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莊
講真的,上周末看完了《校園的你》,整個人都處於惶恐的狀態,校園暴力真的是太可怕了:往凳子上潑紅墨水,故意用排球打人,甚至堵著不讓人回家,找一群小混混欺負人,簡直震碎了三觀。
校園霸凌,像噩夢一樣,侵擾孩子本該快樂幸福成長的空間,讓很多孩子處在水深火熱中。
讓我們不得不思考,要如何做,才能保護好祖國的花朵,讓他們在學校歡快地學習知識,而不是惶恐如小獸一樣,瑟瑟發抖,不敢也不能好好學習,甚至走上絕路。
看完《少年的我》電影的我,狼狽到不忍直視,手裡攥著好多用過的紙巾,眼淚流到停不下來。
起初,我完全是衝著四字弟弟的高顏值去的。因為我很少關注電影方面的新聞,在看電影前,並不知道電影的題材,只是單純覺得演員非常養眼,值得一看。
結果,電影中暴露出來的校園暴力,讓我感到不禁頭皮發麻,心疼陳念到不行。
陳念只是想好好高考,然後帶著媽媽離開那裡,結果,本都不應該成為願望的願望,都無法實現。
以「魏萊」為首的小團體,不停地欺負陳念,欺負到陳念都不敢獨自去上學甚至回家。幸好,陳念遇到了保護她的小北,兩個人互相依偎,彼此取暖,互相舔舐傷口。
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一個陳念都能遇到小北。
更多的人,不知道該向誰求助,害怕求助後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只能自己挨過一段又一段艱難的旅程。不敢告訴老師,因為會被打得更疼。不敢告訴父母,因為怕爸媽罵自己惹事。
求助無門,無力改變,可能是每一個經歷過校園霸凌的受害者,最痛苦的事。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霸凌者呢?
讀中學時,每隔幾周,就會有小夥伴不念書了。
我當時很不理解,好多同學成績不差勁,家裡也不是不供讀書,為什麼選擇回家放牛、種地,卻不願意讀書呢?
後來一次無意間聽到大人閒聊,我才明白過來。屯子裡的楊某(我曾經的同班同學,但是初一就不念書了),他之所以不念書,是因為有人逼他拿錢,"孝敬"校園裡的小混混,不給或者給錢少,就打人。他被打怕了,就躲著不去念書了。
這種欺凌根本就是毫無理由,看你不順眼,我就打你,這根本就是「強盜邏輯」。
還有人做幫兇,不幫忙打人,就覺得自己不夠朋友,不講義氣。
這種荒唐的事情屢見不鮮,"好玩、要錢、看你不順眼",都是任意欺負別人、踐踏別人自尊心的荒唐理由。
之所以會這樣欺負人,是一些人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有些孩子被父母教育地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以欺負別人來顯示自己的高貴與優越感。
影片中的魏萊就是這樣一個人,當警官詢問魏萊媽媽時,魏萊媽媽特別趾高氣昂,不可一世,"我們這種家庭"如何如何,優越感撲面而來,而且,魏萊媽媽為了袒護魏萊,把責任都推給了別人,批評胡小蝶心裡承受能力太差,批評老師也有責任,唯獨魏萊,是最無辜的。
媽媽的態度,更讓魏萊覺得自己做得對,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殊不知,所謂優越感,不過是無能的另一種體現。這種教育只會毀了孩子一生,把自己活成了小丑而不自知。
還有魏萊的跟班,純粹跟風欺負人,但同樣可惡。
任其欺負他人,總會被人報復回去。
在孩子還沒有自救能力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做才能保護好他們呢?
首先,父母要獲得孩子信任。
如果孩子不信任父母,在父母那裡無法獲得安全感,那麼孩子就會寧願憋在心裡,也不敢向父母傾訴,不敢尋求幫助。
無路可走的時候,孩子自身的應激反應會過度保護他們。他們很可能把自己困在小黑屋裡,見不到光,一步一步靠近深淵,得不到救贖。
但是如果孩子信任父母,相信父母會和自己一起渡過難關,解決問題,也許他就不會那麼害怕,會及時和父母談心,大膽說出問題,全家人一起面對。
要告訴孩子,爸媽是你一輩子的堅實後盾,別怕,有我們呢!
其次,在告訴他們遇到問題記得求助的同時,告訴孩子真實的人性,。
不要覺得孩子的世界就應該是一張白紙,不能沾染任何塵埃。你覺得孩子小,壞人不覺得。
儘早告訴他們世界不全是光明,也有一部分黑暗。如果遇到傷害時,要記得即使求助,尋求幫助與保護,世界上還是好人多。
然後,父母要隨時注意孩子的動態。
誠然,做父母的真的很辛苦,每天工作加班其實已經快耗費所有的力氣,還有各種生活瑣事,真的讓人分身乏術,疲憊不堪。
然而,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真的懶不得。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讓孩子遍體鱗傷,讓自己後悔不迭。
如果他真的被欺負了,一定會有和平時不一樣的反應。父母要聽聽孩子怎麼說,不要只顧著刷手機,忙工作,就對孩子敷衍了事,讓孩子孤立無援。
最後,校園暴力不是家長這一個 角色能夠解決的,需要老師、學校以及每個人共同努力。
學校出臺針對霸凌嚴厲的政策,多設置人員巡查。老師多關注學生的動態,而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每個普通人,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遇到霸凌時,撥打110,找警察幫忙。
如果人人都獻出一份關愛,祖國的花朵會擁有更加明媚的未來。
校園暴力,不可姑息。
作者簡介:莊莊有酒窩但不會喝酒。世界很酷,也很苦,我想陪你一起成長,給你一抹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