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的書不多,五年小學,四年半中學,三年電大成人大專。這裡,只說說我讀中學時的那些事。
我讀的中學,在當地也算是大名鼎鼎的一所學校。它的校名叫衡陽市鐵一中學,創辦於 1943年,已有70多年的輝煌歷史。現為湖南衡陽市教育局直屬公辦高級中學、省重點中學、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位于衡陽市珠暉區雁城東路以北、槎湖大道以東交匯處,是一所擁有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施設備的中學。
我進入這所學校讀書是在1972年3月,正逢文革後半期。當時,校名為衡陽鐵路職工子弟第一中學(簡稱衡鐵一中),還是一所隸屬于衡陽鐵路分局的企業中學(2004年,按照國營企業改革要求劃歸衡陽市管理,改為衡陽市鐵一中學),校址在衡陽市江東區玄碧塘(現在的學校是前幾年遷址新建的),就讀的學生基本上是鐵路職工子弟,另有小部分當地駐軍軍人的子弟。那個年代,大型國營企業不僅要生產經營,還要承擔職工和家屬的生活後勤服務。當時的衡陽鐵路地區,也是一個獨特的企業社會了,職工和家屬加起來有7、8萬人,鐵路自己建有學校、幼兒園、醫院。僅學校就有12所,4所中學,8所小學,鐵路子弟都在鐵路自己的學校讀書。當年,小學學制改為5年,中學學制改為了4年,初中2年,高中2年。
那時候,我父親在廣州鐵路局第二工程段工作,我家就住在鐵路分局機關旁邊的一棟職工家屬房裡,距衡鐵一中大約有15分鐘的路程。在就讀衡鐵一中前,我在衡陽鐵路第五小學讀書5年。畢業後,按照居住的地域,劃分到了衡鐵一中讀中學。
就當年學校的教學設施設備而言,衡鐵一中可列入全衡陽市最好的幾所中學之一。進入學校,右邊是一個籃球場,左邊是4個籃球場、一個排球場和幾個桌球臺組成的大操場,再往前就是一排排教室、老師的辦公室和其它建築。房舍大多是簡單的磚瓦平房,最前面一排教室是紅色磚牆的兩層樓房,後面還有一棟三層磚瓦結構的樓房。在那個年代,顯得非常醒目。在學校後面的右側,建有一個足球場,也是學校開會的操場。全校當時開設有40多個班級,2000多學生。
我入校的班級編號為50班,有47個同學,分別來自衡陽鐵路地區的7個鐵路小學,另有幾名附近部隊的軍人子弟。初中時,我的班主任是廖賢質老師,他教英語。高中後,班主任改為李志明老師,他教語文。廖老師是一個清瘦的中等個頭的中年男子,面容俊秀,性情溫和,平時說話不多,讓學生感覺有些嚴肅。也不知道為什麼,相貌平平、身高才1米42、在班上男同學裡排隊15位、小學又沒做過班長的我,竟然入了廖老師的法眼。開學第一天,他就指定我做了班長。至今,我也不明白,老師看中了我什麼。
做了班長不久,又不知道我表現出了何德何能,年級組竟然又選拔我做了一年級紅衛兵中隊的中隊長。接著,再順理成章地被任命為學校紅衛兵代表委員會委員。此後,整個中學期間,我一直都擔任這三個職務,真的是榮幸之至,寫下了我青春的光彩。
最榮耀的,還是在1976年5月,我作為學校唯一的列席代表出席了當年衡陽地區召開的全區首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暨知識青年先進集體(個人)表彰大會。並在會上擔任學生列席代表組組長,負責學生組的活動。後又執筆起草了全地區應屆高中畢業生上山下鄉幹革命的倡議書。
我們這一屆學生,在讀高二時,正巧遇到教學體制改革,學生由春季畢業改為秋季畢業。因此,我在1976年1月份讀完高二,再接著重讀了一個高二下學期,等到秋季了才高中畢業。整個中學讀了4年半。
那時,學校教育走的是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取消了大中專招生考試,中學畢業生一律「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以培養合格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同時,全面推行 「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北京12歲小學生黃帥的「革命小將」的「造反」精神,向「師道尊嚴」開戰。高中後,又學習「白卷」英雄張鐵生,考試都實行開卷,讀書成績已不重要。期間,還先後開展了「批林批孔」和「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
中學期間,最有意思的,是實行開門辦學。所謂開門辦學,就是學生走出校門,學工、學農、學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此,每學期,各個班級都要安排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或去工廠學習工業生產知識,或去農村社隊學習農業生產知識,或去軍營學習軍事知識,簡稱「三學」。其實,也就是去工廠、農村勞動,請部隊戰士到學校軍訓。在4年半9個學期裡,我先後3次學工、5次學農,1次學軍,全滋全味地體驗了「三學」的滋味,嚼盡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不過,實事求是地講,「三學」,還是有利於我們成長的。記得我們班三次學工都是在衡陽市裡的一家汽車修配廠,時間各一個月。每次,40多個同學都被分到不同的車間、班組,分別學習車、鉗、銑、刨、磨、摸等工種操作技術,給工人師傅當學徒,和他們一起幹活,在幹中學,學中幹。在學習中,感受到了工人的質樸、善良、聰明和團結,也學到了一些基本的生產技能。在我們班5次到農村學農中,親身體驗了農村生活的艱苦和農業勞動的艱辛。可以說,這對後來我們培養團結互助、吃苦耐勞精神和自立、自信、自強的意志品質無疑是有著積極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