在民間,確實有這樣一種植物,它看起來非常像芋頭,一不小心可能在山裡就把它當成是野生芋頭了,而且它的生命力十分頑強。民間說它「千年不滅」,是真的嗎?
  • 農村常說「男怕穿靴,女怕戴帽」,是什麼意思?真的有道理嗎?
    導語:農村常說「男怕穿靴,女怕戴帽」,是什麼意思?真的有道理嗎?農村發展了幾千年,留下了數不清的民間隗寶,有實物,有經驗,同時也有一些口口相傳的富含人生哲理的俗語。這些民間俗語能夠充分體現當時農村發展的情況,刻盡一切人間百態。
  • 大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大雪三候意思介紹大雪風俗習俗有哪些
    大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大雪」節氣,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日(也有個別年份的6日或8日)。太陽黃經達255度時,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雪」。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這個時段,雪往往下得大、範圍也廣,故名大雪。
  • 農村老年人常說「正月怕頭,臘月怕尾」,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前言:農村老年人常說「正月怕頭,臘月怕尾」,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豐富的農村文化延續了,非常多的農村俗語。這些術語也是暗含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也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的啟發。尤其是春節期間,農村也是有很多的俗語用來形容農村。如今已是臘月時節。
  • 大雪將至,俗語「寒風迎大雪,三九天氣暖」,今年冬季是寒冬嗎?
    每年的大雪節氣到來,不少地區氣溫下降厲害,雨雪天氣增多,而這時候也通常伴隨著寒風不斷襲來。在農村,人們常說「寒風迎大雪,三九天氣暖」,這是什麼意思?今年冬季會是偏冷的冬季嗎?寒風迎大雪,三九天氣暖這裡所說的是如果在大雪節氣期間寒風習習,並且雨雪紛飛。
  • 俗語「大雪要下雪,來年雨不缺」啥意思?有道理嗎?聽聽老農咋說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也是入冬以來的第3個節氣——大雪。雖然大雪節氣只是農時時令安排上的一個節氣,跟我們天氣預報所說的下大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進入到大雪節氣之後,天氣漸漸寒冷,雨水逐漸增多,將要拉開冬季最寒冷時光的帷幕。
  • 大雪節氣到來,俗語「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啥意思?明年立春冷嗎
    今天是大雪節氣,今年的大雪節氣如期而至。大雪作為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它是反應了氣溫和降水變化趨勢的節氣。從每年的大雪節氣過後,各地降雨和降雪開始明顯增多。同時現在開始,多地寒風也迅速襲來,一陣陣的寒意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了冬季帶給我們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