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正夫 | 田野調查與歷史研究——以中國史研究為中心

2021-02-07 保馬

最後,筆者想就歷史研究與田野調查的關係作一個總結,其中也將涉及到一些上文沒有提到的問題。

  

筆者關心的問題是「田野調查如何對歷史研究產生功效」,或者說「田野調查作為歷史研究的方法具有的功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意圖是通過探討這些問題來開拓東方學研究的新方向。不過,筆者想從歷史研究與田野調查的關係這一角度出發,提幾點看法。

  

第一,歷史研究本身具有現實性和實踐性,而田野調查也具有明確的現實性和實踐性。因此,兩者之間本來就具有共通性。

  

歷史研究的出發點就是通過檢證以往的歷史,解決現實所面臨的問題,並且以過去為參照,摸索解決現實問題的途徑。就這一點而言,可以說田野調查也是與此相一致的。以田野調查方法的開創者而著稱的社會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為他的弟子費孝通的《中國的農民生活》一書所寫的序文裡,高度評價了費孝通對當時中國農村社會面臨的現實問題抱有強烈的關心並著成專著。馬林諾夫斯基指出,社會人類學和作為其研究方法的田野調查,本身應該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的。在探討歷史研究與田野調查二者關係的時候,我們必須牢牢記住二者都與現實、實踐有著密切的關聯。無論是從事歷史學研究還是從事田野調查,研究者都不應該脫離自身生活著的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的確,將學術研究與解決現實問題相結合併非易事,但是學者們必須經常保持這樣一種強烈的意識。

  

第二,日本人研究作為外國史的中國歷史,以及作為外國人的日本研究者在中國進行田野調查究竟具有何種意義。換言之,也就是日本的中國史研究以及以中國為對象的田野調查,到底面臨什麼樣的現實課題。

  

日本的中國史研究者在研究中國近現代史或者研究中國的環境、生態史的時候,從某種意義上說,其研究對象屬於現代,而且研究對象與日本有著明確的關聯,因此現實的課題就顯得十分清晰。例如,近現代日中關係中所包含的政治問題便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課題。

  

在研究近代以前的中國歷史的時候,特別是對我們外國人來說,考慮什麼是現實的課題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比如日本文化和日本社會在東亞世界中所佔有的位置以及日本文化和日本社會的歷史形成過程,實際上不正是我們日本人所面臨的課題嗎?對研究明清時期或宋元時期、甚至研究唐代以前的中國歷史的日本學者來說,這些課題恰恰是重要的研究對象。

  

第三,作為歷史研究對象的中國社會所具有的卓越的中國特質的問題。中國以其豐富的文獻收藏量而素有文獻之國之稱,然而,其實有不少問題如果不進行田野調查就無法弄清楚。在第一部分裡介紹的濱島敦俊關於民間信仰的研究,在文獻裡幾乎沒有記載。

  

第四,歷史學有必要全面攝取在與之相鄰的地理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中業已確立的田野調查的方法。攝取田野調查的方法及其成果,有助於給歷史學開闢新的未來。然而,攝取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最近,長期與濱島從事共同調查的片山剛,在須藤健一主編的《走田野調查之路——人文學科研究者的知識與經驗》一書中,闡述了有關田野調查與歷史學之關係、以及如何運用作為歷史學相鄰學科的田野調查的方法。

  

第五,必須指出,在發掘作為史學研究基礎的文獻資料時,田野調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的研究者、學術界十分積極地從事著地方資料的發掘、整理和出版工作。這些雖然沒有被稱為田野調查,但無疑它們確實是田野調查。在這個意義上,近幾年中國史學界劃時代的成果——徽州文書、巴縣檔案、以及福建宗教碑文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也可以說是田野調查。在日本,黑田明伸最早利用了《退想齋日記》。這部日記由山西大學的研究者喬志強發掘,是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中葉出自山西省赤橋村讀書人劉大鵬之手的珍貴記錄。這正是田野調查的產物。

  

第六,必須指出,文獻資料的整理工作本身就帶有田野調查的性質。這一工作本身並不是實地社會調查意義上的田野調查,然而,比如在進行國際性的調查活動時,從大的角度研究某一文獻資料的內容和性格,也可以稱之為田野調查。夫馬進等有關《使琉球錄》的共同研究,就具有這樣的性質。

  

第七,文獻資料的使用方法本身就具有田野調查的性質。巖井茂樹廣泛涉獵現代中國的報紙、雜誌、廣告、行政、財政資料,使用「原額主義」(維持初定稅額的財政制度)這一概念,揭示了自明清以來跨越各個時期的中國財政體系的結構特徵。這種靈活運用現代文獻資料的方法,也是值得注目的田野調查方法。

相關焦點

  • 森正夫等 | 比較視野下的社會經濟史研究——中日學者探討地域社會論與鄉族理論
    森正夫:關於鄭振滿先生提出的「中國歷代大一統的國家政權與意識形態」對區域社會史的影響,我在地域社會論中關注不多,今天大家可能有批評意見。關於這個問題,我再談幾點。森正夫教授關注的這些問題,在區域社會史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視的。「地域社會論」作為方法論的意義,主要在於超越自上而下的王朝國家視角,倡導從社會統合的視角思考明清時代的歷史走向。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明清史學界的年輕學者大多從事區域研究,可以說都受到了地域社會論的影響。
  • 佐藤仁史:日本學者的中國農村調查
    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滿鐵調查部以及東京大學法學部相關人員在河北和山東的六個村落裡所進行的調查,其成果於戰後刊行為《中國農村慣行調查》(以下簡稱為《慣行調查》)。直到今天,上述調查成果及緣之而起圍繞中國村落共同體性質所展開的學術論爭,對於目前近代中國農村史的研究,仍有不容忽略的影響。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成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
    2020年1月16日,經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黨政聯席會討論通過,決定成立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任命武黎嵩副教授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任。
  • 學人專訪 | 李德英:在「立體」的成都平原深耕區域史研究
    四川大學口述歷史實踐教學與科學研究中心/供圖 四川大學整理的口述歷史檔案。 四川大學口述歷史實踐教學與科學研究中心/供圖四川大學口述歷史實踐教學與科學研究中心收藏的口述歷史檔案。四川大學口述歷史實踐教學與科學研究中心/供圖二是田野調查和民間文獻搜集整理研究。
  • 【歷史人類學專題】田野工作、歷史文獻與史學研究
    筆者倒是認為,歷史學之所以提倡田野工作,不僅在於它能推動社會史、區域史的研究,而且還在於它擁有歷史文獻學的意義,因而,對這種「走向民間、走向田野」的研究方法的負面影響不必誇大其辭。從古到今,歷史學最擅長於「文獻」的搜集、整理和詮釋。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之際,提出「史料即史學」的觀點即著眼於此:第一,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進步。
  • 研究機構 中山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在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的學科發展歷程中,作為歷史地理學研究分支的中西交通史及邊疆史地,一直是重點研究領域之一,如岑仲勉先生對歷代黃河變遷和西域史地的研究,陳寅恪先生對中古宗教傳播及其地理分布的研究,在學術界具有深遠的影響。
  • 以史為鑑 不忘使命,南通大學成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
    5月30日下午,來自於江蘇省檔案館、中華口述歷史學會、江蘇省口述歷史研究會、南通市委宣傳部、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會等單位的專家齊聚南通大學,為校級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成立揭牌。江蘇省檔案館一級調研員林越陵在祝賀講話中說:博物之城南通,以張謇為代表的近代實業文明,創造了中國近現代史上諸多第一,文史檔案異常繁多。南通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的成立,標誌著江淮文化區域口述歷史的研究有了一個新的平臺。
  • 劉小萌:清朝遺蹟田野調查的緣起和感受
    田野調查的緣起對治史者而言,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從來是相得益彰之舉。中國史學自司馬遷憤而著《史記》,左丘明盲而作《左傳》,即形成記傳與編年兩大修史系列。司馬遷20歲壯遊江淮,為了解韓信事跡,不僅實地考察楚漢古戰場,還親自踏訪韓信故鄉淮陰,因有「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的記載。
  • 田野調查和文本寫作例評
    我國臺灣的人類學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進入由臺灣土著少數民族研究向漢族研究轉向 的階段,[2]李亦園先生是這一研究轉向最早的前驅。1958年至1960年,李先生在哈佛 留學時產生了研究漢族文化的興趣,1962年夏,他到沙勞越對華僑華人社群調訪一個多 月,繼而於當年秋在馬來西亞找到更合適的調查社區——蔴坡。1963年、1966年他兩次共8個月在此地做田野調查。
  • 研究成果|人類學的非洲研究:歷史、現狀與反思
    穆爾(Sally Falk Moore)將其歸結為三個因素:「一是致力於對社會與政治關係的長期、專業、廣泛的田野調查;二是存在一個普遍的理論框架,即功能主義或結構功能主義,該分析框架把當代非西方社會都假定為一個穩定、封閉、連貫的系統,所有的社會與文化要素都是形成一個連貫、獨立系統的組成部分,研究者的任務就是推斷出各部分之間的關聯;三是歷史原因,即英國在非洲的殖民狀況。」
  • 哈佛大學「中國通」宋怡明抵滬 講述田野調查收集的百姓生活變遷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2月9日報導:近日,哈佛大學吳文雄講席教授,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Michael Szonyi)教授做客上海哈佛研究中心,與在場的讀者分享了一場題為「被統治的藝術」的講座。就在本次講座之前不久,宋怡明教授在福建地區多年田野調查的結晶之作《被統治的藝術》由後浪出版公司引進國內,正式出版。
  • 文獻與田野:「清水江文書」整理研究的方法論
    總體上說,在進一步系統收集整理「清水江文書」的基礎之上,深入揭示民間文化的傳承機制和區域社會建構的內在邏輯,深化對清水江流域傳統鄉村社會生活的地域性特點的認識,並將「清水江文書」的研究放到明清以來西南地區開發的歷史大背景下、放到不同民族與人群接觸和文化交融的歷史脈絡中,探索區域社會經濟文化變遷、地方文化創造以及其中所折射出來的傳統中國的國家認同,應是「清水江文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
  • 田野調查與現場進入
    從此田野工作在當代中國研究中的價值日益得到學界包括國內相關學者的認可,以實地調查為研究起點,並用第一手資料為素材來表述當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現實幾乎成為主流研究路徑。於是田野調查以及如何開展田野調查必然成為當代中國研究實證方法運用與研究的重要內容。
  • 專訪UIC教授張玥:從田野調查中開啟城市政治研究之旅
    學人簡介:張玥,北京大學法學學士(2002),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2008),現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政治學系長聘副教授、研究生項目主任、《城市事務評論》(Urban Affairs Review)主編,其研究領域為比較城市政治與政策,多年在中國、美國、法國、印度、巴西等國從事田野調查,她在國際高水平刊物發表多篇英文論文,其專著The Fragmented
  • 【歷史人類學】蔡志祥 《華南研究通訊》與歷史人類學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於1997年11月正式成立,目的是「推動海內外從事華南研究者和機構間之學術交流與合作。透過組織田野考察,舉辦學術會議,徵集、收藏及編輯各類官私檔案文獻,希望使香港科技大學成為華南研究學者交流心得之所;更期盼中心之活動能有助加深研究者對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及社會幾經變遷之了解」(《通訊》10:1)。中
  • 美國民俗田野調查中的數位化運用
    美國民俗田野調查中的數位化運用*  楊紅  (清華大學 美術學院,北京100084)  摘要:目前,國內圍繞民俗類資源進行數位化保存的實踐,主要以構建地域性、各門類資料庫為核心,而在田野調查、口述史記錄等資源收集的前端環節,對於靜止圖像、音視頻等數位化採集手段的運用則隨意性較大,尚缺少相應的指南性文件
  • 上外一周發布 | 翻譯研究院成立,區域國別研究田野調查研討會,紀念...
    上外一周發布 | 翻譯研究院成立,區域國別研究田野調查研討會,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升旗儀式....10月17日,上海外國語大學第三屆「區域國別研究的田野調查案例」學術研討會召開。校園
  • 中國高校基督教研究意義深遠
    大學基督教研究機構作為學術部門,通過對基督教哲學、思想、文化、歷史進行冷靜地研究,對中國基督教的現狀進行田野調查,提供科學的分析報告,客觀評價基督教的社會作用,可為政府決策提供諮詢意見,作為制定政策法規的參考。
  • 「當代中國史研究京師論壇——2020年年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通訊員田晉芳)2020年12月5—6日,在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之際,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主持召開「當代中國史研究京師論壇——2020年年會」,論壇主題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建設的成就與歷史經驗」。
  • 【田野調查徵文】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
    同時,從各個角度記錄和呈現當代社會的全景和細節,既有助於認識社會、認識中國,在學術研究和史料留存上也有重要意義。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新華網、騰訊網、華僑城創新研究院共同發起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徵文活動。面向社會各界人士徵集田野調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