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農村脫貧「工具箱」——四個老外的大別山「田野調查」

2021-01-15 中國扶貧

新華社記者繆曉娟、曹鵬遠、陳尚營

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曾是國家級貧困縣的重點貧困村。在一群即將到來的外國人的想像中,這個村莊肯定沒有自來水,沒有電,道路很窄,老人多而年輕人少,也不可能有Wi-Fi。

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這裡青山綠水環抱,水電戶戶通,Wi-Fi家家有,水泥路修到家門口,修舊如舊的黃土房和白牆黑瓦的新樓房錯落有致,民宿和農家樂隨處可見,周末村裡遊人如織。

而出乎意料的遠不止這些。

「竟然也有Wi-Fi」

2014年被列為金寨縣重點貧困村的大灣村,如今貧困發生率為零;2011年被列入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的金寨縣,2020年4月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正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村民們回憶說,幾年前這裡還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

這是2020年4月17日拍攝的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的茶產業扶貧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15歲的南非姑娘瑞貝卡·尼什和爸爸肖恩一起,開車從合肥出發,200多公裡的路,3個小時就到了。肖恩說:「我以為一路上會很顛簸,沒想到旅途這麼舒適。」

來到借宿的村民家中,瑞貝卡悄悄地長舒一口氣。「我發現屋子有空調、電視機和抽水馬桶。試探著問了下Wi-Fi密碼,竟然也有!」

辛巴威籍清華大學在讀碩士生烏俊傑從北京出發,高鐵直通金寨縣,再轉個巴士,來到大灣村小學。老師和孩子們告訴他,每頓包含一葷兩素一湯的午餐只要2元。

這是新華社記者繆曉娟(右一)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大灣村採訪四位受邀到這裡參觀訪問的外國人。左起:植國明、肖恩、瑞貝卡·尼什、烏俊傑(2020年12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郭沛然 攝

二年級學生唱了一首《狂浪》,歌詞中那句「夢在燃燒,心在澎湃」差點難倒翻譯;六年級學生舉手說想去清華、北大和海外上學,還蹦出不少英文單詞,表示他們長大後希望成為醫生、體育教練和女企業家。

烏俊傑認為,貧困的本質是選擇權受限。「當孩子們5年前還盼望著去一趟省會城市,如今卻夢想著出國看看世界,就很能說明是真正脫貧了。」

安徽省金寨縣紅嶺公路(2020年9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諾攝

同樣從北京來的馬來西亞籍媒體人植國明,第一站去了大灣村衛生室。工作人員告訴他,這裡貧困戶的醫藥費可以報銷90%以上,同時任何人感染了新冠肺炎,醫藥費都是全免。

「一個中國村民和一個美國村民,假定都感染了新冠肺炎接受兩周治療,前者需要支付的費用是零,後者如果沒有保險,需要支付3.4萬美元左右。這就是差別。」植國明說。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貧困線標準略高於世界銀行發布的國際貧困線標準。此外,中國脫貧標準是綜合性的,即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標準,且吃穿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這是金寨縣大灣村村民新居(2020年4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在老外們看來,中國的脫貧攻堅既達到了標準,又超出了標準。例如Wi-Fi等基礎設施並非必需,卻對經濟社會發展很有幫助,尤其疫情期間,有網絡的優勢十分明顯。

正如肖恩所說:「有些國家的減貧重點還停留在保障飲用水和衛生,而中國政府給予老百姓更多保障、更多機會,讓脫貧更可持續。」

「更想把日子過好」

肖恩父女在行程第一天就感受到全村人的熱情。早餐有麵條和雞蛋餅,上午趕個集市買些慄子和紅薯幹,中午滿滿一桌農家菜,下午逛了逛當地名茶六安瓜片的茶廠。最熱鬧的當屬晚上——篝火前和村民們一起燒烤、跳舞、放煙花。

興奮全寫在臉上的瑞貝卡對記者說:「顯然這裡已經告別了貧困,人們都生活得很好!」一旁的肖恩補充道:「打動我的是,這個村莊就像一個大家庭,整個中國也一樣。」

2020年12月17日,植國明在大灣小學和孩子們自拍。新華社記者 曹力攝

他們借宿的村民家,曾是村裡最困難的貧困戶之一。女主人告訴肖恩,前兩年依靠當地銀行的幾筆小額貸款,又和親戚朋友借了錢,把自家房屋重整一新後,掛起了民宿的招牌,大廳還代賣山貨土特產,如今欠款已還清,生活美了起來。

這讓肖恩感到,村民們相互幫助、各自努力,除了想脫貧,更想把日子過好。

這是2020年12月18日,辛巴威籍清華大學在讀碩士生烏俊傑在直播帶貨。新華社記者 戴威攝

全村令植國明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鳳還巢」的「80後」,正帶著村裡很多老人一起養蜂致富,還得到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支持,建成了智慧蜂場,生產的百花蜜剛剛獲評一項業內大賽的金獎。

近幾年金寨縣返鄉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但植國明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故事。「從城市回到農村,有一個甜蜜的願望和事業,還能幫到村裡的老人。這太讓我驚喜了。」

新華社記者繆曉娟和植國明、肖恩、瑞貝卡·尼什、烏俊傑在山間觀景(2020年12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諾攝

烏俊傑在隔壁村認識了「網紅」電商。這位曾經的貧困戶,在政府創業補貼和優惠政策幫助下,開辦一家土特產網店,2020年銷售額超過500萬元,淨利潤近50萬元。

這是2020年12月19日,植國明、肖恩、瑞貝卡·尼什、烏俊傑與村民們一起練習舞蹈,迎接新年。新華社記者 劉方強攝

若非親眼所見,他很難相信,一個小山村靠著公路、物流和網際網路,竟可以對接上龐大的全國供應鏈;而一個普通農民,竟能收穫這麼多城裡的粉絲和交易額,帶著許多農民一起過上富足的生活。

「人民與貧困作戰」

在和記者的圓桌訪談中,老外們從一個村莊和縣城,聊到了整個中國和世界。

烏俊傑說,大灣村這些新朋友臉上的笑容,讓他再次感受到中國是真正把人民放在首位的。「在其他國家,脫貧往往只停留在經濟層面;而在中國,脫貧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民與貧困作戰。」

這是2020年12月19日,南非人肖恩和女兒瑞貝卡·尼什在茶廠體驗茶葉製作。新華社記者 白斌攝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7億多人擺脫貧困,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歷經8年,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在2020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人民相信黨和政府,這在中國再正常不過。但在老外們眼裡,尤為珍貴。

這是金寨縣大灣村(2020年4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肖恩說:「當一些國家的政府表示願意幫助人民擺脫貧困,很多人會認為那是為了拉選票而開出的空頭支票。但在中國,人民相信政府,並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

植國明補充道:「因為在這裡,政府作出的努力實實在在,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比如高鐵、公路、隧道、樓房和網絡。」

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村民在茶產業扶貧基地裡採茶(2020年4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老外們認為,中國人民願意投入和奮鬥,首先是感受到了政府的強大引領力和推動力。

「有些批評人士說,中國政府更關心完成任務,而不那麼關心人民需求,你們怎麼看?」當記者向老外們拋出這個問題時,第一個回答的竟是瑞貝卡。

一輛公交車行駛在大灣村的公路上(2020年4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瑞貝卡稚嫩的臉上寫滿嚴肅,她說:「我不認同這樣的指責。我認為中國政府一直在傾聽人民的聲音,並想方設法幫助他們。看起來是完成任務,實際上就是關心人民。」(參與採寫:郭沛然、戴威、陳諾、劉方強)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打開中國農村脫貧「工具箱」
    在老外們看來,中國的脫貧攻堅既達到了標準,又超出了標準。例如Wi-Fi等基礎設施並非必需,卻對經濟社會發展很有幫助,尤其疫情期間,有網絡的優勢十分明顯。正如肖恩所說:「有些國家的減貧重點還停留在保障飲用水和衛生,而中國政府給予老百姓更多保障、更多機會,讓脫貧更可持續。」「更想把日子過好」肖恩父女在行程第一天就感受到全村人的熱情。
  • 四個老外來到金寨,令他們沒想到的是…
    新華社合肥1月10日電 題:打開中國農村脫貧「工具箱」——四個老外的大別山「田野調查」(新華社記者繆曉娟
  • 大別山革命老區脫貧記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大別山革命老區脫貧記  地處大別山區的河南省信陽市,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但貧困的帽子也曾讓這座紅色名城如芒在背——它曾是全省唯一一個轄縣均為貧困縣的省轄市。
  • 田野調查和文本寫作例評
    我終於在《林村的故事》讀後,獲得了用聚焦於個人的生活史、背襯以 社區史的方法,來達成「一葉知秋」這種個人生活史的人類學田野調查的領悟。  三、別致的民族志:《中國人類學逸史》  人類學田野的調查單位是社區,而社區實際上就是社群。作為這一概念的延伸,調查 一個分散性的文化群體,也可以是人類學田野的調查單位。
  • 田野調查與現場進入
    而處在改革開放前沿的中國廣東省政府更是在1987年邀請傅高義前往廣東,用8個月的時間訪問和考察了廣東的 14個地級市、3個經濟特區、70個縣和大量的企業,在此基礎上他寫出了有關廣東發展的一部著作《廣東先行一步》。
  • 【田野調查徵文】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
    同時,從各個角度記錄和呈現當代社會的全景和細節,既有助於認識社會、認識中國,在學術研究和史料留存上也有重要意義。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新華網、騰訊網、華僑城創新研究院共同發起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面向社會各界人士徵集田野調查作品。
  • 關於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
    鄉村振興中的可視性政體、資本親和與小農排斥——基于楓林鎮田野的人類學反思(作者:譚同學,作者單位:雲南大學)2. 「中國第一農民城」龍港鎮跟蹤調查——從「小城鎮 大問題」到「小城市 大問題」 (作者:徐振宇;李人慶;賀寧杉;杜文蕭;孫振,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財經大學)3.
  • 我省出臺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地區脫貧規劃,到2020年
    本報訊(記者盧松)大別山、伏牛山、太行深山貧困地區是我省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也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11月19日,記者從省扶貧辦了解到,為加快「三山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步伐,確保該地區與全省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我省出臺了《河南省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貧困地區群眾脫貧工程規劃(2014—2020年)》。
  • 第三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結果公示
    鄉村振興中的可視性政體、資本親和與小農排斥——基于楓林鎮田野的人類學反思(作者:譚同學,作者單位:雲南大學)2. 「中國第一農民城」龍港鎮跟蹤調查——從「小城鎮 大問題」到「小城市 大問題」 (作者:徐振宇;李人慶;賀寧杉;杜文蕭;孫振,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財經大學)3.
  • 佐藤仁史:日本學者的中國農村調查
    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滿鐵調查部以及東京大學法學部相關人員在河北和山東的六個村落裡所進行的調查,其成果於戰後刊行為《中國農村慣行調查》(以下簡稱為《慣行調查》)。直到今天,上述調查成果及緣之而起圍繞中國村落共同體性質所展開的學術論爭,對於目前近代中國農村史的研究,仍有不容忽略的影響。
  • 《滿鐵農村調查》與《中國農村調查》出版 記錄中國農村
    中國網1月21日訊 (記者何珊) 1月20日,在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頒布在即之時,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在京舉辦《滿鐵農村調查》與《中國農村調查》出版學術研討暨新聞發布會。
  • 田野調查:經驗與誤區
    它與人類學的民族志方法之不同是因為社會學的田野調查關注的是社會整體。即使在田野調查的現場,它也強調對現象的考察必須要有一個社會整體的視野。按陳向明教授在《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一書中的說法,「中國史學、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等領域常用的『文化人類學的方法』」與她在書中所探討的「質的研究方法」「十分類似」,或者說「質的研究方法就是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政治學為什麼需要田野調查
    政治學者做調查研究要破除鏡像思維,就 一定要去現場,親自做田野調查。(二)辨識「前臺」與「後臺」:現場觀察在政治學 研究中的特殊價值 政治學為什麼一定要做現場調查,還源於政治 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政治學研究是一個特殊領 域,政治體系號稱「黑箱」,其運作有公開和隱蔽兩 個領域,即政治體系的運作分為「前臺」與「後臺」。
  • 森正夫 | 田野調查與歷史研究——以中國史研究為中心
    以田野調查方法的開創者而著稱的社會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為他的弟子費孝通的《中國的農民生活》一書所寫的序文裡,高度評價了費孝通對當時中國農村社會面臨的現實問題抱有強烈的關心並著成專著。馬林諾夫斯基指出,社會人類學和作為其研究方法的田野調查,本身應該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的。在探討歷史研究與田野調查二者關係的時候,我們必須牢牢記住二者都與現實、實踐有著密切的關聯。
  • 【徵文】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
    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新華網、騰訊網、華僑城創新研究院共同發起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面向社會各界人士徵集田野調查作品。「田野調查」即實地調查研究,通過「親眼觀察、親耳聆聽、親身體會」的調查,撰寫著述,呈現都市和鄉村中人們的日常社會經濟生活,反映社會變遷中的各種現象、各類問題及趨勢。
  • 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
    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徵文時間:即日起至2020年9月10日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社會發展也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準確把握這些情況和問題,對黨和政府科學決策具有重要意義。
  • 定西:隴西「四好農村路」助力脫貧攻堅
    近幾年,小柯寨社通往鎮上的路得到了硬化,村民成了農村公路建設的受益者。 近年來,隴西縣將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作為鄉村振興戰略、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統籌整合資源,全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打造農村公路網絡體系。
  • 基于田野實踐構建中國政治學理論
    徐勇:在相當長時間裡,中國的政治學處於學習和接受狀態,只是在研究中形成了不同的方法、風格和路徑。這就是基於文獻的規範研究和基于田野調查的實證研究。中國在歷史上長期都是一個農村人口佔多數的國家,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改革創造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也吸引了政治學者的關注。
  • 安徽六安:建設「四好農村路」 助力老區鄉村振興
    大別山旅遊扶貧快速通道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吳曉光) 「四好農村路」是實現精準扶貧脫貧的「先手棋」,是破解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瓶頸的關鍵,是確保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個地方因交通而掉隊的底氣所在。近年來,安徽省六安市以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為抓手,逐步構建以國省道為骨架、縣鄉公路為支線、通村公路為脈絡的區域交通網絡格局,使農村公路更好的服務於鄉村振興、脫貧攻堅、交旅融合發展等工作大局,助力老區鄉村振興,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紮根大別山傳承革命精神
    「這裡是宋氏祠堂,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後,司令部就設在這裡。」82歲的宋春貴清楚地記得,是戰士們把「重建大別山根據地」「大別山是埋葬蔣家王朝的墳墓」等條幅掛滿整個村子,才讓村民們慢慢了解這支部隊、了解中國共產黨在特殊時期的歷史使命。    時光追溯到70年前。1947年8月28日,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區的劉鄧大軍進入經扶縣新集(今新縣)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