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健康管理師考試分三個批次進行,每個批次提供兩輪考試。
第一批次:2020年10月24-27日
第二批次:2020年10月31-11月1日
第三批次:2020年11月7-8日
目前屬於備考階段,對於新考生來說,懂得學習規劃尤為重要,合理分配好時間,把握章節重點內容,小編整理了往年常考的知識點:
對生活方式的管理是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和重要方法,生活方式的管理是慢性病預防與健康管理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①營養指導 ②體力活動指導 ③控煙指導等
營養指導的原則可以簡化為「一多三少」,即「攝食種類多、量少、鹽少、油少」
通常用能量消耗量表示;
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是一次運動的身體負荷量,也可以是一段日曆時間裡,各種強度、持續時間和頻度體力活動的加和。
體力活動測量的主要類別有:
①有氧和耐力運動量的測量、②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測量、③日常體力活動水平的測量。
運動時的心率作為訓練時運動強度的監測指標,成為目標心率或靶心率;
運動中的心率可以通過頸動脈或四肢動脈觸摸直接測量,時間可以為10秒,更方便的方法是採用有線和無線儀器設備監測心率;
最大心率按年齡估算。中等強度的心率一般定義為60%-80%最大心率。
代謝當量METs,指相對於安靜休息時身體活動的能量代謝水平,1METs相當於每分鐘每千克體重消耗3.5ml的氧,或每千克體重消耗1.05kcal能量的活動強度。
對運動負荷量和主觀用力程度的感覺可以反映身體實際承受運動負荷的大小;
按照自覺運動強度分級,中等強度的幹預通常在11-14區間內。
肌肉力量指肌肉用力的能力。傳統上用可重複3次以下的負荷測試力量;
包括:
①靜力或等長力量:測試限於指定肌群和關節角度,不能全面反映肌肉力量,峰值用力常用最大主動收縮(MVC)表示;
②動力測試:有控制、良好姿勢、全範圍關節活動完成的動作所對抗的最大阻力(1-RM),測定值為特定肌肉或動作的特異指標。現在也可用多個重複來測量肌肉力量。
肌肉耐力指肌肉持續用力或重複用力的能力,傳統上用可重複12次以上的負荷測試耐力;
肌肉耐力的測試:給定頻率、重複抗阻力動作的次數,如蹲起次數;
測試中肌肉耐力的度量應能綜合阻力(重量)、時間(頻率)和重複次數3個指標。
日常體力活動包括職業活動中的體力活動、業餘時間的運動鍛鍊、出行往來過程中的體力活動和各種家務勞動,因此實際反映總體力活動水平。
常見測量指標包括能量消耗、行為觀察、機械和電子裝置監測、問卷調查、間接觀察(如設備使用率)、職業分類、參與的運動項目等。
以日誌的形式記錄一天中各種體力活動的情況和時間,綜合不同活動形式的強度,根據代謝當量計算能量消耗,可以較為準確地掌握總的體力活動水平;
舉例:體重75kg,每小時4km的速度快走30分鐘(30/60=0.5小時(h)),代謝當量=3kcal/(h.kg),能量消耗為:75×3×30/60=113(kcal)
(計算公式:能量消耗=體重(kg)×代謝當量(kcal/(h.kg))×運動時間(h),本例75×3×0.5=112.5(kcal))
體力活動幹預的目的在於改變不利於健康的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減少缺乏運動和運動不足人群的比例,指導合理運動,避免運動傷害,預防和輔助治療疾病,降低醫療費用,提高生命質量。
①運動訓練前常規體格檢查
②有關信息收集
③運動量的選擇
④運動內容的選擇
⑤運動進度
⑥意外情況和不適的預防及處理
有氧耐力運動一般強調中等強度,從鍛鍊心肺功能的角度考慮,應達到相對強度中等以上,推薦每周運動時間累計150-180分鐘;
從維持體重的角度考慮,建議總的能量消耗達到每周1500-2000kcal;
肌肉力量和耐力鍛鍊的強度應能維持對肌肉的一定刺激,推薦每周2-3天,每次15-20分鐘。
體力活動幹預所選擇的內容一般包括耐力、肌肉力量、靈活和柔韌性活動:
①有氧耐力運動
②肌肉訓練
③柔韌性練習
④日常生活中的體力活動
運動進度取決於個人的體質、健康情況、年齡和運動訓練目標。
機體承受體力負荷時,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肌肉骨骼關節系統和有關的代謝過程等都會發生反應性的變化,這些變化與體力負荷量、機體對體力負荷的適應程度、身體運動素質、健康和疾病狀況等多種因素有關。
[考試諮詢]
由於國家政策對健康管理以及未病先防的高度重視。今後隨著證書含金量的提升,考試標準及要求會越來越高,通過率則會相應下降,同時報考條件從專業到年齡再到考試審核通過都會更加嚴格,健康管理師已經成為健康產業最緊缺的複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