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張發雲,今年58歲,是六枝特區新華鎮新平村楊柳井村民組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
七年前,我的妻子因患病常年住院,儘管有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報銷一定的比例,可還是讓我這個家「背帳」不少,當時家中有隻雞都捨不得吃也要拿賣來補貼家用。
萬般無奈,文化水平低的妻子希望身體很快好轉,總是不聽我的勸告,竟然聽信他人胡言亂語說迷信能挽救生命,可花了錢沒消災相反讓本來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你別再相信那些鬼神能治病的瞎說,家裡怎麼困難也要到醫院治療,何況國家幫助扛大頭呢!」事實讓妻子徹底醒悟。
屋漏偏逢連天雨。正當妻子身體逐漸康復之時,我的右腿因意外受傷骨折,因家庭貧困就託人找草藥來或敷或泡酒喝。
眼看家中連付電費都困難,勤勞的妻子拖著虛弱的身體一邊照顧我一邊在村子周邊打零工。一年下來,除家庭的各種開支外她攢了7000元。
「我們還是想想辦法找條生活的路子,別坐在家裡受窮。」我和妻子有了發展家庭經濟的想法。
「我去織金縣侄女家學烤酒技術,回來就用這攢下的錢買工具,你看怎麼樣?」妻子很有信心地徵求我的意見。
俗話說,家有賢妻,勝過良田萬傾。我知道妻子為了這個貧困的家庭受苦受累,她的建議我就沒反對,心想拖著受傷的腿也能幫上手。
家裡釀酒作坊開辦起來,我和妻子採用當地優質大米和她外出學到的釀酒方法,最終釀出酒質清澈、口感純正的米酒,並且很快有了市場。
張發雲在酒坊裡幹活
家裡釀的酒有了市場,我們在釀酒過程中更注意衛生、溫度、溼度及蒸餾時的火候等,常常兩口子忙裡忙外不知疲倦。
2014年,我家將釀酒與養豬結合起來,用釀酒後剩下的酒糟作為飼料餵豬,豬的糞便則用來給2.5畝地施肥,通過這樣「循環利用」,生產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第二年,一次豬瘟讓我飼養的20多頭豬血本無歸。好在我們在貧困的時候被政府納入建檔立卡戶,並在農村信用合作社獲得了5萬元的特惠貸,就用這筆錢又買豬來飼養。前幾天,我因為講誠信又獲得了5萬元的特惠貸,準備擴大養豬規模。
家有千萬,毛貨不算。養豬這條路風險大真不敢大意,圈舍的消毒、豬病防治等等我和妻子都得認認真真學習,現在我們對養豬技術已經心中有數。
張發雲與採訪者聊起致富經
幾年來,我家依靠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安心快樂發展家庭經濟。家裡不但釀有米酒還有水果酒,釀酒作坊每個月能出酒2000餘斤,因價格優惠深受群眾歡迎。同時,每年飼養的50餘頭豬,一年分兩批出欄。通過這兩項發展渠道,一年就可以為家裡帶來了20萬多元的收入,讓我們一家3口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整理 郭府祥
見習編輯 段嵐茜
編輯 駱航念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