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黑板洞察
導語
隨著國家二孩政策全面開放,新生代家長對早教和託育越來越認同。早教和託育是兩個不同的教育業務形態,早教更偏向於親子課;託育則是保為主、教為輔。隨著國家相關政策不斷推動,社會對於早教和託育重視程度旗鼓相當,越來越多的機構選擇「早教+託育」的混合經營模式,拓寬學員在機構內學習內容和年限。在2019年「託育元年」前後,大批量的早教、託育中心湧現,企圖佔領機構附近生源。
但好景不長,早教託育行業在2020年進入了近半年的停擺時期。縱使疫情推動了早教向線上發展,但絕大部分早教中心依舊「留守」線下,一直堅持到線下複課。成都的蘇老師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以下為蘇老師口述:
01
剛創業就「被跑路」
幾乎我身邊的所有人都說,覺得開早教、託育機構和我「不搭」。可能經營咖啡店、小酒館或者民宿之類的小店更像是我的風格。不只是朋友,也會有家長因為我年紀小還不是媽媽,質疑機構的專業度。但其實在我看來,做教育,用心更重要。
在進入教育行業之前,我會經常去探望周遭殘聯的小朋友,或看望戰亂、發達國家的孩子,給他們上課。但此時我接觸的孩子年齡基本都在5歲以上,和現在機構內學員年齡存在差距。回到成都做早教、託育,多多少少還是有些趕鴨子上架的意味。
2018年底,初回家鄉。一個朋友拉我做機構股東,抱著做運營的心態,我很快把錢打過去了。但沒過多久,其餘股東就帶著機構裡的所有老師跑路了。一時間,房租、工資、老師,所有的壓力都到了我一個人身上。機構裡一團糟,孩子來上課卻沒有老師,一直在哭。當時我在想,如果我也走了,這些孩子怎麼辦。他們可以去找其他的學校,但孩子需要重新適應新的環境,對他們的成長有不小的影響。也就是在那一天,我才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好這件事。
我頂著壓力親自去當老師,帶了一周的小學員,做夢都在給孩子換尿布。跟家長做承諾做計劃,希望他們相信我們,不要退費,當然有一部分肯定是退費了。最終留下來的學員一直讀到了畢業,見證了我一步一步是怎麼走出來的。在我看來,當時的經歷比這次疫情還要難過的多。
02
疫情太不穩定了,我們再等等看
機構剛有起色,又遇到了新冠疫情。線下機構停擺,從今年2月一直延續到5月中旬。房租和教師工資的壓力再一次如山向我壓來。成都其餘地區陸陸續續出現教育機構倒閉、跑路的消息,家長內心其實也非常惶恐。但幸運的是,經過2019年一年的努力,機構內的家長都十分認可、相信我們,沒有中途退費的情況發生。老生維護沒有任何問題,但在招新生方面,難度加大了不少。
剛開始複課時,幾個新報名學員的加入,讓我覺得慢慢回到了正軌。但到了6月,北京疫情反覆,所有預計要來上課的新會員,全都表示,「疫情太不穩定了,我們再等等看」。這種情況一直到8月份才有所好轉。
託育轉型線上可能性為0,但早教在線化還有一些可行性,不少機構也正在大張旗鼓的發展中。但在我看來,線上傳授一定沒有面對面交流的接觸量大,我也不建議小學員長時間面向屏幕,同時也不能確保這裡的家長能否接受。並且定價是否需要比線下低、線下複課後是否需要保留線上模式等等也需要充分的考量。所以這也是我只做線上育兒分享,沒有做線上教學的一些原因。
03
時代更迭,早教也需要更新換代
起初機構以加盟的方式展開運營,每隔一兩個月品牌商就會給我寄來新版的教材,不難發現,除封面改了,新教材和一年前的內容大同小異,幾乎完全沒有更新變動。但是每5年,社會都在不斷的進步。現在的孩子很聰明,能接觸到的外界信息也越來越多。最早一批做早教的人,可能他們的課程還停滯在五年前、十年前、甚至更早。這樣的教材有用,但對於孩子來說或許不是最有用的。所以我在想,是不是可以自己設計出一套結合國內時事,真正適合四川學員的課程。
事實證明,這樣的突破是十分有必要的。雖然研發課程的過程十分痛苦,但現在機構的課程體系,是市面上獨一份的,受到了家長和孩子的認可,並且也在不斷的更新進步。例如今年清明,舉國哀悼,但孩子知不知道到底是因為什麼?自己和國家正在經歷什麼?所以機構藉此設置了一堂生命教育課,由淺入深的給小學員講解生命到底是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可以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積累下好口碑,許多新學員的獲取都靠家長轉介紹。但其實除課程外,我們的地段、規模等都只處於業內一般水平。等到機構專業性和師資進一步打磨,紮實基礎之後,機構才會考慮進一步擴張,做大自己的品牌,讓更多孩子和家庭獲益。
剛接觸託育時,我以為多數學員會是因為父母沒有時間照看、或者請保姆不放心才被送進託育班。但慢慢發現,更多的是哪怕父母有時間,也會希望孩子能夠受到更好的啟蒙教育。新生代父母的思維發生了轉變,早教、託育慢慢成為了剛需。2000年前後,那時的家長認為孩子3歲之前上課學不到什麼東西;到了2008年左右,早教行業全面興起,但此時的受眾基本上都分布在一線城市;到了現在,二線城市已經跟上,三四線城市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扭轉觀念。但不變的是,無論是幾線城市,所有的家庭都會有大小不一的育兒問題,他們都需要一個專業的機構進行引導和交流,而不是通過聽爸媽的話、百度、看書這類不成體系的片段知識育兒。經常有二胎媽媽開這樣的玩笑,「大號練廢了,小號重新練」。隨著時間推移,家長也真正意識到了早教的重要性。
如今早教基本上都是親子課程。因為原生家庭的帶養十分重要,早教課更多是教父母如何和孩子進行教導、交流和相處。不論是早教、幼兒園,甚至K12階段,最好的教育肯定是父母給的。所以除了專門為小學員制定課程,了解他們的習性,機構也會開設父母課堂,和孩子的父母進行交流,系統地講解如何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或者問題。
機構內最小的早教學員只有4個月,待到學員年紀大一點就可以參加託育班,進行系統化的集體生活,也可以說一種是幼小銜接班。同樣,或許有的家庭迫於種種原因無法上幼兒園,無奈之下家長只能把孩子送到託育機構繼續上課。但早教、託育機構要想完全替代幼兒園,目前還不太可能。
結語
行業內有這樣的一句話廣為流傳,「你家孩子來上託育,我帶一天知道有沒有上過早教;你家孩子上幼兒園,我帶一天知道有沒有上過託育」。學前教育已經發展為一套較為完整的流程。
今年年初,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託育機構登記和備案辦法(試行)》,進一步規範了舉辦託育機構的登記和備案事項。國家和各級政府多年政策措施促進著早教、託育行業發展。經歷過「託育元年」和疫情衝擊的早教託育機構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洗牌。大浪淘沙,能夠活下去的教育機構,不是靠運氣,而是實力和用心。不斷的推陳出新才能使得行業正向發展,實現國家「2025年基本建成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的短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