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元帥(1897年12月28日-1973年5月21日),軍事統帥、軍事家,二戰中和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並稱的蘇聯陸軍的野戰三駕馬車之一。他在軍事上所具有的敏銳而正確的直覺是罕見的。他擅長步炮協同作戰,能把強大的炮兵火力和步兵高速度下出其不意地進攻完美無缺地結合起來。他在1943年後打出了一系列經典的攻擊戰。戰後擔任第一代理國防部長、蘇聯陸軍總司令。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1896年12月9日-1968年8月3日),蘇聯元帥,統帥,軍事家。二戰時期蘇聯衛國戰爭中與朱可夫、科涅夫並稱為蘇聯陸軍的三駕馬車之一。他頭腦冷靜沉穩、處亂不驚,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的逆境時期屢建戰功,被後人譽為「逆境英雄」。1945年6月24日,羅科索夫斯基獲得了軍人生涯的最高榮譽。史達林命令他指揮了莫斯科紅場上的反法西斯德國勝利的閱兵式。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是蘇德戰爭中繼史達林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蘇軍統帥,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勳,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因此成為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深受俄羅斯人民的擁戴和敬愛。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1895年9月30日-1977年12月5日)蘇聯傑出的軍事家,蘇聯元帥(1943),兩次蘇聯英雄(1944.7.29,1945.9.8)。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軍總參謀長,史達林格勒反攻作戰的指導者,克裡米亞的收復者和加裡寧格勒(哥尼斯堡)的解放者,蘇聯陸軍三駕馬車外最具有才華的將領,參與指揮、籌劃了蘇聯衛國戰爭中的所有戰役。華西列夫斯基與朱可夫元帥、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同為蘇聯二戰三大名將。
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1897年2月10日-1955年)具有出類拔萃的最強的組織能力,是公認的運用炮兵的大師,成功的組織了堅守列寧格勒及打破德軍對該城的包圍和封鎖,擅長從對方最強點尋找破綻,他的能力在2002年俄羅斯軍事學院的評定中在20個戰略性領導人,位居野戰三駕馬車之後排第6,而高於其他人。戰後出任防空軍司令直至逝世。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1895年2月18日-1970年3月31日),軍事家。生於今敖德薩州富爾曼諾夫卡鎮。1915年加入俄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爆發後,先後任統帥部大本營主席、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副國防人民委員兼西方向總司令、西方面軍司令、西南方向總司令兼西南方面軍司令、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和西北方面軍司令,參與指揮過明斯克戰役、斯摩稜斯克戰役、史達林格勒會戰等。
庫茲涅佐夫(1904年—1974年),二戰時期的蘇聯海軍總司令,軍事家,蘇聯海軍元帥。「蘇聯英雄」稱號獲得者,在史達林晚年和赫魯雪夫時期曾兩度解除職務降級,為了紀念他,1991年服役的俄羅斯航母被命名為「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1955年年底庫被解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職務,第二年2月降為海軍中將退役。
崔可夫(1900年-1982年)近衛第8集團軍司令,戰後擔任國防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參加指揮過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會戰、柏林戰役,榮獲了9枚列寧勳章、1枚十月革命勳章、4枚紅旗勳章、3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1枚紅星勳章。崔可夫是蘇聯元帥中僅有的中國通,早年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漢語,兩次出訪中國,可以講流利的中國話。雖然崔可夫在二戰後才被授予元帥軍銜,但是他參與指揮了蘇德戰場所有的重大戰役,堪稱前線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