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繪本的普及,繪本館受到年輕父母,特別是城市白領階層年輕父母的關注。繪本館多以12歲以下兒童為主要閱讀對象,以收藏國內外經典繪本為主,同時配備一些兒童早期教育書籍。暑假裡,繪本館成為孩子們消暑度日的好去處。
但日前,網上流傳著一份繪本館「死亡地圖」。「地圖」上顯示,在能夠搜集到聯繫方式的全國2805家繪本館中,有400餘家已確認閉館,500餘家處於「失聯」狀態,二者之和佔總數的三分之一。
這份「地圖」從何而來?上面的信息是否屬實?繪本館生存狀況如何?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死亡地圖」繪製團隊童立方和第二書房、皮卡書屋等幾家兒童閱讀中心,尋求答案。
繪本館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童立方是一家民營文化企業,主要業務是出版童書,同時經營著一家繪本館。「雖然我們有出版機構作為背景,經營壓力較小,但繪本館經營中的酸甜苦辣,我們都知道。」童立方項目聯絡人王旭平說。正是出於對經營壓力的切身感受,童立方的工作人員萌生了調查全國繪本館生存狀況的想法。他們希望通過調查,搭建一個全國繪本館交流的平臺,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
調查持續了一年多。王旭平與同事們利用各種渠道,搜集散落全國的繪本館信息,並嘗試與他們一一取得聯繫。但遺憾的是,在他們搜集到的2805家繪本館中,有400餘家已確認閉館,有500餘家電話取消或不通、郵件無回復,處於「失聯」狀態。
王旭平樂觀地估計,在500多家「失聯」的繪本館中,應該還有80%在堅持營業,「但經營狀況不一定好」。而第二書房創始人李巖則認為:「能夠被搜索到的繪本館,說明其規模比較大,很多小書店可能還來不及進入人們的視野,就已經自生自滅了。」
房租與經營依然是最大壓力
繪本館的倒閉,讓人們想起了多年前的實體書店倒閉潮。如今,繪本館面臨的三大經營成本:房租、人工、書本更新,與當年壓倒民營實體書店的問題如出一轍。
房租是重中之重。為了輻射更多兒童,繪本館通常建立在人流量較大的區域,而這些區域的房租通常較高。用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的話來說,「房租可以打倒一切」。
目前,大多數繪本館利潤微小,公益性很強,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會員的會費。以皮卡書屋為例,普通會員會費每人每年800元,即便會員數量達到300人,會費年收入也只有24萬元,很難負擔經營成本。李巖表示,第二書房因為獲得了北京市西城區政府的支持,有免費的場地,所以不存在房租壓力,如果沒有這塊場地,房租很難負擔。
繪本館的自身經營也存在問題。王旭平見過一個最失敗的案例,某個繪本館半年只發展了兩個會員。「繪本館的經營者多是愛書之人,是出於興趣而投身這項事業。但他們中的很多人,並沒有經營管理的經驗。他們設想自己開了繪本館,就可以給孩子們講故事。但真正運營起來以後才知道,給孩子們講故事的時間其實很少。因為你大部分的時間在算帳,算下個月的開支從哪兒來。」王旭平說。
李巖也認為,繪本館應注重經營,開辦一個繪本館,並不是有場地、有書就夠了,更多的是要聘請專人,投入大量精力,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才能吸引讀者走進來。同時,也要積極地向外宣傳書店,讓讀者了解書店。
探索繪本館生存之路
繪本館對兒童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國的國民閱讀狀況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表現在兒童身上是閱讀水平的滯後。「中國很多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初中低年級還在讀繪本,這就是幼年閱讀質量不高的結果。」聶震寧說,大力發展繪本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提高兒童閱讀水平的作用。
繪本館也是親子交流的重要空間。皮卡書屋的工作人員卜曉帆,平時仔細觀察了來讀書的家長和孩子,發現老師講故事講得再好,孩子們還是愛聽爸爸媽媽的聲音。有的家長平時工作忙沒時間,周末到繪本館來講故事,一講幾個小時,嗓子都啞了,但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繪本館對孩子成長有益,但如何發展是擺在從業者面前的首要問題。
多元經營是發展較好的繪本館普遍採取的方式。聶震寧說,有「世界最美20家書店」稱號的蒲蒲蘭繪本館,其盈利模式是會員制與版權貿易相結合,即一邊做書、一邊開店,用做書的收益彌補開店的虧損;第二書房除兒童繪本之外,也包含較大年齡孩子和成人的書籍,這樣就能吸引更多會員;皮卡書屋的創辦人擁有海外留學背景,於是發揮起自身優勢,開辦了英文學習課堂。
吸引社會力量投入,也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在美、日等發達國家,繪本館多歸屬於社區,是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由政府負擔費用。李巖認為,我國的繪本館雖然多為民營,但仍然承擔著公共服務職能,政府應該通過提供場地、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繪本館發展。
此外,引入商業地產支持也是可以嘗試的思路。王旭平在調研時發現,萬科集團為提升其樓盤品質,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去各地調研,打算在社區建立繪本館。也就是說,以後小區業主的孩子,不用走出小區,就能享受到繪本館的服務。
採訪中,多位繪本館負責人和業內人士都表示,從長遠來看,繪本館要獲得良性發展,首先需要提升國民閱讀的自覺性,由家長帶動兒童,從小培養起良好的閱讀習慣。
(本報記者 李苑 本報通訊員 劉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