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賈平凹、陳思和對話:文學書寫不能滿足於復刻日常經驗

2020-12-15 新華網客戶端

  「寫作時,我總是『等米下鍋』,常常為材料不足而煩惱,寫的欲望是飽滿的,但可供寫作的材料卻愈發緊缺。」在復旦大學不久前舉辦的「經驗與虛構———小說大師對談會」上,作家王安憶的一番話引發熱議,似乎小說的虛構難度係數正變得越來越大。賈平凹、陳思和等作家評論家也注意到了一個現象:當下圖書市場上,虛構類圖書往往被一些經典紀實圖書搶了風頭。

  面對非虛構作品打出的「真實」牌,尤其是覆蓋全球的網際網路將世界變成「扁平」的之後,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新聞和傳奇會第一時間呈現在大眾面前,這種情況下,小說的虛構魅力是否正遭遇挑戰? 面對小說所提供的「新鮮感」濃度的降低,作家應如何調遣日常經驗為作品注入生機?

  文學不是「行車記錄儀」,需要打磨文字與日常之間的張力

  「作為小說家,虛構當然是首要任務。但身處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傳媒非常發達,獲取資訊的渠道在拓寬,敘事手法又不斷翻新,要編寫讓人眼前一亮的故事,實非易事;另一方面,真實性本身具有獨特的說服力,而虛構卻難免面臨讀者的懷疑、質詢、推翻。」王安憶坦言,非虛構圖書正不斷佔據她的閱讀清單。

  對此,賈平凹也有同感,他說自己變得更喜歡看紀實類作品,這種傾向也反映在他的文學創作上,賈平凹的上一部小說正是取材自發生在他老鄉、朋友身上的真事。

  藉助獲得資訊的手段,不停「復刻」現實,就能炮製出引人入勝的文學作品? 作家朱天心坦言,小說家能否寫得好看,不在於從現實汲取的經驗是否豐富,而是取決於與現實相處的方式。「文學與現實,時時刻刻充滿著辯證,有時友好,有時拒絕,有時平衡,各式各樣,一旦寫作與日常構成了緊張的藝術張力時,就會相當精彩。」她理解的小說定義,不是現實世界「攝像頭」或「行車記錄儀」,把每個鏡頭照單全收,而是滲透了寫作者的思考深度和切入角度,避免將現成的「社會新聞」簡單粗糙地植入藝術創作。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即便看上去差不多的世間萬象,也依賴小說家的各自巧手,方能成為有質感的文學作品。正如王安憶所說:「在彼此相像的經驗底下一定存在著差異,這就要看個人體察的能力,如何發現事物、表現事物,尋找到更好的方式表達,讓經驗釋放出更大的價值。」

  打動人的不止故事,還有故事背後投射的生命感

  什麼樣的文學作品才有說服力打動人心? 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相似的生活經驗能帶來更多共鳴,還是陌生新鮮的他者世界更吸引人?

  學者陳思和分享了他的閱讀心得:他既被王安憶的小說 《69屆初中生》深深觸動,也在讀賈平凹小說時心有共鳴。「我本身就是69屆初中生,與王安憶曾住同一個街區,她筆下的經歷喚醒了我感同身受的生活經驗。」但是,賈平凹寫的多是陝西農村,「我出生、工作在上海,很少到農村山區。為何熟悉的經驗和陌生的經驗,兩者都能成功打動我?」

  在陳思和看來,不管作家聚焦何種題材,要跟讀者經驗產生碰撞的火花,就要講一些根本性的東西。他以賈平凹的多部小說為例,作品中對於中年人的人生描述,那種「想抓住某些東西但總抓不住」的感覺,都讓讀者和作家「心心相印」。「賈平凹寫的東西是散亂的,看起來沒有限制,是一些農村瑣瑣碎碎的事情,其實他把故事拆開了。我感受的不是戲劇化的情節,而是故事背後的生命感。」他說,作者在作品中融入極大的社會歷史信息量,投射的對生命的體悟,能夠吸引不同經歷的個體。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虛」,都能構成一個有邏輯和內容的敘事;只有具有創造性的「構」才能讓虛具備實的效果,讓實含有虛的柔軟性。

  王安憶認為,小說從日常閱歷中取寶,是「一件需要隆重對待的事情」。賈平凹直言,作家寫東西寫到最後,其實就是寫自己,寫作的過程,是不斷認識自我的旅程。「人人都知道小說是虛構的,如果僅寫成離奇戲劇,我覺得遠遠不夠。作家應儘量有精神深層的提煉,令稀鬆的日常擁有文學觀照和人性溫度。寫作像蓋房子,也如釀酒,要經得起沉澱。」

相關焦點

  • 中國首位文學寫作碩士將畢業 作家能不能被培養
    昨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甫躍輝稱他跟著王安憶學了很多東西,能不能爭氣就是自己的問題了。王安憶嚴格又眼光犀利甫躍輝先是在復旦大學讀的本科,因為喜歡文學,他被保送上了本校中文系研究生。研一時中文系的課程都一樣,研二時才分導師,他讀過很多王安憶的小說,也非常喜歡她的作品,經過雙向選擇,他就成了王安憶的研究生。
  •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獲紐曼華語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是紐曼文學獎的首位得獎者(2009年),韓少功於2011年獲獎,臺灣詩人楊牧和臺灣作家朱天文則分別在2013年和2015年獲獎。評委會表示,授予王安憶該獎項是因為她多年來一直在寫作上突破自我,每篇文學作品都不重複。紐曼華語文學獎的五名評審早在今年初選出了五名提名人選。經過三輪投票,決定出最終得獎者。
  • 評文學創作:城市題材不敵農村題材?(圖)
    城市,在千百年來中國文學家的書寫中從來不乏精彩之作,然而相對於農村小說而言,十七年時期城市小說作品相對較少,城市文學曾經成了工業題材的代名詞。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文學正以不可阻擋的銳氣洶湧而來。2013年,金宇澄的《繁花》幾乎成為文壇的重要話題。作者通過描寫100多個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呈現這座城市,這部關於城市上海的小說,獲得第二屆施耐庵文學獎等多項大獎。
  • 當談起小學同學時,我卻要和你聊聊王安憶
    然而,緊接著的後半就讓你失望了,當我向你談起小學同學,我要和你聊的卻是小說家王安憶。別誤會,王安憶當然不可能是我的小學同學。文|文武貝她甚至認真分析了6和9這兩個數字的組合,認為這種上下顛倒的方式恰似69屆初中生的成長狀態——顛三倒四。同為69屆初中生的陳思和說得更為犀利:「在剛剛渴望求知的時候,文化知識被踐踏了,在剛剛踏上社會需要理想的時代,一切崇高的東西都變得荒謬可笑了。人性的開端正處於人性醜惡展覽的時期,要知識沒知識,要理想沒理想,要真善美,給你的恰恰是假惡醜。」
  • 2020年長篇小說評述:呈現發展的社會現實,書寫恆久的人間情義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2020已經走過了四季,當代文學的大地上留下飽滿的果實,這是中國當代作家長期耕耘的結果,尤其是長篇小說的創作,無論是作品題材與小說內涵,還是種種文學形式的探索,需要作家長期的積累和孕育,保持著對內在自我的審視,對外在世界的關照,在與時代的對話中,不斷提升著藝術創造力。
  • 跨世紀對話:現代文學作品中的女性成長 _中國婦女報<20190813期>第...
    本文選取《青春之歌》《玫瑰門》《長恨歌》為參照,探討不同時空中女性所面臨的自我存在和成長路徑問題。作者認為,關於女性的成長,從生命主體和女性存在建構的角度,三部作品做出了不同思考。百年文學史關於女性成長主題的對話不斷開掘深拓,為女性成長和解放開闢出一種新的思考的可能性。
  • 賈平凹都市題材小說《暫坐》以「西京」為背景,致敬經典的老樹新花
    這樣的作家,我們還能舉出來好幾位,比如莫言、阿來、王安憶、鄧一光等。作為賈平凹的第17部長篇小說,《暫坐》仍然保持了賈平凹創作《廢都》時期的藝術敏感和對社會生活人性人心的觀察、把握、理解、穿透能力,作品的細節刻畫、場景還原、器物描摹、人物對話、心思悸動的瞬間捕捉,有驚人的逼真感,讓人驚嘆他的寬廣而細緻、博通而入微、世事洞明而人情練達,而且有著清醒的自審意識和自嘲自諷。
  • 陳思和 | 都市文學中人性探索的兩個維度
    代表著作《陳思和自選集》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獲全國普通高校教材一等獎,《巴金圖傳》獲國家優秀圖書獎提名獎,論文《試論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先鋒性》獲教育部人文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
  • 王安憶:理想的最大敵人,是平庸、瑣碎、卑微的日常事務
    王安憶和陳思和,著名作家與知名學者的思想碰撞,撞出些許人性中大多數時候被隱藏的,幽微的塵埃。從《出道》,《69屆初中生》出發,他們發散到時代精神,理想,個人命運,貧窮,自我,這些寬泛概念漸漸收攏,再回歸到文學。
  • ...具有嶄新文化意義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賈平凹文學藝術館
    2006 年,由新浪網和北京燕山出版社發起,由海內外文學評論家和大眾共同評選的「世紀文學 60 家」中,賈平凹先生位居魯迅、張愛玲、沈從文、老舍、茅盾之後名列第六,為在世作家之首。與此同時,首屆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紅樓夢獎」揭曉,賈平凹先生的長篇新作《秦腔》榮登榜首。
  • 賈平凹《古爐》法文版將面世 「密會」女翻譯
    兩人這次相逢,一個來京開會,一個是來中國參加文學頒獎活動,偶遇後就抽時間溝通即將問世的法文版《古爐》相關事宜。記者有幸見證了這次「秘會」,安博蘭告訴記者,其實不單是《古爐》,《帶燈》法文版的翻譯工作也已著手準備了。
  • 當代文學集結"出海" 釋放中國故事影響力
    右圖:賈平凹《高興》英文版。(出版方供圖) ■海外出版界及讀者對中國小說的關注喜愛,不再僅僅局限於滿足某種獵奇心理或放大刻板印象,而是出自審美層面的欣賞。中國作品「走出國門」更多靠的是文本自身的藝術質量、美學風格與思想深度 ■在業內看來,要提升當代文學對外影響力和辨識度,推廣傳播時需琢磨作家形象的刻畫,用作品說話,避免概念化、符號化 國內當代作家作品的「文學能見度」在海外持續走高。
  • 賈平凹經典語句的文學魅力
    ——賈平凹2、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產的全部意義。——賈平凹3、我們都是凡人,沒有太多的故事可以驚心動魄,但喜怒哀樂終究不會短缺。月圓月又缺,風吹風也累。人的煩惱歸究一點,就是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 賈平凹獲法蘭西金棕櫚文學藝術騎士勳章(圖)
    賈平凹珍惜勳章帶來的榮譽  據介紹,法蘭西金棕櫚文學藝術騎士勳章於1957年5月2日由法國政府文化部設立,1963年被總統戴高樂批准為國家功績勳章,白林女士介紹:「這項榮譽是授予那些在文學藝術領域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或是給法國文化和整個世界帶來光芒的人。」
  • 《收穫》文學排行榜2017上半年榜:蘇童、王安憶等折桂
    火熱的文學之夏,由《收穫》文學雜誌和長江文藝出版社聯合主辦的2017《收穫》文學排行榜上半年榜於7月31日在上海揭曉。這份排行榜分為短篇小說榜、中篇小說榜、長篇小說榜和(長篇)非虛構作品榜,蘇童的短篇小說《瑪多娜生意》、王安憶的中篇小說《向西向西向南》、石一楓的長篇小說《心靈外史》和周曉楓的非虛構作品《離歌》分列上述四個組別的榜首。
  • 中國小說學會2020年度小說排行榜揭曉 賈平凹《暫坐》入選長篇小說...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小說學會會長吳義勤,中國小說學會常務副會長趙利民,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27位評委經過細緻深入的遴選和討論,遵循嚴格的投票程序,最終評出45部上榜作品。其中,胡學文的《有生》、賈平凹的《暫坐》、遲子建的《煙火漫捲》等5部作品入選長篇小說排行榜,孫頻的《騎白馬者》等10部作品入選中篇小說排行榜,莫言的《一鬥閣筆記六則》等10部作品入選短篇小說排行榜,陸濤聲的《古玉古盤古硯》等10篇作品入選小小說微型小說排行榜,會潛水的烏賊的《詭秘之主》等10部作品入選網絡小說排行榜。
  • 賈平凹推新作《極花》:此題材「雪藏」了整整十年
    但有一點大家看懂了,賈平凹執拗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與世界對話——這些年,幾乎每隔一兩年,他就會推出自己的長篇新作。   寫被拐婦女說的是凋敝的農村   《極花》距離他上一部長篇小說《老生》出版還不足一年半,是他寫過的最短的一部長篇小說。   極花,是小說中的一種植物,在冬天是小蟲子,夏天又變成草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