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採訪了最佳作品和入冊作品的作者——來自廣鐵一中初二(6)班的學生賴昱睿(右1)、唐浩理(左2)和他們的語文老師胡仁真老師(右2)。圖為胡仁真老師在辦公室指導學生作文寫作。
大洋網訊 為記錄壯闊的大歷史,描繪我們的新時代,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南方南」融媒體工作室主辦,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承辦的「潮起珠江」——改革開放40周年徵文活動共吸引全國各地讀者投來美文1100多份,經網友票選、專家評審,最佳作品、最佳故事、最佳創意、最佳文筆、優秀作品等獎項於日前悉數揭曉。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廣州對珠三角乃至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在經濟、文化、城市建設等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就濃縮在普羅大眾的日常點滴之間。一篇篇脫穎而出的文章,演繹著一段段夢想與故事,見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承載起真摯而難忘的家國記憶。
珠江潮湧,繼往開來。
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南方南」融媒體工作室主辦,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承辦的「潮起珠江」——改革開放40周年徵文活動於2018年啟動以來,吸引全國各地讀者投來1100多份美文。記者了解到,本次徵文的作者遍布大江南北,涵蓋各種職業身份,包括大中小學生、教師、警察、記者、大學教授、作家、義工、個體戶、公務員、外企職員等。
在廣州日報微博、微信,廣州日報APP,大洋網,信息時報微社區e家通等全媒體平臺的立體傳播下,本次活動報導覆蓋全國5000萬人次。廣州日報微信平臺發布徵文海選活動期間,大量公眾自發登錄品讀、評選,177篇入圍文章共獲得90多萬人次投票和點擊,其中獲得1萬以上票數的作品共23篇,單篇文章最高獲得7萬多票。
文風不拘一格 創意不落俗套
2018年12月14日,廣州日報社在新落成的廣報中心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議,7位專家評委聚首,分別從作品的文學性、故事性、感染力、創意及主旨展開研討。
經過專家評委的前後三輪打分,此次改革開放40周年徵文活動遴選出最佳作品1名、最佳故事1名、最佳創意1名、最佳文筆1名以及優秀作品6名(詳見右表)。個體的經歷、歷史的緬懷、夢想的場景、虛擬的故事……一篇篇脫穎而出的文章,以不拘一格的文風、不落俗套的創意,抒發作者在改革開放40年宏大背景下的感懷。
據悉,主辦方計劃於近期組織一場徵文活動作者交流會,邀請專家評委和作者面對面交流寫作心得,互動切磋。本次徵文大賽中獲獎的前20名作品都將收錄進冊,最佳作品獎可獲2萬元稿酬,最佳故事、最佳創意、最佳文筆獎則各得1萬元稿酬。當中數篇作品還將邀請廣州本地「講古佬」通過說書形式,錄製成《「潮起珠江」之廣州演義》節目,並進行多媒體演繹。
7位專家聚首 熱議「匠心」之作
根據活動設定的專家評審規則,排名前30位的文章需要由7位評委打分,按分數高低排名,再從前20名中評選出最佳作品、最佳故事、最佳創意、最佳文筆等獎項。廣報中心的評審會上氣氛炙熱,7位專家踴躍發言,坦言本次活動的不少徵文質量都很高,難以取捨。
徵文中有不少角度特別、極具創意的佳作,引發評委們的熱烈討論。
《回望一個女人40年的春秋》以一位女性地視角講述她從小時候到現在用的化妝品的變化,寫出了40年來中國女性生活質量的變遷。專家們認為這篇文章角度獨特,是眾多投稿唯一一篇以女性生活視角,講述改革開放變化的佳作。
獲得「最佳創意」獎的《那年的白襯衫》從多年前彌足珍貴的白襯衫說起,透過獨特的個體經驗,還原了父女之間的豐富情感。專家評價該文章「故事精彩,意義深遠,字裡行間流淌著人心的善良與純真,讀來感人至深」。
《舊部前的夢》講述了一位生在外地、長在廣州的女孩的逐夢故事。專家認為該文「文筆平實,但功底深厚」。有評委點評稱這是一篇有城市溫度的妙筆之作,「作者以細膩的筆觸講述了改革開放以來這座城市的變遷與發展,在從容篤定的書寫中讓人與人、人與城的親密接觸得以升華,彰顯了時代的光芒和力量」。這篇文章得到評委們的一致認同,收穫「最佳文筆」榮譽。
「在困難中奮起,在開拓中前行,我們才會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這是獲得評委們多數高分的《老孟的故事》中的一句話。該文講述了改革開放親歷者老孟40年來的個人奮鬥史。改革開放初期,他毅然辭職「下海」,迎難而上,銳意進取。「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時代大潮裡個人的有所作為,也啟迪我們發現夢想與價值。」有評委表示。《老孟的故事》最終摘得「最佳故事」稱號。
而收穫本次徵文活動桂冠、榮膺「最佳作品」的文章,竟出自廣鐵一中一位初二學生之手!這篇名為《時光穿梭四十年》的文章以「穿越」為主要元素,寫出了「我」跟隨兩位廣州姑娘,從上世紀70年代的廣州「穿越」到如今的大都市的廣州的一段「時光之旅」,濃縮出一段充滿畫面感的時代變遷史。
「最佳作品」理所當然得到了評委們的最高認可。「此篇文章立意不凡,構思奇特。」一位專家讚賞說,這位年輕作者巧用穿越之法但並不生硬,將廣州城區的變化以及人民生活的變遷嵌入其中,讓人讀來饒有興味。一位評委評價該文章「獨具匠心,寫出了特色和新意」,儼然一臺反映大時代變遷、洋溢溫情的「時光穿梭機」,仿佛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人生況味,直抵時光深處,頗具平中見奇的力量,「是一篇能引起讀者共鳴的佳作」!
最佳作品:《時光穿梭四十年》
(作者:賴昱睿,廣鐵一中初二六班學生;指導老師:胡仁真)
窄窄的巷子,牆上飄拂著藤蘿綠葉,我站在一扇矮腳雙扇門前,隔著中間那道看起來已經磨得有些光滑的趟櫳門,看著裡面那扇紅漆斑駁的大門,迎面吹來陣陣和風,夾雜著碗仔翅的鮮,缽仔糕的甜,我這是在哪兒?
一轉頭,竟看到兩位姑娘,似曾相識,而且我居然知道她們一位叫嘉欣,一位則叫梓萱。奇怪的是,她們似乎完全看不見我,自顧自說笑著,各自騎著一輛自行車在窄窄的巷子裡穿行,技術很是高超啊!只是那自行車既不是「小黃車」也不是「摩拜」,上面分別有「鳳凰」和「飛鴿」的圖案。
我便跳上嘉欣的自行車後座與她們共同前行,穿過大街小巷,這是七十年代的廣州啊,那時候人們的穿著並不像現在這樣色彩斑斕,滿大街的人們就像約定好了似的,都穿單色系,黑白灰顏色的服裝,你還別說,這不就是現在我們的主流搭配嗎?只是他們的款式看起來都那麼古板,單調。
原來快要下雨了,70年代的廣州沒有那麼多柏油馬路,一座座小橋連接了街兩岸的人們,橋上行人如織,橋下江邊也滿是騎著自行車的人們。
過了一會她們回到了西關的家,雨也傾盆而下,我意興闌珊地低下頭,暗自埋怨起這場雨,沒想到嘉欣和梓萱卻激動地跑上街,原來,珠江水混著雨水流到石板街上,小魚小蝦也隨著江水來到了街上,她們正趁機撿蝦仔呢。只見梓萱彎下身,用手攏起活蹦亂跳的小魚小蝦,裝進自行車後早已備好的竹籃裡,雨水已將她打溼,她卻全然不顧,與嘉欣踩著水坑,就著雨,唱起了粵語童謠,巷子間的小孩聽到熟悉的旋律,也隨著調唱了起來。大街小巷,處處可見孩子們天真的笑顏,處處可聞孩子們稚嫩的歌聲。
看著走著,竟和嘉欣她們走丟了,我便在大街上漫步。這既熟悉又陌生的廣州城獨具風情,令人神往,卻也有諸多缺點。一路看去,街道狹窄,有些巷子只能供兩人並肩而過,路面則更是坑坑窪窪,年久失修。房子都很狹小,一家人就圍著一張矮小的餐桌吃飯,家裡的擺設,富有一些的,不過就是擁有「三轉一響」——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和手錶。
漸漸地,我漫步到了珠江,珠江很寬敞,沒有兩岸的護欄,小孩在江岸淺水處戲水,清澈的江水,被輕輕潑起,滾落在孩童稚嫩的臉上,折射著舊日的無憂與快樂。婦女們則在岸邊一邊洗菜洗衣,一邊閒聊家常……
綿綿珠江水,不停向前流淌。40年過去了,改革開放,狹小的屋子變成了寬敞的房子;四通八達、快捷、便利的地鐵、公交、汽車取代了老舊笨重的自行車;寬闊易行的柏油馬路取代了坑坑窪窪的泥濘小路。人們都擼起袖子加油幹,朝著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邁出步伐,老廣州的情懷,新廣州的繁榮,匯聚成如今這個傳統與革新、人文與科技並存的城市。
看,黃埔古港碼頭,那是來自瑞典的重新來訪的「哥德堡號」仿古船嗎?彩旗飄揚,是廣州對外交流的又一奇蹟;瞧,廣州南站,高鐵列車提速前進,千裡之外,朝發夕至,北上廣深,猶如同城;再看,那不是海上奇蹟港珠澳大橋嗎?三地連通,世界大而小,小而大。
珠江水孕育了一代代廣州人的智慧,珠江水潮起潮落,正帶動著廣州的改革發展,珠江三角洲的日益繁榮,使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先進,快捷,便利。
歲月有情,時光留聲。看著想著,我的嘴角溢出笑意。
「同學,博物館要閉館了。」忽然,一句話打斷了我的「舊日之旅」。我回到引起我一連串幻想的博物館老照片前,老照片中的兩個女孩正是嘉欣和梓萱,她們悠然地騎著自行車,快活地笑著。忽然我的背後傳來一陣交談。
「梓萱,你看那不是你嗎?」一個略顯蒼老的聲音傳來。
「啊?沒想到我們撿蝦仔時遺落的照片竟然在這啊!」另一個女聲激動地說道。
「那時候我們才13歲,怎麼會想得到觸摸一下電子屏幕,我們的過去就都出現在眼前。轉眼間廣州竟然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現在真的是越來越繁榮發達了,你們旗袍隊不是還到澳大利亞去訪問演出嗎?」
「可不是,下周還要去美國呢,剛好女兒在那裡工作,順便探一探。」幸福和驕傲溢滿了話語間。
我回頭望,那對姐妹花都年近六甲,梓萱眼角似乎有一滴淚珠,嘴角卻漾出滿足的笑容,我想那應該是對年少舊時光的懷念,也是對如今繁榮廣州的感慨。這四十年,是梓萱、嘉欣她們那一代人成長、拼搏、奮鬥的四十年,也是廣州逐步走向繁榮,走向富強,走向全世界的四十年。
我在時光穿梭機裡,向她們致敬,也暗下決心,要努力努力再努力,為廣州將來的繁榮富強貢獻一份力量!
統籌/廣報全媒體記者黃蓉芳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何道嵐、沈亦霖、張姝泓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