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之邦是中國自古以來就獲得的稱號,周朝的時候國家治理依靠的就是禮制,所以說這個「禮」就滲透到了國人的骨子裡,時時處處都要講究個禮,這個禮的範圍比一般的文明禮貌要大得多。
「禮」涵蓋一切,滲透一切,很多時候人們不講理但是要講「禮」,比如說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明顯的不講道理,不管是父親還是孩子做了壞事,甚至是違法犯罪的事還要隱瞞嗎?這不是明顯要讓父親或者孩子進一步的犯下包庇罪嗎?
但是,這樣的不講理就是儒家的講禮,這個禮隨著封建社會的不斷發展走向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形成了封建禮教,這就是魯迅所說的,在字縫裡看見兩個字——吃人。
到了這種地步「禮教」對社會發展,個人成長都是一種殘酷的束縛,必須徹底打倒,但是打倒封建禮教,並不是要打倒禮節禮貌,禮節禮貌還是要講,這是對每個人的行為規範,也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準則。
古人說「禮失求諸野」,意思是在鄉野之地還保存著傳統的禮制,如果失傳了就去鄉野裡尋找,農村也因此留存了很多與傳統的禮制相似的禮儀禮節,所以在農村傳統禮制的實際還有較大影響。
農村中有一句話「親家隔壁住,人熟禮不熟」,親家是結為秦晉之好的兩家人,因為他們的子女結合了,組成了新的家庭,才會被稱為親家。表面的意思就是,親家即使住在隔壁,人很熟,但是在禮節禮儀上不能因為熟悉就有所折扣,也就是說不管任何人、熟悉到什麼地步,都是要講禮節禮儀的。
這句話是十分正確的,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會隨著熟悉程度加深而加深,熟悉到一定程度很可能出現,一方覺得都是自己人,而侵犯了對方的合法的權益的做法,引起對方的反感,進而引發一些矛盾,從而造成熟悉的人之間反目成仇。
這樣的例子古往今來比比皆是,這樣的教訓十分深刻,所以古人說了這句話,意思是熟人之間也要保持適當那個的距離,越是熟悉,越要尊重對方的感受和人格尊嚴,做到這一點比較困難,為此古人給出了答案,人熟禮不熟,人和人可以很熟悉,但是禮節上要想對待陌生人一樣,要給對方足夠的尊重,這就是禮不熟的意思。
有人說,人就像豪豬一樣,豪豬是一種渾身是刺的動物,人類是群居動物要抱團去回暖,但是不能靠得太緊,靠得太緊就會被彼此的刺扎傷,也不能離得太遠,離得太遠就無法取暖了。
這就是既要親近又要保持適當距離,這個距離就是禮節禮儀的距離,人和人之所以熟悉就是經常在一塊取暖,但是靠得太近不講禮儀禮節,肯定會被彼此的刺刺傷,人和人之間天然的就有距離,這種距離就是人和人的血緣上親疏遠近關係,身份上長幼尊卑的關係,地位上上下貴賤的差異。而這些關係全都要有一套準則來確定和規範,這就是禮節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