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蘇德戰場上蘇軍傷亡率總是高於德國,為何還能取勝?

2020-12-14 書童談歷史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背信棄義,單方面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集合數百萬軍隊向蘇聯發起突然襲擊,這場堪稱二戰中規模最為龐大、傷亡最為慘重的戰場,讓無數無辜平民付出了生命。

因為在戰爭期間,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受傷或死亡,這不僅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戰爭,這是關於世界格局的戰爭,這樣深遠的影響讓人思考,在蘇聯遭遇德國的戰爭中,蘇聯的傷亡基本上都會大於德軍,而德軍的作戰素質也很高,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戰爭的結果一般都會是蘇聯勝出。

原因是,蘇聯的士兵基數是遠大於德軍的,蘇聯在數量上面有優勢,德國的軍人數量較少,且對參戰人員有一定的要求,必須要訓練一段時間才能上戰場,所以士兵傷亡後無法及時補充,打到後面因為人數實在不夠,就開始放低標準,開始大量徵召外籍人員參軍,據不完全統計,曾經在德國服役的華僑、蘇聯戰俘以及北歐志願者超過二百萬人。這些人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也沒有過硬的軍事素養,這樣的士兵上了戰場,完全不打仗,於是德軍中是有一些士兵不算戰鬥力的。

而且蘇聯是一個大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可是德國的資源匱乏,無法維持持久戰,德國的自然資源相較於其他國家,處於絕對的弱勢,不管是石油、天然橡膠等這些礦M ]]產資源,都需要進口,這些都還好,最慘的是士兵連糧食都供應不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末期,德軍就有八十萬非戰鬥人員餓死,或者是死於營養不良,也是這個原因,使得德國在面對蘇聯,佔了下風。

德軍當時的裝備確實是非常的先進,但是數量上卻遠遠不夠,先進的裝備數量稀缺,不能夠全面的運用到戰鬥中,而一旦被摧毀,就什麼都沒有了,而蘇聯舉國發展重工業,軍事上的發展做了充足的準備,不僅是在技術上領先其他的國家,軍士數量的裝備上也是碾壓其他國家的,蘇聯深諳「武器哲學」的道理,沒有將製造武器的精力集中在先進和精密上,而且將武器造的實用便利、維修便利。這樣的創新使得蘇聯在戰爭中取得主動地位。

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蘇德戰爭中,天氣原因使得德國士兵無法忍受,這大大地影響力德國的作戰計劃,不少士兵因此凍死,蘇聯士兵佔了不少的優勢,因為蘇聯本身天氣寒冷,蘇聯士兵已經適應了寒冷天氣,於是他們可以更好地作戰。

這樣一來武器不便捷,傷亡率高的德軍,在裝備和人數遠遠碾壓他們的蘇軍面前,打了很多的敗仗也是無可厚非的了,而德軍發動的戰爭本來就是不正義的,這也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相關焦點

  • 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場:蘇德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1939年9月1日爆發的,既然是世界大戰,戰場就有很多。主要的戰場是西歐戰場、蘇德戰場、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印緬戰場和中國戰場。相比較而言,在這些戰場中最慘烈的恐怕就要數蘇德戰場了。蘇德戰爭在軍事史上以殘酷而聞名,在二戰期間是交戰國之間死傷最為慘烈的一場衝突。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蘇軍的大炮打得遠,德軍的裝甲跑得快
    拋開戰爭打響後蘇軍的準備不足和指揮失誤不談,就算是蘇軍早有防備,在同等條件下,蘇軍也很難抵抗住德軍的閃擊戰進攻。這是因為,古德裡安創建的裝甲閃擊戰鉗形攻勢,是一戰以後其它國家軍隊沒有遭遇過的新型作戰樣式,適應這種形式需要時間和戰場較量來考驗。在第一階段中,蘇軍在西部邊境和基輔戰役並不是沒有抵抗,指揮也不是全都失誤,在裝甲硬碰硬這個問題上,蘇軍是一點便宜沒有佔到。
  • 倘若英美沒有援蘇,而是蘇德一對一單挑,那麼蘇軍能否打敗德軍?
    文/紀布話說,很多朋友總是認為二戰蘇德之戰是德國是不自量力去打蘇聯,因為他們認為德國太小蘇聯很大。我們再來看,除了石油等戰略資源外,德國比蘇聯各方面都強太多,這點能夠在1941年夏蘇德交戰蘇軍慘敗中充分體現。
  • 蘇德戰場上最大的空戰:這一戰蘇聯以少勝多,戰損是德國的一半
    蘇德戰場上最大的空戰:這一戰蘇聯以少勝多,戰損是德國的一半血腥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了,德軍在這裡被打敗了,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同時也開始思念自己的親人。但即便再如何思念他們的親人,這些士兵也無法回去,因為戰爭還沒有結束,他們還要去往新的戰場。果不其然,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後沒有多久,戰局出現了反覆。當時的德軍雖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慘敗,但是德國仍然具有制空權,他們妄圖利用空中優勢來逆轉戰略上的頹勢。於是,二戰中蘇德戰場上有史以來最大的空戰爆發了,這就是庫班空戰。
  • 蘇德戰場上的蘇聯八大元帥
    二戰時期蘇聯衛國戰爭中與朱可夫、科涅夫並稱為蘇聯陸軍的三駕馬車之一。他頭腦冷靜沉穩、處亂不驚,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的逆境時期屢建戰功,被後人譽為「逆境英雄」。1945年6月24日,羅科索夫斯基獲得了軍人生涯的最高榮譽。史達林命令他指揮了莫斯科紅場上的反法西斯德國勝利的閱兵式。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閃擊戰輸給了持久戰消耗戰?缺乏必要條件
    發生在上世紀40年代的蘇德戰爭,雖然德軍最終以失敗告終,但許多人仍然對閃擊戰非常感興趣。這不僅在於閃擊戰給二戰帶來了新的戰場視角,也給世界軍事理論帶來了新的挑戰,那麼,德軍的閃擊戰為何輸給了蘇軍的持久戰消耗戰呢?巴巴羅薩計劃難道沒有充分考慮到閃擊蘇聯的後果嗎?
  • 二戰蘇德戰場上,蘇聯的取勝之匙是什麼?兩大殺器堪稱德軍惡夢!
    德國剛挑起戰爭時,英法等國採取了妥協退讓的政策,他們沒有及時的對德國進行戰略壓制,反而任由德國肆無忌憚的發動進攻,以至於德國的軍事實力越來越強。不久之後,德國開始肆虐歐洲,將英國和法國的軍隊打得極其狼狽。
  • 二戰蘇聯為何能打贏德國?一位德軍下士報告提到的這點很重要
    二戰中的蘇德戰場上,由於經常發生大規模的坦克對戰,導致坦克裝甲車輛的消耗量是非常驚人的。因此,交戰雙方對於戰損車輛的回收利用問題也格外重視,對此投入了極大的人力和物力。
  • 二戰大縱深理論為何與閃擊戰有許多相似之處?戰略各異手段相同
    二戰蘇德戰爭,從戰略戰術上講,上半場是德軍閃擊戰虎步登場,下半場是蘇軍後來居上。但從其影響力來說,德軍的閃擊戰似乎對戰役效果影響要大一些。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大縱深理論與閃擊戰的利弊,就會發現二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快速打擊是共同的目的,只是蘇軍優先使用遠程火力壓制,德軍使用裝甲突襲而已。
  •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因為蘇軍在1942年5月份進攻哈爾科夫時,已經具備了打贏的條件,但此時,蘇軍並沒意識到德軍有進攻史達林格勒的戰略意圖,直到7月12日蘇軍從哈爾科夫戰場退守史達林格勒時,才發現雙方在這一地區集結了大量兵力,蘇軍統帥部這才發現戰場形勢完全跟預想的不一樣,倉促組建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從而打響了蘇德戰爭關鍵一戰——史達林格勒戰役。那麼,如果蘇軍打贏了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還會有史達林格勒大會戰嗎?
  • 二戰雅西戰役,蘇軍瓦解對手和斷其補給雙策並舉,目的是釜底抽薪
    雅西戰役全稱叫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是蘇德戰爭中1944年蘇軍十次大反攻行動中的第七次戰役。由於這次戰役,蘇軍不僅損失比大大低於德軍,而且還瓦解了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軍隊脫離德軍陣線臨陣倒戈,佔領了德軍在羅馬尼亞最重要的燃油補給基地普羅耶什蒂油田,使德軍南烏克蘭集團被釜底抽薪,從而贏得了軍事和政治雙重意義上的重大勝利。
  •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去打強大的蘇聯?只是先下手為強
    在世界近代戰爭史中,蘇德戰爭的發生給世界各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回憶,而這場極為激烈的戰爭,致使德國慢慢失去作戰氣勢從而淪為一個歐洲地區小國。德軍在歐洲地區展開大規模攻擊之後,便更加堅信自己將會霸權天下的想法,在資源和領土的誘惑之下,德軍大舉進攻蘇聯,蘇德戰爭也就此曹發,在戰爭前期,德軍在戰場上處於完全主動的地位,但隨著蘇聯紅軍進行調整之後,蘇聯紅軍開始漸漸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而德軍也處於被動狀態,被蘇聯軍隊連連擊退,於是有部分網友提問,為什麼當時的德軍非要選擇蘇聯呢?
  • 二戰德國軍隊中的另類部隊,人數眾多,卻為何也叫「志願軍」!
    【命運坎坷的志願者】圖中這位朝鮮裔士兵,最初來自被日軍佔據的朝鮮,在二戰初期作為日軍的一員在諾門坎戰役中被蘇軍俘虜,在遣返戰俘的時候蘇聯人不認為他們屬於戰俘,結果把他們帶到西伯利亞去做勞工。【被俘虜的東方營士兵】蘇德戰爭爆發時這些朝鮮人成為了蘇軍的一部分被德軍俘虜,德軍讓他們加入了組建的東方營,守衛後方、打擊遊擊隊,以及防守前線不重要的地區。1944年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他們其中的一部分又成為了盟軍的俘虜,最終一些東方營的士兵選擇去了美國。圖一中的朝鮮裔士兵就是其中之一。
  • 二戰蘇軍為何拿凍死德軍當路標?因為他們受過奇恥大辱
    文/快哉風 這是一張令人心悸的照片:二戰蘇軍將一具凍死的德軍士兵屍體,倒插在地面當路標。這種非同尋常的戰場行為,既飽含著對侵略者的仇恨,也是對敵軍的恐怖心理戰。
  • 蘇德戰場有多殘酷?士兵平均存活時間只有2分鐘,4年犧牲了1200萬
    導語:蘇德戰場有多殘酷?士兵平均存活時間只有2分鐘,4年犧牲了1200萬德國挑起戰爭之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周邊的國家發起進攻,利用閃電戰的猛烈攻勢,迅速拿下了多個國家。面對來勢洶洶的德軍,蘇軍沒有較好的抵抗力量,前期的潰敗對士氣影響很大,頂上去的部隊很快就被消滅殆盡了,德軍不斷的取得勝利,攻勢越來越猛,蘇軍只能邊打邊退,以莫斯科為核心進行防守。1942年7月份史達林格勒戰役爆發,這場戰爭是蘇聯守住防線的最後機會,成敗在此一舉。
  • 瓜分波蘭:英法「蘇德互掐」算盤撥亂了,寒酸蘇軍士兵有受挫感!
    早在二戰爆發前,蘇聯其實就和波蘭非常不對眼!蘇聯建立後,蘇聯高層一直認為波蘭破壞了東歐的安全基礎,所以看波蘭的眼神一直都是帶著仇恨。而西歐希特勒的納粹德國開始崛起時,英法當時的政策就是綏靖和禍水東引,希望德國能和蘇聯鬧起來。但問題是蘇德兩國當時並沒有邊界,於是英法又把目光一起投向了蘇德夾縫中的波蘭,如果犧牲了這個國家,蘇德互掐的可能性就大很多。
  • 二戰中德國強悍無比,為何最終失敗了?其中有一個原因最重要
    第一次是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接連取得大勝之後,古德裡安曾建議希特勒放棄攻打基輔,直接向莫斯科發起斬首行動。但希特勒卻認為勝利早已註定,拒絕了古德裡安的提議。這使得德軍浪費了寶貴的進攻時間,最終不得不在冬季臨近時和莫斯科的蘇軍作戰。 第二次事件就是在莫斯科戰役中。希特勒下令軍隊務必在冬季來臨前攻下莫斯科。
  • 二戰波蘭戰役照片:波蘭騎兵對抗德國坦克,蘇德聯手瓜分波蘭
    (圖為德軍士兵攻入波蘭邊防哨所,推開護欄,有一個士兵還將護欄上的波蘭國徽拿掉)凌晨4時45分,德國的轟炸機群首先出動,它們呼嘯著向波蘭境內飛去,目標是波蘭的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橋梁等樞紐。大多數波蘭飛機還沒起飛,就被炸毀在機場上。交戰一個星期,波蘭的空軍就已經全軍覆沒了。
  • 二戰德國若成功打敗蘇聯,那它之後的進攻目標會是哪一個?
    1939年時,在希特勒正式開戰之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蘇德之間提出被得到了雙方的一致認同,這使得希特勒暫時放下了對蘇聯的顧慮。緊接著希特勒公然違反國際協定,率領德軍進攻波蘭。蘇聯軍隊隨後也加入了德波戰場,蘇聯和德國對波蘭進行了分食。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指環行動展開後,保盧斯為何還能堅持20天?
    提到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戰爭迷們都知道這是蘇德戰場上的分水嶺,由於蘇軍全殲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一個整第6集團軍,創造了戰爭開始以來的歷史,從而使蘇軍士氣大振。但也有人提出質疑,為什麼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群救援保盧斯時,他以種種理由不向西突圍靠攏,而在隨後蘇軍發起的「指環行動」中,第6集團軍卻能堅持20多天才投降,這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