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快樂
仲夏時節,繁花熱烈
2020年畢業季如約而至
但又與眾不同
「雲端」已成為新的打開方式
交大早年的畢業證書是什麼樣?
今天我們將通過雲遊覽,穿越時空
共賞跨時代畢業文憑的芳華
見證這青春正好的榮耀時刻
壹
現存最早的交大畢業證書
1907屆上院一班高等預科畢業生、著名銀行家徐新陸
這是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的中、英文畢業文憑,由文憑主人徐新陸後人捐贈。這是目前館藏最早的,也是中國最早的大學畢業證書之一。
中文證書樣長42釐米、寬59釐米,可謂是一張超大畢業證書。證書上面寫有畢業生的三代履歷,這延續了清末科舉考試頒發考憑時的做法,顯示了新舊學處於轉型時期,亦似有彰顯天之驕子家族榮光的意味。英文證書主要是為了方便學生出國留學深造或者到外國在華企業就業,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1949年。
徐新陸是1907屆上院一班高等預科畢業生,他曾任中國銀行總裁,浙江興業銀行創始人,是著名的銀行家。在全面抗日戰爭期間,曾以民間金融界身份,負責維持上海租界內的金融事業,積極籌措抗戰資金,在奔波途中因所乘飛機遭到日軍轟炸,壯烈犧牲,被國民政府追授予「烈士」稱號。
貳
一百年前的畢業證書
1920年電機專科畢業生、中國汽車之父支秉淵
這是1920屆電機系的中、英文畢業證書,到如今正好整整一百年了。英文證書抬頭是學校的校名「Governmen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簡稱GIT.
證書由時任校長唐文治和電機系主任謝爾屯親筆籤名。證書中的鋼印校徽是交大最早的校徽,中間拉丁文是校訓,意思是愛國是我們的目標,與今日交大校訓愛國榮校在精神上是一脈相承的。
在英文證書中有三個漢字格外醒目,這便是證書的主人——支秉淵。他是我國著名的機械工程專家,曾與交大校友共同創立近代著名的民族企業——新中機械公司。1942年他製造出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國產汽車,被喻為「中國的汽車之父」,「中國的福特」。
叄
定名「交通大學」時的畢業證書
湯天棟大學畢業照、畢業贈言
這是1922屆電機系校友湯天棟的中、英文畢業證書,證書左方鈐有「交通大學校之關防」,這是學校1921年8月定名「交通大學」後頒發的第一批畢業證書之一。
校名「交通大學」的定名者便是時任交通部總長葉恭綽,他將當時交通部下轄的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和北京郵電學校合組成「交通大學」。
肆
錢學森的畢業證書
這是1934屆校友、「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的中、英文畢業證書。此時的交通大學有著「東方MIT」的美譽,培育了一大批國之棟梁。這張中文畢業證書增加了學士服照片,顯得莊重美觀,成為一大亮點。這也恰好凸顯了「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要靠才華」!
1929年,錢學森以第三名進入交大機械工程學院鐵道門學習。從三年級開始,他每學期平均分數都超過90分,自此每學期他都能獲得免交學費的獎勵。畢業時,他的總分名列機械工程學院第一名,學霸的優秀可謂是始終如一。
伍
誕生於新中國的研究生畢業證書
這是一份新中國的研究生畢業證書。證書最為醒目的是底部「為人民服務」五個空心大紅字水印。這也深刻表明了當時學子們承載著國家和人民所寄予的厚望。
這份證書亦是相當有分量。據記載,當年電信研究所的入學考試,需以全英語的方式通過三門專業課程,且每場時長達180分鐘,難度之高讓不少人望而卻步。證書的主人陳敬熊,當時擔心吃飯耽誤時間,就邊吃乾糧邊看書,最終才順利考取。交大「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的傳統可謂名不虛傳。
陳敬熊是我國著名的電磁場理論和天線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領銜發明的制導站天線技術為」紅旗一號」地空飛彈裝上了「眼睛和指揮棒」,為我國成功擊落美制U-2 高空偵察機立下汗馬功勞,保衛了國土安全。後來,這項發明也一直沿用在「紅旗」飛彈家族中。
陸
提前一年畢業的特殊證書
這是1953屆造船系汪希齡的畢業證書,他後來也是上海交大教授,是船舶設計學科帶頭人之一。
比較特別的是,這份證書上的學制寫的是「三年」,這是因為當時新中國建設急需各類專業人才,壓縮了學制,三年學完四年課程,所以提前畢業了。這一時期的學子,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都毅然拿出築夢家園的最美姿態。
柒
上海交通大學的第一批畢業證書
這是1960屆校友劉憲治的畢業文憑,也是以「上海交通大學」校名發出去的第一批畢業證書,相比過去,這份畢業證書樸素一些,而且正文內容與現在的畢業證書也更為接近。從此以後,每一位畢業生都會收到一份印有「上海交通大學」的證書,寄託著母校對於每個學子的肯定與期望。
畢業時節
一張張舊時光的泛黃方紙
因時代不同而或有變化
但在一筆一划,一絲不苟中
始終綻放出熠熠生輝的躍動與莊嚴
凝結著師生的智慧與心血
是學子與母校的情緣牽絆
見證著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變遷
期待在那廣闊的青春舞臺
莘莘學子用熱血與奮鬥
繪就屬於自己的新時代風採
資料來源:上海交大檔案文博管理中心
封面圖:梁月
圖片處理:孔芮
編輯:胡煥芝
責任編輯:金雪 祁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