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3月15日,一所新學校在上海漢口路西藏路轉角處誕生了,校名是「Mc-Tyeire School」,中文校名「中西女塾」,這所學校後來以它的辦學質量和擁有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宋氏三姐妹校友而聞名海外。
中西女塾是美國基督教南衛理公會在上海創辦的一所新式女子學校,也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女子學校。1952年,中西女中與另一所著名的女子教會中學「上海聖瑪麗女校」由上海人民政府接管,合併命名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
7月5日,幾十位畢業於中西女塾的校友齊聚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追憶往昔,並慶祝《中西女中》校史的出版。
中西女中雖然存世的時間並不那麼長,卻留下來不少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影響的人物,最知名者莫過於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三姐妹。她們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入學中西女中,後到美國威斯理安女子學院留學。宋靄齡1904年離校,宋慶齡和宋美齡均於1907年離校。
薛葩和兩個女兒創辦黃氏女學還有1896屆薛葩和1902屆陳鴻璧都是中西女塾早期的學生,都為中國早期女子教育做出過貢獻。薛葩為中國最早的傳教士黃光彩的兒子黃佐庭的夫人。黃佐庭於1919在美國遇害身亡後,薛葩化悲痛為力量,創辦了著名的「黃氏女學」,作家張愛玲就曾在「黃氏女學」小學就讀。陳鴻璧畢業後在上海女子中學和育賢女學校任教、創辦平民學校。辛亥革命時期,先後任《神州日報》主編、《大漢日報》編輯,是近代中國有成就的女性翻譯家。
近代中國女性翻譯家陳鴻璧此外中西女塾早期的畢業生中還出現了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嚴順貞、第一位女律師及第一個駐聯合國女大使程修齡;造就了一批從事科學的人才,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藥物學家黃量、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工程的周芬芬、海洋地質學家顧小芸、主持我國自主研製大口徑天體測量望遠鏡設計的王蘭娟等。
和其他一些最初收容貧苦家庭孩子的教會學校不同,從籌備開始,中西女塾就將目標定位於中國上流階層家庭的女子教育,這一辦學宗旨的確定和美國傳教士林樂知(Andrew Young John William Allen)有關。
林樂知林樂知於1836年出生在美國南方喬治亞州的艾倫莊園,家庭富裕。1858年林樂知大學畢業的那年,美國的宗教復興運動席捲了整個喬治亞州。此時的中國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廣州、天津相繼被英法聯軍武力佔領。
隨後幾年,中國被迫與西方列強籤署不平等條約。其中《天津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自由傳教,相比英、法,美國屬於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更願意用宗教滲透的方式來佔領中國。19世紀初開始的美國第二次宗教復興運動隊年輕的林樂知產生了影響,此外他還受到鄰居,一個衛理公會信徒家庭的影響,在衛理公會教堂,這些傳教士將中國描繪成一個貧窮、落後、黑暗、婦女纏足、有棄嬰、納妾等現象的蠻荒之地,因而需要向中國派遣傳教士。
在宣傳的鼓動之下,林樂知定下了去中國當傳教士的決心。到達中國後,林樂知歷經坎坷,他在給叔嬸的信中寫道,他在中國已經見識了很多,但讓人歡欣的很少,讓人悲傷的太多,成百上千的人流離失所,連維持必需的生活都很艱難。而在與中國上層人士的交往中,他發現社會上層人士對於有用的人文學科和科學接受度很高。
中國的官員、知識分子和商人階層特別認可英文和中文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此前中國國內對「留美幼童計劃」的反對,部分原因是學生在留學前沒有受到足夠的中國傳統和文化的薰陶,以至於留學後對於中國社會的認識脫節。
《中西女中》封面林樂知決定將工作目標轉向中國的上層。幾經努力,林樂知終於在1881年開辦了中西書院,招收中國上層社會的男生,開設的課程包括中英語言、幾何、物理、代數、航海、天文、地址、政治經濟等。
中西書院取得了成功,申請人數超過預期,且學生無一例外來自上海或者全國各地最好的家庭。中西書院後,林樂知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婦女人群,中國婦女在三從四德的倫理道德壓迫下,有著強烈改變命運的意願,他認為應當辦一所吸收上層階級女孩的高級女子中學。
海淑德林樂知找到了蘿拉·阿思科·海淑德(Laura Askew Haygood),海淑德受過良好教育,曾任美國阿特蘭大女子高級中學校長,林樂知相信海淑德是當任女學校長的不二人選。1892年3月17日,在美國婦女傳道部和美國基督教南方衛理公會的支持下,中西女塾正式開學。學校英文名「Mc-Tyeire School」是為了紀念南方衛理公會墨梯(McTyeire)主教。
西藏路漢口路時的中西女塾小學部中西女塾按照美國中學的教學要求嚴格治校,設置的課程有英文、國文、數學、科學、地理、歷史、宗教、家政等,學校早期所用課本,除了國文課本外,其他都是美國國內的中學原版英文教材。中西女塾延續了中西學院的成功,源源不斷地有中國家長願意付費讓自己的女兒進來讀書。不到2年時間,中西女塾校舍容納的學生量已經達到極限,並於1917年搬遷至佔地面積更大的新校址。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舉國震驚,已改名為「中西女中」的中西女塾開設了急救包紮、看護傷員培訓,在1931年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中,受過培訓的中西女中高中部許多學生參加了上海婦女救護傷病醫院救護傷員的工作。珍珠港事件發生後,日本憲兵開始佔用中西女中,將其作為傷兵療養院,1943年2月,美、英籍教師都被迫進入集中營。在抗戰的艱難歲月中,中西女中在中國教師的帶領下,依然維持著教學。
抗戰勝利,上海解放。新中國後的中西女中有了明顯變化。1950年7月,美國基督教衛理工會華特主教建議在華全體傳教士離開中國,因為從1951年起中國將完全收回教育主權,學校將不再聘用外籍教師。1950年底,中西女中的外籍教師們陸續離校回國。而後中西女中擴大了招生,並出現了免費學生,初中一年級新生教材全部採用政府頒發的新教材,宗教課完全取消,代之以政治思想教育,成立了少年兒童隊組織。
抗戰勝利後的中西女中復校了1952年7月5日,中西女中和聖瑪麗亞女中合併,成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中西女中的歷史到此結束了,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傳承了中西的傳統,在培養女子人才中探索前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