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投資界廣泛認知的「已無機會」的電商領域,在沉寂數年之後,正在起變化。
跨境電商如洋碼頭,社交電商如拼多多,「新零售」電商如盒馬鮮生,均異軍突起,掀起了電商領域的「第五次革命」。
而在去年上市的奢侈品電商平臺寺庫,發力兇猛,不僅提出了要向「精品生活服務平臺」轉變、在國內企業首設CGO崗位,更是首度加入了3.8「女神節」戰陣。
與天貓女王節、京東蝴蝶節、唯品會228春季美妝節、聚美優品301周年慶大促不同,寺庫採取了與傳統連鎖百貨百盛共同發起此番女神節的方式,開啟了O2O新零售模式版本的「造節」運動。
如果單從規模體量來看,寺庫在電商領域、百盛在傳統百貨領域,均屬於中等規模的「發展中國家」,但二者採取了並無資本連接的新零售「發展中國家」模式,是否能有一個美好的前景呢?
1953年,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度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這在萬隆會議變成了發展中國家所倡導的「國際新秩序」。
當前的電子商務領域,也一如現實的世界,巨頭環伺,阿里、京東二霸多強,流量、體量等GDP高企,遊戲規則也基本由它們制定。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寺庫選擇了「突圍」,即「發展中國家模式」的源起。
但商場並非國際事務,寺庫所倡導的「發展中國家模式」,是否也能引領起寺庫式革命?是否也能與合作夥伴走向輝煌?還是說僅僅「有點意思」?
依地歌網來看,這個「發展中國家模式」頗有引力,有著較強的生命力。
首先,聯手合作的意願從根生發,頂層設計由雙方CEO發起。寺庫儘管客單價極高,但用戶密度遠遠不夠;百盛儘管體量未減,但向電商的轉型已成為必須。這在二者去年年底宣布的合作中盡數體現,寺庫方面由創始人李日學帶隊,而百盛則由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張瑞雄牽頭,不可謂不重視。
而僅僅在一個月之後,寺庫、百盛牽手以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此番「女神節」的落地,除了各種優惠、會員互認、雙倍積分、滿減等常規手段,更是有了寺庫大牌進駐百盛全國門店,寺庫庫分期全程支持百盛大購物;百盛美妝全系上線寺庫。
其次,寺庫、百盛的合作採取的是拿出雙方強項,採取的是「實力互補」合作。寺庫的強項在於奢侈品,它已是亞洲最大奢侈品電商平臺,而百盛美妝則是線下最大巨頭。
在此次的合作中,二者並未去做什麼「嘗試性」的動作,而是選擇了雙方最具實力的部分進行長板理論式的合作,這顯示了雙方的默契與決心。
另外,「發展中國家模式」的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關係符合更多平臺或商家的支持,它是一種共贏的模式,不存在「不對等」合作關係。雙方的合作同樣遵循「相互尊重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的五項原則,顯然,這樣的關係能讓合作方更加輕鬆與受益。
所以,綜上所述,相較於以參股、併購模式下的主流模式,寺庫「發展中國家模式」不僅是積極的嘗試,更是一個智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