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展|陳保平陳丹燕夫婦「分開旅行」的日記

2020-12-19 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8月16日報導:一對小夫妻出門旅行,每天24小時粘在一起,吃一樣的食物、看相同的風景,各自寫的日記卻感受截然不同。這也許是男人與女人感知世界的角度有所差異,也許是媒體人與作家洞悉社會的眼光不太一樣,也許只是陳保平和陳丹燕這對夫妻「一位來自金星,一位來自火星」。

  上海書展首日,在思南文學之家舉辦題為「人間皆是相同命運」的文學對談活動,主持嘉賓是作家、評論家顧文豪,對談嘉賓陳保平、陳丹燕和媒體人曹景行。陳保平、陳丹燕帶來了今年8月剛剛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去北地,再去北地》。

  作為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背包客作家,陳丹燕無可非議是當代都市文化的代言人,已出版多部遊記作品。《去北地,再去北地》是「陳丹燕·旅行匯」系列第10本,由陳丹燕與其丈夫陳保平合著,主要內容為二人1993年共赴俄羅斯、2017年共赴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日記,還有許多珍貴的俄羅斯戒嚴時期拍攝的老照片。陳保平長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曾任上海三聯書店總編輯、新民晚報社總編輯等,現在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發表散文、報告文學近百篇。

  「分開旅行」的日記

  1993年陳保平和陳丹燕花了二十餘天遊覽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地後,搭東方列車返回中國。蘇聯剛剛解體不久,陳保平非常想要去看看如此風雲變動的時刻那裡的人們在做什麼。由於決定匆匆,還在波蘭旅行的陳丹燕退掉了從華沙回上海的機票,改去莫斯科跟丈夫會和。當時行李箱裡全是夏天的衣服、短褲,一到莫斯科的火車站臺,陳丹燕凍壞了。陳保平當時是《青年報》的記者,從北京出發去莫斯科,火車開了6天6夜,「同一車廂的中國人大部分是去俄羅斯販賣皮夾克、羽絨服的個體戶,銷量非常好,每天都來不及加工。」

  第二件讓陳丹燕心急如焚的事情是,安頓下來後被人告知不可以出去玩。「因為蘇聯解體了,我們護照裡的籤證也失效了,變成了非法逗留。第二天趕緊冒著風雪跑到籤證處去重新申請,我當時心情非常崩潰。」陳丹燕說,但是那一天陳保平心情還是不錯的,他認為這是在經歷一個大時代的變遷,整個人的狀態就像「戰地記者」一樣滿滿鬥志。那天的日記陳保平認真記錄下了辦理籤證的事宜,並寫道「陳丹燕一臉不情願的站在那裡。」

  此後二十多天,兩人的日記記錄的事情仿佛是「分開旅行」一樣,明明是同樣的一天,記錄什麼、不記錄什麼,日記裡對一件事情的理解都非常不同。「我想看的是白樺樹的雪會怎麼飄下來,想看吉賽爾夜晚的芭蕾舞會怎麼跳,想看那些大教堂裡的聖像。但我丈夫做媒體會更關注社會問題,對社會的變動更敏銳。」陳丹燕解釋道。

  俄羅斯所見所聞

  為何會想去了解俄羅斯?陳保平表示:「我們這一代人接觸的外國文學大部分都是俄羅斯文學,他們有非常輝煌的偉大作家,像安娜·卡列尼娜、列夫·託爾斯基、契訶夫的《話劇》、屠格涅夫的《散文》,柴科夫斯基等等,現在我們對俄羅斯的作品了解就少了,文藝作品引進的更多來自歐美。」

  「我們在俄羅斯的時候感覺商品很匱乏,城市面貌、百姓生活都很苦難。」在陳保平看來,9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比俄羅斯要成功,從經濟發展、百姓生活水平、和城市建設上,中國那時都好於俄羅斯。

  「我非常欽佩民眾的忍耐力,那麼寒冷的季節,第一次看到賣兩個西紅柿的老婦人,兩個西紅柿即使賣了能換多少錢?」陳丹燕對於這一現象也有自己的觀察,我問他們後悔嗎?他們都說不後悔,要忍耐著往前走。我們當時走進一家教堂裡面是破敗的,我們去看芭蕾舞要路過帶著衝鋒鎗的士兵才能進劇場,其實百姓的願望很簡單,就是能過樸實的正常生活。

  比如他們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對精神生活還是充滿嚮往。去大劇院看芭蕾舞,所有人都會帶一套正裝,進到劇院後擠在鏡子前換衣服、化妝,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才會進場。「這個細節特別有意思」陳丹燕說,「我觀察到了並寫在日記裡,而陳保平走進劇院更關注的是幕布上的政治符號。」

  2017年陳保平、陳丹燕去波羅的海三國,此時的波羅的海三國有自己的邊界、國土。但是對他們來說,時隔20多年,到一個曾經是統一邊界的土地上還是能夠感受到當時這個國家的氣息或遺蹟帶來的新感受。陳保平在書中記錄了這一感受:「地理版圖已經不一樣了,但是版圖上的森林、河流依然存在。」

相關焦點

  • 上海書展@人物陳丹燕陳保平:25年兩部日記,再見「前蘇聯」
    兩人1993年一起去的當時的「獨立國協」,時隔20多年,又一起去了當年蘇聯的三個加盟共和國——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1993年和2017年跨度20多年的前蘇聯舊版圖旅行日記在同一本《去北地,再去北地》中會合,可以視為一次圓滿的俄羅斯「文化之旅」,又不僅僅是「文化之旅」。這也是被稱為文壇「神鵰俠侶」、都是華師大中文系畢業的這對夫婦的第一部合作之書。
  • 2018上海書展丨在國際文學周上一起談談「旅行的意義」
    2018年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將於8月15日至21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這是上海書展舉辦的第15個年頭。作為上海書展的重要子品牌,由書展組委會和上海市作家協會共同主辦的上海國際文學周將迎來第8屆。
  • 2020上海書展,上海文藝出版社有哪些新書
    首部全景展現上海抗疫的紀實文學《第一時間》、「回歸上海」的《收穫長篇專號2020春卷》《收穫長篇小說2020夏卷》、首次集結5本亮相的「讀城」系列、首次推出的「作家餐桌計劃」……在2020上海書展,上海文藝出版社將攜旗下品牌機構——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故事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上海咬文嚼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打造一場滿溢書香的文化盛宴。
  • 活動400多項名人300多位 來上海書展與名家「親密接觸」
    東方網8月13日消息:據今天出版的《城市導報》報導,2012上海書展即將於本周三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本屆書展是上海書展升級國家級展會的第二年,展會面積約22000平方米,書展將涉及400多項活動及300多位名人。
  • 2018上海書展|上海書展,一場「界限消失」的旅行
    直到書展開幕後的第四天,我發現自己居然還從未進過主展館,但又無時無刻不在「書展」之中,才意識到今年的上海書展已經瀰漫到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這種或有意或無意的「邂逅」是一種很美好的體驗,它指引著一個旅行者沿著書的行跡進行一場「城市漫步」。
  • [我與書展這十年]陳丹燕:一座城市的書展與它的作家
    是的,寫的是十年來上海書展與我的聯繫,可以說每年我們都在盛夏時分相遇。暑熱的上海,猛烈的陽光,熙熙攘攘的讀者,賣書的吆喝聲,累得面目全非的編輯們,這是上海書展通常的情形。  它來源於一個圖書訂貨會,早先時候,編輯們齊聚在上海,向訂貨方介紹自己的新書,約本地作者喝茶吃飯,順便送些帶來展出的新書聯絡感情。後來,出版社約請作家到書展上,和自己的新書一起亮一下相,算是一種對新書的推薦。
  • 上海書展|葛劍雄《四極日記》:講述世界盡頭的「極地傳奇」
    從南極洲到北極點,從「非洲之王」吉力馬札羅山到「世界屋脊的屋脊」青藏阿里……8月16日,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攜再版新書《四極日記》來到上海書展,與讀者分享他多年來的探險經歷與旅行經驗,講述行走在世界盡頭的「極地傳奇」。
  • 上海書展:線上線下同步 圈內圈外共享
    書展走出書店,走出上海,在社區、餐廳辦起閱讀活動,在長三角等城市設立分會場,在雲端搭建閱讀體驗平臺……雖然場內的讀者少了,但場外的讀者多了。上海書展,在變化中擁抱更廣闊的朋友圈。  18日閉幕的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成為今年首個舉辦的有規模、有影響的實體書展。
  • 2010年上海書展簡介
    以「我愛讀書,我愛生活——與世博同行」為主題的2010上海書展8月11~17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本屆書展將大力倡導「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發揮新聞出版行業的優勢與特點,讓書展效應與世博效應匯聚放大,優化上海「世博之城」的全民閱讀環境。
  • 著名作家葉辛《上海日記》籤售會在上海書展舉行
    近日,著名作家葉辛的都市長篇小說《上海日記》籤售會,在上海書展友誼會堂一樓舉行。《上海日記》是著名作家葉辛回歸都市後精心打造的又一部創新力作,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與葉辛過去作品不同的是,這部作品創作重心轉移,聚焦以新上海人為代表的當代大都市新移民,著重刻畫當代異鄉人融入新上海灘時,夢想、愛情與現實的激烈碰撞,揭示了社會的冷峻,人心的複雜,現實的殘酷,以及大城市漂泊打拼者的隱秘內心。小說以日記體的形式展開,講述主人公全小良在新上海灘經歷的種種艱辛曲折、悲歡離合。
  • 書展:在奔跑和歡笑中相約來年
    昨天18時,前六天從沒聽過的叫賣聲,讓進入閉幕倒計時的上海書展迎來了最為沸騰的時刻。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內人頭攢動,這邊,中國出版集團的工作人員正緊張地為最後一堆包著牛皮紙的書籍扯下包裝,填補架上新出現的空位;那面,中南傳媒集團的工作人員高高站起,一遍遍喊著最後一晚的促銷折扣。時鐘指針漸漸接近19時,中央大廳小舞臺前裡三層外三層逐漸圍滿人群。
  • 2020上海書展丨上海國際文學周十年:向下紮根向外生長
    2010年世博會讓上海在全世界面前展現了其海納百川的國際化氣質。次年,上海書展·上海國際文學周應運而生,上海書展與各出版社合作,在全球範圍內邀請作家、學者在書展期間齊聚滬上,開展對談——一顆文學品牌的種子就此萌芽。
  • 跟著「文化園長」陳丹燕的步伐 見證「翻譯家」月季在上海辰山植物...
    跟著「文化園長」陳丹燕的步伐 見證「翻譯家」月季在上海辰山植物園誕生金羊網  作者:何晶  2020-10-03 在剛剛升起的紅色圓月下
  • 上海書展滬版重點書目100種在此→
    上海書展滬版重點書目100種在此→ 2020-08-14 2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丹燕:人生在世,一定要去看世界|專訪
    > 完整專訪 | 作家 · 陳丹燕 <陳丹燕,生於1958年,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旅行者。在她成長的年代,中國沒有私人旅行籤證,出國旅行用陳丹燕的話來說,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陳丹燕從中學時期開始寫作,1978年進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習。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國少女》發表於上海《少年文藝》,獲得上海青年作家作品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1986年,第一部中篇小說《女中學生之死》,被日本兒童文學協會選入20世紀最好的一百本世界兒童文學作品。也是因為這本書在日本出版發行,陳丹燕開始了她的第一次海外旅行。
  • 《我與世界》系列 · 陳丹燕|「人生在世,一定要去看世界」
    △作家 陳丹燕陳丹燕,生於1958年,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旅行者。在她成長的年代,中國沒有私人旅行籤證,出國旅行用陳丹燕的話來說,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陳丹燕:可能是讓我變得可以接受很多,如果不旅行不大容易接受的事情。陳丹燕從中學時期開始寫作,1978年進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習。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國少女》發表於上海《少年文藝》,獲得上海青年作家作品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 《我與世界》系列 · 陳丹燕|先要觀世界,方有世界觀
    2020年突發的疫情,打斷了陳丹燕持續30年的海外旅行,在不能出門旅行的日子裡,她說在這裡找到了新的寄託。陳丹燕:我那個時候不覺得,就覺得這是上海跟中國其他城市不一樣的地方。其實上海一直有它很強烈的劣勢,這個地方它不單純,很多時候是勢利的,一直到現在也是。但沒有辦法,因為上海是一個移民城市。比方他第一眼看到你的時候,並不是看到你美麗的心靈,因為他看不見。
  • 2010年上海書展基本情況簡介
    著名作家莫言、王安憶、麥家、劉心武、鄭淵潔、範小青、曹文軒、趙麗宏、秦文君、楊志軍、楊紅纓、陳丹燕、朱天文、盧新華、汪國真、鄭春華、沈石溪、孫甘露、潘向黎、艾偉、鬱雨君、李西閩,著名學者樊錦詩、陸谷孫、葛劍雄、周振鶴、楊天石、熊月之、邢同和、鄭時齡、周振華、江曉原、朱振武、周克希、王邦維、錢文忠、鮑鵬山、許子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巴裡·諾頓,著名演藝界人士秦怡、李連杰、周立波、陳鋼、靳羽西、大山、關之琳
  • 陳丹燕《馳想日》英文版將在愛爾蘭科克出版
    科克是愛爾蘭的第二大城市,同時是上海的友好城市。這一詩人、小說家和藝術家輩出的地方還於2005年被命名為「歐洲文化之都」。11月8日,「上海科克心意相通——《馳想日》(英文版)推介會」在上海朵雲書院舉辦。
  • 陳丹燕:我愛一本書 所以我去了作家的故鄉
    [摘要]陳丹燕:旅行文學要有自己文學上的標準,遣詞造句要考究,主題具有深入性和關懷性,並不是寫新奇的地方就可以稱為旅行文學。當下有很多作者所寫的旅遊指南一類的書不能稱為「旅行文學」。陳丹燕陳丹燕早年以《上海的風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葉》《上海的紅顏遺事》三部曲成名,1990年後,她開始走出國門,足跡遍布世界很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