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真正的哥薩克應該怎麼著裝嗎?一戰期間沙俄軍隊軍服裝備圖鑑

2020-12-16 看北朝

A:總參謀部

A1:總參謀部上尉A·阿法納斯耶夫,1917年

這是戰爭末期典型的軍官制服。上衣是著名的「法國式」的;馬褲和靴子則是標準版本。注意肩章是非硬板材料製作的,並與上衣的接縫縫在一起以便讓肩章不要顯得太突出。另外,參謀人員的穗帶是白色或土黃色的。軍官身上裝飾著二級帶劍聖安妮勳章、二級帶劍聖斯坦尼斯拉斯勳章和四級帶劍聖弗拉基米爾勳章以及右胸前口袋上的Nikolaevski軍事學院的徽章;一支「因為勇敢」而被授予的鍍金色聖喬治軍刀也攜帶在他身上。A圖中的所有人物都佩戴細節更為精緻的帽徽,中央的拱頂型結構外面的一圈是放射性的線條邊際,給人一種鋸齒狀的視覺效果。

A2:炮兵上將V·伊爾曼諾夫,1914年

這是關於大衣的一幅圖,在這裡大衣的翻領和袖口滾邊是猩紅色的,這是將官的標誌;將軍的軍銜顯示在肩章上,鋸齒形的鑲邊同樣代表了將官。軍便帽和領章上的黑色和紅色的細節則是兵種的標誌。將軍佩戴著三級聖喬治勳章以及四級聖喬治勳章的綬帶。被大衣掩蓋的是他的帶有猩紅色的被稱為lampasi褲邊裝飾的馬褲。伊爾曼諾夫將軍在1914年指揮第三高加索軍團。之後的1917年3月的革命使得他再次被迫入伍,但軍銜是一名列兵。

A3:騎兵上將,A·A·波魯希洛夫,1916年

這名大戰期間最有作為的俄國將軍穿簡單的正規軍官用常服,制服上配參謀人員穗帶。他的將官褲子的褲線邊條則為特許使用的色彩。在將軍身上展示著三級和四級聖喬治勳章以及、帕澤軍團(Corps of Pages)的徽章,並攜帶一把獎勵他勇敢表現的鍍金聖喬治軍刀。

A4:上校,醫療部隊,1915年-16年

這名醫生穿著兩種可選擇穿著的常用大衣中的一種——Bekesha式大衣,它是圖B4展示的polushubok式羊毛加襯外套的加長版。上校的防寒耳套是私人購買的。醫療部隊的所有成員都在左臂上佩戴紅十字袖標。

B:近衛軍

B1:上尉,格羅德諾近衛輕騎兵團,1915年

在戰爭早期猩紅色的輕騎兵馬褲非常常見。靴子是整個歐洲的輕騎兵都會穿著的款式,靴筒上緣前部突出,正前方則帶有白色的金屬圓花飾。注意他左肩背帶上掛著一隻哨子。在胸前口袋上佩戴的則是他所在團的徽章和其畢業的騎兵學校的徽章。

B2:列兵,斯梅諾夫斯基近衛步兵團,1914年

穿著全套夏季常服的這名近衛軍曾被英國駐俄國武官描繪為「歐洲最優秀的人形動物」。圖中士兵的gymnastiorka式上衣的袖口可以看到代表第1近衛步兵師的白色花邊袖帶,胸前和肩章上的藍色絲線裝飾則是該師第2團的標誌。近衛部隊中僅有步兵在身背後背背包。另外,在捲起的大衣的末端塞著他的餐盒,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習慣。

B3:哥薩克,哥薩克首領(沙皇皇子屬)近衛哥薩克團,1917年

哥薩克們在戴帽子時往往無視地心引力的作用,因此圖中的毛料帽子被放肆地歪戴著。盤結的長頭髮剛好露出一邊,這是哥薩克過往的劫掠生涯的暗示。最後一點哥薩克人的特徵是步槍背帶斜背在右肩而不是通常情況下的左肩。注意他的寬大的長騎兵大衣在深深翻折的袖子前後部都帶有尖頭剪裁設計。白色皮腰帶和劍帶說明這是名衛兵。M1910式騎兵刺槍頂端沒有長三角旗裝飾,因為這種裝飾並不用於野戰。

B4:志願兵,女王陛下近衛槍騎兵團,1916年

這種短期的志願兵許多都是通過總動員徵召的預備役軍官。羅曼諾夫斯基式polushubok外套是一種由羊毛加襯布料製作的流行的冬季上衣;值得注意的是奇異的「槍騎兵胸甲裝飾」對肩章上橙白黑三色絲線扭結的「志願兵滾邊裝飾」起了影響作用。肩章上還帶有團的縮寫——在圖中所顯示的就是該團名譽團長,貴婦皇太后瑪利亞·弗多洛夫娜的名字縮寫,而它僅供團中的精銳騎兵中隊佩戴。戰爭的這一階段大多數俄國騎兵都居於前線後方等待突擊命令,所以他們這時穿著藍色馬褲並且手中缺乏武器。

C:步兵

C1:中校,第94葉尼謝伊斯基團,1914年

一身滿是褶皺的「防塵」大衣保護著中校(pod-polkovnik)的制服;他的軍銜通過肩章上的兩槓三星來顯示。勳章的佩戴是必須的,甚至在戰場上也是如此;這名軍官身上掛的就是帶劍三級聖安妮勳章。此外,手槍套、望遠鏡盒和一把手電筒固定在他的腰帶上。

C2:列兵,第404卡梅申斯基團(人民志願民兵團),1915年

從軍便帽到靴子,這身行頭告訴我們這名男子是名老兵(frontovik)。帽子的羅曼諾夫家族帽徽上方是一枚「民兵十字」徽章,這是人民志願民兵(Opolchenie)所使用的,上面帶有沙皇名稱的字母組合(非基督教徒民兵則佩戴一種八角形徽章作為代替)。肩章帶紅邊並加上黃色蠟貼圖案的做法在正規軍和民兵部隊中都有出現,而第404團則是由來自薩拉託夫的第214、215和216營所組成的。這名列兵的獎章是他作為一名年輕的正規軍士兵參加日俄戰爭時獲得的。作為腰帶上彈藥包的補充,他肩上還斜背了兩條帆布彈囊,每支可以裝60發子彈。懸在他左胯部的是「乾糧包」,這種巨大的背包的用途是作為非近衛步兵人員的徒步背包來使用的;按官方的做法裡面應該裝兩件襯衫、兩件襯褲、兩雙裹腳布(俄國人用它來代替襪子)、毛巾、手套、縫紉工具、4右1/2磅重的乾糧、鹽、步槍清潔工具以及水杯。

C3:上士,團級機槍「指揮員」,第6莫斯科擲彈兵團,1917年

他肩章上的三條紅線是starshi-unteroficer(相當於上士)的象徵;領章的紐扣則是士官用的;猩紅色的翻袖鑲邊則是機槍組成員的象徵。從1914年8月開始代表莫斯科(Moscow)的字母「M」出現在肩章上以代替原來該團團長——梅克倫堡的弗雷德裡希公爵的字母縮寫組合。這名士官穿著他的制式冬裝,裝備一把手槍和一支bebout軍刀。塞在肩章下面的bashlyk式帶子末端掖在腰帶裡,腰帶扣上則有黃銅色擲彈兵牌子。

C4:上等兵,擲彈兵排,第4步兵旅(「鐵旅」),1916年

頭戴pilotka式軍便帽的這名上等兵的軍銜通過他肩章上的縱向紅條來展示。左袖子上臂位置是一枚燃燒的炮彈圖案徽章,這是他被挑選進入突擊排的標誌。1916年負傷章開始採用並裝飾在左袖子上;士兵和士官的負傷章是紅色的,軍官的則是金色或銀色的,這要依他們所在團制服的紐扣顏色而定。一把短柄斧、一支卡賓槍和一包手榴彈,這樣的武備反映了他接受過近戰和滲透的訓練。士兵還在左胯部懸了一隻防毒面具包。在戰爭的這一階段,高筒靴也往往被短靴加綁腿的組合所取代。

D:戰列騎兵

D1:炮兵下士瞄準手,第20馬拉炮兵團,1915年

除了肩章以外,這名炮兵身上的識別物比之其他騎馬軍人要小得多。軍刀和手槍是標準裝備。在他的左手邊是一支丹麥造M1904式馬德森(Madsen)輕機槍,這是1914年之前一些騎兵團會裝備的型號。

D2:大尉,第5亞歷山大羅伊維奇輕騎兵團(「不朽的輕騎兵」團),1916年-17年

這支部隊與他們著名的團歌「不朽的輕騎兵」同名。這名軍官秉持他們自己的戰時風格,穿戴剪裁的像制服上衣的黑色皮夾克、黑皮手套和該團的帶銀色褲線滾邊的馬褲。棕色皮裝備是按規定配備的1912年的版本。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輕騎兵的靴子帶有圓形花飾。

D3:騎兵,第16特維爾斯科伊龍騎兵團,1915年-17年

第16龍騎兵團隸屬於高加索軍團。在寒冷天氣中,這名騎兵穿戴毛皮帽子、鬥篷和手套;他的大衣綁在馬鞍前部。圖中的馬具也是標準版本,它們採用棕色皮革製作,並搭配後部的馬鞍包。正規騎兵攜帶刺刀,帶刀鞘的馬刀則以「1881年的方式」固定。

E:哥薩克

E1:哥薩克,第1阿爾貢團,泛貝加爾哥薩克軍

哥薩克們都期待著得到他們自己的制服;圖中這名男子穿的就是大草原哥薩克的制式服裝,而褲子上的黃色褲邊則是泛貝加爾部隊的識別標誌。他的武器是「哥薩克版」的標準M1891式莫辛-納幹「三線」步槍。

E2:哥薩克,庫班哥薩克步兵

庫班步兵部隊穿著傳統的高加索哥薩克服裝,這包括了為應對惡劣天氣而穿的罩住全身的厚重黑色氈毛鬥篷。他的武器包括步槍、手槍和高加索人的匕首,裝飾極其華麗的匕首的刀鞘被白布包裹保護起來。標準的襯衫式上衣外面套著一件土耳其長衫式大衣。另外,庫班和特裡克(Terek)哥薩克都有刮臉的習慣。

E3:上尉,第2沃格斯基團,捷列克哥薩克軍

這是哥薩克軍官形象的範例,武器和kaftan式長袍上的繁複裝飾是貫穿戰爭始終的這些部隊的特徵。胸前裝彈藥的被稱為gaziri的口袋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beshmet襯衫往往是私人製作而非按規定要求穿著的。戰爭期間,後勤方面的困難讓kaftan長袍的顏色從灰色變為土黃色。這名上尉的軍銜通過肩章上的一槓三星來表示,而肩章上還附帶著團的數字2以及捷列克哥薩克的類似於拉丁字母組合Br的斯拉夫字母縮寫。另外,淺藍色是捷列克哥薩克的傳統識別色。圖中這名哥薩克身上佩戴4級帶劍弗拉基米爾勳章、4級帶劍聖安妮勳章、一枚捷列克哥薩克徽章以及新切爾卡斯克(Novocherkask)哥薩克學校的徽章。他擁有一件堂皇的武器——一支因「勇敢表現」而被授予的聖安妮軍刀,軍刀握把頭帶有圓形花飾。另外他還攜帶一支哥薩克的nagaika式鞭子。

E4:少尉,第17頓河哥薩克巴克蘭諾夫將軍團,1914年

第17頓河團在帽子上佩戴捲軸加骷髏頭帽徽,提示著他們過往的榮光;他們以揚科夫·巴克蘭諾夫將軍的名字命名,這是一位克裡米亞戰爭的英雄。圖中這名老兵(pod-khorunji,相當於少尉)擁有特殊的一些裝飾品來證明自己戰鬥中的英勇表現和操作武器的技能:一級、二級、三級、四級聖喬治十字勳章、四級聖喬治獎章,日俄戰爭獎章、羅曼諾夫王朝300周年紀念徽章、一級、二級、三級神射手徽章以及交叉寶劍圖案的劍術熟練技能章。他的夾克是非正規的nagolny polushbok式服裝,其剪裁長度正好實用於騎馬,天然的皮料外面覆蓋的是織物面料。注意,bashlyk式袋子綑紮好繞在他的脖子上。

F:特種部隊

F1:裝甲車駕駛員,第7汽車機槍排,1915年

「瑞典式kurtka」皮夾克、手套和馬褲在戰爭開始後裝備。這一款的M1911式帽子是專為工兵中的摩託化部隊發展出來的獨一無二的型號;較平的方頂軍帽(見圖F5)也被他們中的義務役軍人使用。在車內的時候,折起的帽耳朵在下拉可以掩蓋噪聲。軍官穿著帶紅色褲邊的深綠色馬褲。肩章和其他徽章往往佩戴在皮夾克上;肩章上的數字「7」和兵種徽章則指示出他所在的部隊。出於實用的原因,他的武器僅限於一把左輪手槍。

F2:擔架手,1915年-17年

出現在他的袖標、常服帽子、肩章和急救包上的醒目的紅十字清楚地告訴我們這名男子服役的兵種。注意他抬擔架的方式,是提拉把手而不是抓握擔架杆。馬褲的顏色是藍灰色的並帶有淺藍色滾邊。上衣則是M1910式的。

F3:團級東正教牧師

在俄羅斯,宗教在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這一點也體現在軍隊身上。軍團牧師(Batyushka)在前線經常被看到,可以觀察到他們在謹小慎微地做著宗教儀式。在戰鬥之前為部隊祈福時牧師們往往穿著全套的服飾。圖中的牧師在平常穿著的牧師服外面穿戴教士們傳統的外套和帽子;Naperstny十字架(主教金十字架)是他的職務徽章,懸在一起的聖喬治勳章的綬帶代表他在戰火中有著勇敢的表現。

F4:飛行員軍官,飛行部隊,1914年

穿著皮製飛行服的這名飛行員裝備許多俄國軍官特權享有的毛瑟M1896式手槍。在他的胸前有用於和他的瞭望員溝通用的通話管。沒有帽章的飛行頭盔最初是法國的進口貨。馬褲和上衣領子的滾邊則是紅色的。

F5:自行車手,第3自行車連,1915年-17年

自行車手看上去並不適合俄羅斯,那裡鮮有鋪碎石的公路。起先他們只裝備手槍,但在戰爭期間裝備了日本造的有坂步槍。在戰爭的最後幾年自行車營終於成型,並在因1917年夏季攻勢的慘敗而撤退回俄國的過程中以自己的勇敢表現而贏得聲譽。他們的制服和裝備都是基於實用性的設計,綁腿、帆布彈藥帶、風鏡、大帽頂的Hatter牌常服帽子都是如此。圖中自行車手的左袖子上帶有負傷章;他佩戴聖喬治獎章,右背帶上釘著三級神射手徽章。另外,他的自行車是可以摺疊的。

G:民族部隊

G1:列兵,第5拉脫維亞步兵團,1916年-17年

裝備點30英寸口徑溫切斯特M1895式步槍的這名士兵使用戰時因皮革短缺而配備的帆布裝備。仿製自法國艾德裡安式的頭盔由芬蘭的工廠製造並主要供拉脫維亞和捷克的部隊使用,與法國版本不同的一點是它的正前方沒有用於裝帽徽的孔洞。

G2:騎兵,土庫曼騎兵半成團,1914年-15年

這支兩個騎兵中隊組成的半成團由招募自土耳其斯坦的特金(Tekin)部落的穆斯林志願者組成。在制式的襯衫式上衣外面,這名男子穿著黃色和橘色條紋相間的kaftan式民族服裝,並搭配黃色肩章。這些人還穿帶蒼藍色滾邊的白色鬥篷和黑色馬褲。軍官的軍便帽是帶有黃色帶子和帽頂滾邊的黑色版本;他們的馬褲則是藍色的並帶有黃色的褲線邊條。羊毛帽子被所有無軍銜軍人所使用,但由於經年使用它顯現出蓬鬆凌亂的亞洲人的式樣。在1917年成為科尼洛夫將軍的衛隊之後,他們曾陪伴著將軍週遊各處。

G3:騎兵,「薩維奇師」,1914年-17年

高加索民族騎兵師在南線、西南線和羅馬尼亞前線服役。它的所有團都應該穿cherkesska式大衣,個別部隊還通過肩章和鬥篷(帶白色滾邊)的顏色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達吉斯坦團——淺藍色肩章,紅色鬥篷;卡巴爾德(Kabardian)團——淺藍色肩章,白色鬥篷;韃靼團——紅色肩章,紅色鬥篷;車臣團——淺藍色肩章,黃色鬥篷;切爾克斯(Circassian)團—紅色肩章,白色鬥篷;印古什團——紅色肩章,淺藍色鬥篷。

兵員來自同一個地區的所有部隊都穿黑色的kaftans式外套,但印古什人團使用的肩章帶紅白藍三色扭結的滾邊。作為志願兵,無論是什麼級別都大多享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比如圖中這名騎手就穿著私人製作的帶羊毛裝飾的kaftan式長袍,當然這類物品的使用是有相當充足理由的。這些部隊的大多數軍官是俄羅斯人,在技術部隊和炮兵部隊尤其如此。機槍班由來自艦隊的海員組成,他們穿著的是帶海軍肩章的高加索人服裝。

G4:上尉,波蘭槍騎兵,1917年

這名軍官制服上的一些細節表明他是名波蘭人:帽子上的白色波蘭鷹徽、猩紅色的馬褲褲邊和袖口鑲邊以及胸前口袋上的鷹徽。

H:精銳部隊,1917年-18年

H1:上尉,志願兵預備梯隊突擊營,1917年

三月革命之後戰爭仍在繼續,以至於各種各樣的軍事計劃因運而生,這其中就包括了成立「預備志願兵突擊革命營」的想法。它們的大量人員被投入到前線,而這些人主要來自軍校和預備役部隊。環形的袖帶軍銜章在臨時政府的短暫統治期中被採用從而和讓人聯想起帝俄時代的肩章一起成為二選一的軍銜識別標誌。上尉右臂上的臂章配備給這支部隊的各級別軍人並佩戴在上衣和大衣的袖子上;注意他的肩章上還有骷髏圖案。一片黑紅兩色的布料往往用以取代以前的帝國的帽章。這名軍官佩戴獎給士兵一級的聖喬治十字勳章,這是表彰他的手下的勇敢表現的,而一支大學徽章也展示在他身上。

H2:高級士官,第1(科爾尼洛夫)突擊團,1917年

這名士官所佩戴的肩章和左袖的臂章都屬於著名的科爾尼洛夫團。他右臂上帶有突擊部隊的V字章,其紅色和黑色象徵著革命和死亡。注意澆鑄金屬料的骷髏頭鋼盔徽記,它經常被塗成白色。白色腰帶和袖子滾邊告訴我們這名男子之前在第1近衛師服役。

H3:列兵,俄羅斯人「榮譽軍團」,法國,1917年-18年

俄國派出步兵部隊服役於西線和薩洛尼卡前線與他們的西方盟軍並肩作戰。這兩條戰線上的士兵都由法國提供服裝(圖中這裡是殖民地的土黃色)和裝備;俄國人的肩章也在被使用,而在法國的部隊,他們的大衣或上衣的左袖子上都帶有布制的俄國三色徽章。「LR」字樣出現在頭盔和領章上,這是俄國軍團(Legion Russe)的縮寫。

H4:列兵,第1女子死亡營,1917年

1917年5月在彼得格勒成立的第1女子死亡營是在後來成為中尉的瑪利亞·波察卡萊娃(Botchkareva)的唆使下成立的。從1915年開始在前線服役,之後厭倦軍中環境的她得到許可去組建她自己的部隊。這支1000名女子組成的營獲準擁有一項她們自己獨一無二的榮譽,即可以攜帶帶有波察卡萊娃名字的軍旗,這個營參加了1917年夏天的柯林斯基(Kerenski)攻勢,那些戰鬥中她們的傷亡率一直很高。其他的女子營也有成立,其中至少一支在莫斯科,另一支則獲得了「死亡黑色輕騎兵」的榮譽稱號。而除了肩章和突擊部隊V字章(女子的為黑紅兩色豎槓)以外,女性的制服與男子只有些許不同。

H5:列兵,第2殘廢戰士志願分隊,1917年

這支名稱怪異的志願兵部隊成立於1917年的夏初,其成員基本來自彼得格勒,並都曾付過嚴重的傷,他們被編成兩個營,軍官和士兵的總數大於1000人。袖子上的倒V字裝飾內的斯拉夫大寫字母組合是「突擊隊」或「衝鋒隊」的縮寫。圖中人物佩戴聖弗拉基米爾勳章的綬帶以及第69Ryazanski步兵團的徽章。他的隨身武器是一把制式軍刀。

1A:列兵的肩章,預備部隊突擊營,1917年

5A:帶文字的袖帶,再次入伍傷殘士兵委員會,1917年

6:水手的肩章,塔林海軍突擊營,1917年

7:列兵的肩章,聖喬治營,最高統帥部,1916年-17年

8:列兵的肩章,第1聖喬治營,基輔,1917年

9:帽徽,死亡營,1917年

10:帽徽,突擊營,1917年

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魚鷹社。

本文作者:錢老摸(編譯)

相關焦點

  • 1930年,日本軍隊換發新軍服,新軍服為何那麼似曾相識?
    首先說一點,很多抗戰劇中,日本軍隊的軍服是不嚴謹的。比如肩章和領章佩戴的辦法,甚至連軍帽都是錯誤的。小編不想咬文嚼字,只想說應該正視歷史,最起碼不要誤導觀眾。其實在上世紀20年代,我們兩國的軍隊樣式十分接近。如果排除軍帽上的帽徽,軍服幾乎一模一樣。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日本與沙俄之戰:一戰的東亞版本
    蘇聯擊敗盤踞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後,7名蘇聯元帥前往祭奠當年的沙俄軍隊陣亡將士,而蘇聯作家斯捷潘諾夫《旅順口》小說也由於稱讚沙俄軍隊「開疆拓土」、「英勇果敢」而在當年獲得「史達林文學獎」。針對這些思潮,周恩來批評其為「宣揚沙俄戰爭,掠奪戰爭那一套」,並拒絕蘇聯在旅順建立日俄戰爭紀念碑的要求。
  • 可能是全網最全軍服進化史,東風快遞陪你雲遊全國首家軍服展示館
    這一時期,人民軍隊剛剛成立,並沒有自己統一的軍服。1932年以後,各地紅軍著裝的軍服基本趨向一致:上衣為灰色中山裝;軍帽是八角帽,帽徽為紅布五角星;軍上衣是立翻領,4個帶蓋加扣的明兜,領口上綴一副紅布領章;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裝式軍褲,打綁腿。但由於經濟條件的制約,紅軍軍服樣式雖然實現了統一,但布料、顏色還不盡相同。
  • 18世紀初,西遷的蒙古人如何幫助沙俄打瑞典?
    在沙皇俄國崛起的關鍵一戰——大北方戰爭中,就有一部分蒙古人加入沙俄陣營,為沙皇彼得一世四處徵戰。那麼他們在大北方戰爭中,扮演的究竟是什麼角色?在1709年的波爾塔瓦戰役中,俄軍組成優勢兵力,以強大的哥薩克騎兵力量衝垮瑞典軍隊的陣線,擊敗了卡爾十二世的攻勢。本來彼得一世調來了阿玉奇汗長子沙克杜爾札布率領的三千多土爾扈特士兵參戰,但是,當土爾扈特人趕到波爾塔瓦時,沙俄主力已經擊退了瑞典主力。撤退的瑞軍正好遭遇了前來的土爾扈特騎兵,遭受了重創。
  • 一戰期間,為什麼沙俄和德國爆發了革命,而不是英法兩國呢?
    眾所周知,給第一次世界大戰畫下句號的最大功臣應該是沙俄和德國的革命者,他們以工人運動為爆發點,他們一舉結束了這場殘酷的戰爭。讓人感到疑惑的是,同樣是戰爭,為什麼法國和英國卻沒有爆發工人革命運動?為什麼德國和沙俄在自己應接不暇的時候又有後院起火?
  • 《文明6》沙俄文明怎麼玩 沙俄文明發展思路指南
    導 讀 文明6中沙俄文明在勝利方式上有什麼樣的優勢呢,玩家怎麼才能玩好沙俄文明呢,下面就給大家帶來明6沙俄文明淺析與打法
  • 中國軍隊的55式軍服,與同期的蘇聯軍服,為何非常相似?
    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為何兩種軍服的非常相似呢?其實,當時整個東方陣營,除了東德以外,軍服樣式都差不多。首先,我們聊聊我國軍隊的發展歷史。我國軍隊的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則是八路軍、新四軍和東北抗日聯軍,再向前則是著名的工農紅軍。我國軍隊建立於1927年8月,當時,我國軍隊採用了灰色的軍服。
  • 紅軍軍服為何是灰藍色?陳毅「詩意」概括
    軍裝不僅是軍人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裝備物資,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2年初,時任紅軍學校校長的劉伯承讓當時的校俱樂部主任趙品三設計一套統一的紅軍校服。只因偶然間,劉伯承看到抽調來的學員著裝五花八門,整理排面時十分混亂。於是他讓趙品三親自「操刀」,為學員們設計一套專屬校服。  校服最初的樣式是由小八角帽,開襟敞口的衣服組成,領子上有兩枚紅領章。
  • 少了軍服不能少「雷鋒」 軍人非因公外出改著便服
    陳虎:這樣規定是為了減少著軍服人員在社會公共場所的流動量,以維護我軍的良好形象。  記者:大量軍人在公共場所流動有什麼不妥嗎?就我個人的感覺,我國的軍人在公共場所還是十分注重形象的,他們總能維護軍隊的良好形象,做好人好事,見義勇為。像雷鋒,好像就應該穿軍服出現才對。
  • 二戰時期的蘇聯軍服:在蘇芬戰爭中吃虧,在蘇德戰爭中沾光
    芬蘭軍隊缺少足夠的摩託化車輛,因此很早就開始著手改良單兵裝備和步兵戰術。冬季的漫天冰雪成為芬蘭軍隊最好的戰場,狙擊手在芬蘭軍隊是一個獨立兵種,3-5名狙擊手組成一個小隊,採取獨立遊擊的方式投入前線。這些身穿白色偽裝服的狙擊小組,如同掠過冰雪大地上空的死神。
  • 《戰地1》武器圖鑑大全 武器載圖鑑及原型介紹
    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戰地1》武器載圖鑑及原型介紹,快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醫療兵 Cei-Rigotti... 《戰地1》中有各式各樣的武器和載具供廣大玩家選擇,各位玩家對這些武器載具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戰地1》武器載圖鑑及原型介紹,快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各國軍服有特點哪國最有型? 英國紳士法國華麗美國精細德國耍酷
    拿破崙時代的法國軍服相當漂亮,法國人愛不釋手,一直穿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當時法國軍隊穿著深藍色軍大衣、紅軍帽、深藍色上衣,紅色長褲,排列成方隊真是威風八面。法國陸軍部長梅西米提出要把法軍軍服改成藍灰色或青灰色,結果招到愛美人士的猛烈抨擊。群眾紛紛表示,讓偉大的法蘭西士兵穿上這泥土一樣邋遢的軍服,簡直是在給法國摸黑,會嚴重動搖軍心士氣的。
  •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中的英國軍隊
    德國在1938年吞併奧地利和索取捷克斯洛伐克的行為大大加劇了歐洲其他國家的緊張,這也迫使英國加速擴充本國軍隊。到1939年3月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剩餘領土後,英國人開始懷疑其規模較小的本土軍(Territorial Army)能否有力保障大英帝國領土的安全。
  • 穿越南軍隊的09式軍服的越南女兵
    二、提出新軍服開發和改進計劃越南軍隊在國內社會中,為民眾所熟悉和推崇。根據當時的軍事行動的特點,結合軍隊建設的具體要求,為逐步實現現代化和與國際化接軌,對新軍服進行統一的開發和改進,是一項重大任務。越南軍隊在2009年之前,已經制定了新軍服的設計和開發計劃,並加以實施。
  • 改革開放以來我軍軍服發展歷程
    軍服是一個國家軍人外在形象的重要體現,是軍隊正規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和軍隊建設需要,我軍先後對軍服進行多次調整改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 中國軍隊的軍服顏色,1965年,棕綠色為何改成了草綠色?
    在40年代末期,我國軍隊的軍服顏色並不統一。由於顏色技術和布料的原因,我國各地區軍隊的軍服顏色差異很大。在1949年,我國東北、華東地區的軍隊,已經使用了土黃色的軍服。與此同時,西北、華北地區的軍隊,仍在使用深灰色軍服。由於軍服顏色不同意,再加上土黃色軍服與敵軍的軍服顏色過於接近。因此,當時還發生了一些小誤會。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各地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開始進入發展經濟和恢復生產的工作。當時,我國軍隊開始了正規化建設。1950年,我國軍隊換發了50式軍服。
  • 八旗裡竟然有哥薩克人,而且待遇優渥,清軍哥薩克了解一下?
    著名的哥薩克騎兵熟悉世界歷史的小夥伴們一定知道,自十五世紀始,現代東歐烏克蘭地區就出現了這一群極富傳奇色彩的團體——哥薩克人,這群彪悍的『匪徒』曾給世界留下來不可磨滅的痕跡,也曾和中國爆發過戰爭,但你知道清朝的八旗軍裡竟然有哥薩克人嗎?
  • 清末新軍、北洋軍、國民革命軍的軍服都是什麼樣子的?
    這支新軍從成立之初就完全效仿了西方列強的軍隊,尤其是以德國和日本軍隊為主。新軍的編練、裝備、訓練、官制等等,都幾乎照抄了德國軍隊。同時,為了操練方便,便於識別,也為了軍容嚴整,1905年3月,在袁世凱等人的建議下,清廷練兵處和兵部制定了《中國陸軍兵弁服裝服章》。
  • 納米技術打造「鐵布衫」--「智能軍服」閃亮登場
    最近,信息化的智能軍服的研製被美軍提上議事日程。據美軍戰士系統中心官員透露,新一代智能化軍服將於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按照美國軍方的構想,這種智能軍服除充當通信設備外,還可發揮多種功能:能根據環境變化調整顏色,監視著裝士兵的身體狀況,還可以進行雷射瞄準等。服裝界業內人士預言,「智能軍服將引導未來服裝產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