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將《桃花源記》翻譯成英文?考試成績為負分?文言文不及格直接出局?如果你還在抱怨期末複習,不如來了解一下民國上海交大學子的考試經歷。考試文理兼顧、重視通識教育;學生們學習勁頭十足,競爭激烈。這段看似趣味的往事,足以引起對當今高校教育的嚴肅思考。
「東方MIT用英文出題?如何用英文翻譯《桃花源記》?交大考試之難,據說65分以上即可得獎學金!」1月3日,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交大」)研究生會官方微博在本學期考試周來臨之際曝光了民國時期交大的入學考卷及「參考書」,引發網友紛紛自嘲「我等純學渣」、「絕對考不上」、「還好我活在現代」。交大大三學生小韋說:「感覺好難,而且好多還是英文,如果是高三的時候或許還能做一下。」
1月4日,記者走進上海交通大學校史研究室,在校史研究人員歐七斤的引導下翻閱了那些「上了年紀」的和考卷試題和「參考書」。這些資料或邊角泛黃,或已散落不少頁面,但其中字跡依然清晰娟秀。歐七斤笑言,因為交大理工科學生要學工程製圖,他們的字跡都比較工整好看。
入學考,要把文言文譯成英文
歐七斤告訴記者,民國時大學少、規模小。1937年全國只有約100所大學,到1949年也才只有205所,因此當時沒有全國統一招考,而是各個大學自主命題、自主招生。而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交大迎來1949年前的「黃金髮展時代」,享有「東方MIT(麻省理工)」的美譽。加上當時社會流行工業救國思想,「交大畢業則不愁找工作」,交大自設的入學考題簡直難到「慘絕人寰」的地步。
交大1939屆校友、我國機車設計製造專家傅景常曾如此回憶當年交大入學考:「第一場考化學,限三小時交卷。題目之多,連數都數不清。每一大題下有很多小題,而小題並不小……只有寫的時間,沒有想的時間,更沒有稍停休息的時間……一出考場,莫不唉聲嘆氣:『完了!完了!』下一場是物理,又是三小時……三天考下來,精疲力竭,叫苦連天,自覺自討苦吃。」這些試題,往往是英文出題、題量巨大。偶爾題量少了,卻也「非常態」,如交大1944年的英文入學考試試卷,雖只有兩道題,卻要求學生把文言文《桃花源記》翻譯成英文。(見下圖)
於是,當年交大「牛逼」的辦學、就業率和「苦逼」的入學考試就催生了一本本備考「參考書」,非常類似於我們現在的《5年高考3年模擬》。有趣的是,在當時售價兩元、由民國「知名」外語教材複印機構「龍門聯合書局」發行的《交通大學歷年入學試題解答(1931—1937)》的封面上,赫然寫著「謹把這本書貢獻給有志投考交通大學的青年;並紀念在這次不幸遭遇中的奮鬥。」 此外,這些入學考題的參考資料也不局限於「參考書」。當時用以招生的《交大概況》和各地校友專刊,也都有這些試題及解答的影子。
儘管如此,當時依然有很多人「不敢報」交大,即便是報考了,競爭也十分「慘烈」:一般錄取率僅在10%~20%之間。1935年大學部招收新生,報名300人,錄取54人,錄取率是18%;1936年報名者多達1778人,錄取只有181人,錄取率約為10%。說是「十裡挑一」,也不誇張。
考試多,平均成績算到小數點後兩位
等到過五關、斬六將,好不容易「殺」進交大,如果以為自己可以輕鬆了,那就「大錯特錯」了。民國時交大一大特色就是「考試多,小考、大考、期末考,考試不斷」,學分也要比其他大學多出四分之一。
以交大1934屆校友、「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為例。1929年,這位以總分396、名列工程學院第三的佳績被交大錄取(國文51分、英文80分、物理50分、化學85分、高等代數60分、解析幾何70分)的高材生開始了五年的交大學習之旅。一開始,他對自己的成績並不上心,入學後第一年在整個年紀也算不上拔尖,但他很快發現在這裡同學們會為分數較勁。平時按成績排序不說,學期終了,每個學生的平均成績還會計算到小數點後兩位數字。
作為「北京師大附中派」的尖子生,錢學森自然不甘落後,他後來回憶道:「那時上海交大講考分,80幾分還不行,得90幾分才算好學生,所以我在上海交大的第一年都花在背書上了,你要90幾分得背書啊……我那時下苦功,臨考試幾天,我就把那本不厚的英語分析化學教科書,從頭一頁到最後一頁,連加注、書頁下端的注,全部背下來,去應付這個考試。」
經過一、二年級的調整,錢學森各門功課成績直線上升,從三年級開始,每學期平均分數都超過90分。比如,三年級第一學期他的平均成績90.44分,位列全班22名第一名。按照當時學校獎勵規則,凡是學期成績在90分以上,操行列入甲等的學生,可以享受免繳學費的獎勵。因此,從大三開始錢學森每學期都能獲得免交學費的獎勵。但是,老師並不偏愛「學霸」。1933年,錢學森在一張「水力學」考試中全部答對,只是在最後一題公式推導的最後一步,將「Ns」寫成了「N」,還是和滿分無緣了。(見下圖)
當時,交大對學生考試的要求非常嚴格。嚴到什麼程度?雖然每屆情況不同,但從幾位交大校友的回憶錄看,他們遭遇過「成績有負分」、「全班一半拿零分」、「每班後1/3者均算不及格」、「流體力學被稱為『留級力學』」、「65以上都可拿獎學金」。若有作弊,更是嚴懲不貸。1948年3月的一張由教務長周銘籤發公布的處分作弊考生布告寫著:「電機系三年級學生×××考交流電路時抄襲夾帶,當場查獲有據,應即令退學……工管系四年級學生×××考機械製造時,攜有夾帶入場,違反了考試規則,著記大過兩次,該科成績為零分,重讀……」
重基礎,國文也是交大重頭
不少人對交大的印象就是「很理工」。事實上,交大對國文其實相當重視。在設置了鐵路和電機兩個工程專科後,1909年交大增設了國文科,雖不招專攻國文的學生,卻專職加強工程專業的國文教學。之後,交大的入學考試,也經常出現第一門就是國文的情況,錄取與否也首先看學生的國文成績。批改試卷時,如果國文不及格,那麼其他試卷甚至沒有審批的必要。
此外,民國時交大也很注重基礎教育(類似現在的通識教育)。上世紀30年代,交大將數理化三系擴充為科學學院。各系主要的任務就是為工科和管理科學生講授基礎理論課程。1936年,公共基礎課主要是數理化及國文、英文,這些基礎課程約佔土木工程學院課程的25%,電機工程學院的32%,機械工程學院的36%。除了公共基礎課,交大學生還有專業基礎課。無論電機科還是機械科,凡是工程圖畫、機械工程、材料力學、材料學、水力學、電機工程、力學、測量學等均在必修之列。加上各專業基礎課,合計基礎課約佔管理學院課程的60%,各工程學院的50%。換言之,學生在交大4年,有一半時間用於「打基礎」。
然而,厚實的基礎也確實「作用不小」。比如我國工程熱物理和自動化專家錢鍾韓,1933年畢業於交大電機工程專業時想赴英留學,可直到報名時才知對方招的不是電機工程專業,而是機械工程專業。情急之下,他只能臨時趕讀機械工程的課本。每考完一門,錢鍾韓都要回來「大發牢騷」。同學們猜他考試失利便安慰道:「你是學電機工程的,臨時考機械工程,考不好是難免的。」不料錢鍾韓卻說,題目都太容易了,現在如此容易,大家都會做。結果,發榜時錢鍾韓名列榜首,還高出了第二名21分。
(本文選自澎湃新聞「文化課」欄目、中國好學者)
往期原創好文:
與古為新 建築大師馮紀忠和他的方塔園
頭戴六頂院士帽的世界著名科學家,他是平易近人的謙謙君子
科壇春秋(2015上海十大科普微信公眾號)
用人文化的視角介紹中外科技的歷史,展示科技領域的前沿動態和深度思考,以及發展趨勢,為科技工作者和關注科技的公眾打造一個純淨的心靈家園。本微信號轉載的文章觀點僅代表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微信號觀點。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歡迎進入科壇春秋粉絲qq群(群號為431567020)與我們互動交流。
投稿郵箱:ketanchunq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