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推高墨錠價格
墨錠在文房四寶中排居第二,足見它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墨因難以保管,而明清老墨又極為稀少,長期以來少有藏家涉足。但近年來,隨著古玩收藏之風盛行,墨錠收藏作為後起之秀,收藏價值正逐漸升溫。 名家創作注重用墨
硯臺與墨,是家住南湖的藏家唐東瑾密不可分的兩類藏品。涉足文房類的兩樣藏品,源於五年前女兒報的書法班,如今僅墨錠就到400餘錠,其中有近40錠產於清中期。這些古墨三四年前一錠約兩三千元購得,但如今隨便一錠都已過萬元。
大師黃賓虹對墨的苛刻眾所周知。因民國時期墨質不佳,他不得不請其父親開制墨坊制墨。國畫大師李可染也曾苦於佳墨難得,只得用自己的作品與人交換清早中期的殘墨來用。
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教授周灝堅持用墨錠已10餘年,「墨對藝術家來說是一種材料語言,即便功力再紮實,但色彩上再無法超越。」
「好墨壞墨的區別,隨著年代推移就會顯現。」從事古代書畫拍賣的武漢某拍賣公司負責人表示,但凡講究用墨的古畫,即使歷經數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哪怕紙張已經開裂,但墨依舊不褪色。而現代的墨,只有短短幾十年,卻往往因為用墨不佳影響了品相。
「現在許多畫家用英國、韓國等國外顏料,而本國的傳統卻沒有繼承下來。」我省著名畫家、武漢畫院院長李乃蔚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遺憾地表示。
三大因素推高墨錠價格
從2005年起,隨著傳統文化領域越來越受重視,墨業也得到新生。
「取煙、合料等制墨環節環境惡劣,一般年輕人是不願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加上原料稀缺(熊膽、麝香、沉香等),也制約了墨業發展。」武漢資深藏家施峻介紹,古墨質量上佳,但用一錠少一錠,有著版式的藝術價值、文物價值。而新墨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的上漲,而符合傳統工藝的佳墨產量有限,均是導致好墨錠上漲的原因。
「一般鑑定書畫真偽專家除了憑藉經驗,看是否為作者筆跡,一般就通過墨、紙等是否到代來判斷。許多假畫足以亂真,但就憑墨到不了那個年代,就可判定是假。」武漢藏家施峻介紹,墨錠價格近年一直攀漲,與收藏盛行及書畫市場的推動等諸多因素有關。比如如今的高仿名家作品,往往「批發價」就在上十萬,這並非誇張。除了高手代筆,還運用了老紙、老墨、老印泥等材料,本身造假成本就極高。
需求增大制墨廠卻在減少
明晚期、清代早中期是墨業的巔峰時期,晚清、民國時期由于洋煙(工業炭黑)衝擊,墨業凋零。
在物質匱乏,人們還在忙於解決溫飽問題的新中國時期,墨業也是歷經起起落落。直至上世紀80年代,機器點菸工藝的改進,使煙料的產量提高,但煙料變粗,品質下降。 80年代中後期,一直到2000年初,墨錠需求減少,墨質下降,墨廠掙扎在減產、停產的邊緣。這期間,如晏濟元、黃胄等藝術大家,因無法接受當時的墨,不得不挖空心思尋找清墨使用。
談到墨不得不提「胡開文」,它為清四大家墨莊之一,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屯溪胡開文墨廠總經理程國勝昨日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經過時間檢驗,墨錠的替代品墨汁,幾十年後往往顯露出了弊端。」程國勝談到,墨錠市場呈現兩種趨勢,一為工藝實用,一為收藏。
對於該廠來說,2005年是明顯的轉折點,2000年接手時年銷量在300萬元左右,但去年年銷量已達到600萬元左右,翻了一番。程國勝興奮中有表示出擔憂,雖然市場越來越大,政府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但墨廠卻越來越少,該行業面臨著原料逐年上漲,人工費用上漲,手藝後繼無人等難題。
藏家談墨
掌握各時期墨錠收藏要點
武漢墨錠資深藏家施峻介紹,墨是手工產品,不同批次,存在品質上的差異,因此收藏墨錠要注意掌握各時期墨錠的收藏要點。
明清墨收藏講實力
明代程君房墨可遇而不可求,由於被賦予了文物價值,過於奢侈,故一般不用考慮。可多考慮文人商賈定製、市品墨、珍玩墨,這些往往墨色不錯,價格相對便宜些。
清代汪近聖的墨質是絕佳的,曹素功與胡開文雖然名氣大,但分支眾多,反而選擇上要謹慎。多關注詹大有乾行氏、小(少)竹氏,查二妙堂等,這些小墨莊雖小,但他們做事認真,往往也出佳品。另外,民國時期的松煙也是可以收藏的。
70-80年代「三廠」最佳
談到上世紀70、80年代的墨品,就只能談到「三大廠」了。
上海墨廠1975年-1980年之間所制墨品墨色為其歷史高點。1981年-1983年,這時期因由手工點菸過渡到機器點菸,墨品品質略有下降。
屯溪胡開文墨廠1973年復產。1977年-1983年,是屯胡佳墨頻出的時期。歙縣老胡開文稿墨廠從70年代末恢復了高檔墨的生產。1977年-1983年,是歙胡佳墨頻出的年代。
千禧年後新墨值得收藏
老廠屯溪胡開文2006年、2009年和2010年連續推出老版新制及特製墨,採用老法製作,品質尚佳。績溪現素功藝粟齋也推出大量實用墨。萬杵堂推出古法油煙深受書畫大師喜愛。遺風堂手工點漆煙,恢復漆煙製法,有晚清遺風。鬱文軒也在手點油煙上下了不少工夫,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松煙上的成就,「玄玉」、「松滋」算是終結了多年來一直難求好松煙的局面。本報記者 羅義
詹大有小竹氏,市民家中收藏的墨寶。本報記者 孫辰 攝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