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方武士刀鑑賞,關注本公眾號❀
| 微信第一武士賞析平臺 |
【天狼寄語】
本文是由日語翻譯過來,這裡是文章第一部分。(翻譯由ID:西門大慶 完成)
名刀條件之後,還有72振名刀介紹,有部分是以前【武士刀鑑賞】
長期以來,在刀劍研磨的問題上,究竟何為名刀的條件是必須要考慮的一點。於是便再來重新考慮下名刀的定義及其幾個條件。為了避免被誤解而先在此聲明,此稿並不是要貶低自古以來的名刀,而是想要跨越時代來說明其所得到之評價的根源。
腦海中所浮現出來的被列為名刀的條件如下:
1、刀姿良好。
2、地鐵紋理清晰。
3、經過良好的鍛鍊。
4、刃文優美。
5、刃文清晰。
6、持握時的平衡感強。
7、斬切效果好。
在這一點上,古刀基本都是符合的。
鎌倉兵庫鎖太刀
特別是鎌倉時代以前的太刀,不僅刀姿非常優美,而且還有著一種高貴的氣質。
也許在一般大眾看來,古名刀的總體刀姿,包括刀莖(中心)的部分,都是能夠簡單地模仿出來的吧。不過,雖然後世有許多仿製品,且從外觀看上去確實也非常接近,但卻總有一種僵硬的感覺,並沒有能夠熟練地再現其自然刀姿的刀工。
再來看看江戶時代以後的情況吧。
肥前新刀中倒是有許多刀姿良好者,但播磨大掾忠國的作品中卻意外地有著給人留下了刀反淺直、品質低下的印象之物。
長曾彌虎徹
虎徹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被認為是名刀,但通常被稱為「棒反(刀反特別淺直)」,其刀姿實在稱不上是有多少美觀。
被認為非常推崇虎徹的三善長道則進一步表示,刀反淺直、近似於直刀的樣子,從刀姿上來看絕對稱不上是名刀。
總的來說,寬文時期的刀基本上都是刀反淺直、先幅狹窄,切先略微向前延生。且不論其實用性,至少從是否美觀的角度來看,確實是比較遜色的。
進入到元祿時期後,新刀的刀反開始變得深曲,切先的弧度(鋒曲)也變得更大,且地肉也是越來越豐潤從而更為美觀。我將其命名為元祿風格。
進入新新刀期後,在大阪有個叫作助隆的刀工,這位刀工所作之脇差的刀姿,其特徵仿佛是將刀折過來進行大磨上工序(將刀莖打磨到幾乎看不到刀銘的程度)而形成一種看上去並不精美的樣式。
總結上面這些,可以說古名刀的刀姿基本上都是不錯的,但新刀期以後的那些被稱為名刀的作品卻並不都是刀姿良好之作。
所謂地鐵紋理的清晰,就是要結合地鐵原有的質地和色澤,在淬火時嚴格控制兩者而達到的效果。
在淬火時,要兼顧刃文和地鐵。刃文和刀地所需要的煅燒強度是不同的,刃文的部分需要比刀地得到更高溫的煅燒。
如果刀地的部分沒有經過淬火的話,就會呈現一種如同水影(刀身在進行淬火時,當直到刀莖底部完全浸入水中冷卻的情況下,與水交界的地方會映出一種淡淡的影狀物)般的微白的原色。
原色與煅燒的強弱就有著緊密的關係,煅燒時溫度越高其光澤度就越強。不過,那些品質低下的地鐵即使接受高溫煅燒,也只會是增加那些低檔的亮光,稱不上是紋理清晰。所謂的清晰,應該是指地鐵顯得明亮清爽。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在淬火時會影響到以外,地鐵品質的好壞也是個很大的因素。
地鐵紋理清晰與映紋可以說是一種相反的關係。
映紋有山城的沸映、備前的影映、美濃的白映等種類,這些在冶金學上的由來是一樣的。在地鐵方面,將新刀和古刀的不同之處總結起來說的話就是,古刀多有類似於映紋的地紋。所謂類似映紋之物,也包括了白氣映紋(在刀身表面有著就像吹過氣一般的淡淡的白紋)。
美濃刀的色澤多為地鐵之色經過日夜煅燒後褪色、在上面附上一層白色的樣子,因此基本上看上去都不太清晰。
備前刀則是在用地豔砥研磨的階段,根據操作而使原色更為清晰。不過另一方面,若是用地豔砥使原色過於明顯的話,會使映紋變得模糊難辨。
所以說,要是為了讓影映更為明顯而使用地豔砥的話,也就會使原色黯淡。
從全國範圍來看地鐵的情況,脇物的原色基本都比較不清晰。
總結以上幾點,古名刀的地鐵紋理並不是全都非常清晰的。
而新刀、新新刀期的地鐵除去一小部分以外並沒有像古刀那樣的映紋,那些有著這種差異的所謂名刀,基本都會通過研磨來使其紋理更為清晰。
地鐵的好壞除了紋理是否清晰以外,對其的鍛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說起來要是沒有經過良好的鍛鍊的話也不會呈現清晰的紋理,所以這兩者可以放在一塊兒來考慮。
鍛鍊的結果在鍛肌上具現出來,總結來說就是鍛鍊的好壞決定了鍛肌是否能達到理想的狀態。
板目肌(いためはだ),紋路像木板而得名,是最常見的地肌
柾目肌(まさめはだ),像豎砍樹木時的紋路而得名
小糠肌(こぬかはだ),像在玻璃板上撒的米糠二得名
所謂理想的狀態,就是指無論大板目還是小板目都能基本達到一種同樣合適的狀態。比方說,儘管刀上的小板目很漂亮,但若是稍微離開一些之處的大肌顯得鬆散、且其他地方還混雜了光澤感強的無地風(地肌沒有地域特徵)的異鐵的話,絕對稱不上是名刀。
雖然可以通過研磨來調整好肌的狀態,但也有些刀是怎樣都整不好的。
即使肌目的狀態不錯,但若雜質太多的話,也不得不說是難以稱為名刀。
綾杉肌(あやすぎはだ),波紋一般的紋路
八雲肌(やくもはだ),如雲靄一般的紋路,比較特殊
而且要將地鐵進行地景、金筋、稻妻這樣的工序需要刀工擁有高超的技術。可是新刀時期以後,地鐵經常會混雜異種鐵進行鍛造,並將其也視為是地景作法,這一點需要注意。
綜上所述,鍛肌的肌目有一個理想的狀態是能否成為名刀的條件,但有相當多的高貴的名刀卻是混雜著粗糙的肌目。來派的作品、虎徹等也是這樣,不過當然最好是並非如此。
鍛割(不太肯定,有錯請指正)
很明顯的有鍛割現象(折返面沒有緊貼而是在刀的表面顯現出來)的刀通常給人的印象是離名刀有很大的差距,但繁慶卻是個經常做出有鍛割的作品的刀工。
華麗的重花丁子、濤亂刃等刃文工藝不僅看起來優美,其技術性也很難被模仿。
而另一方面,就如同鎌倉初期以前的刃文風格那樣,看上去沒有什麼特別技巧的工藝而顯得樸素淡泊的刃文,卻也被有識之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刃文種類圖
到了室町末期的古刀末期和新刀期的時候,則出現了像三本杉這樣規則的刃文,以及像菊水刃這樣如同繪畫工藝一般的刃文。不過,雖然這些在技巧上可以說是非常精緻細巧,但總是給人一種缺乏了淡泊之意的印象。
所謂刃文的清晰,可以說是與明亮的意思差不多,但並非完全一致。
大阪新刀是刃文是相當明亮清晰的,在新新刀裡面也有這樣的作品,但與古名刀相比的話確實還是給人一種匂口太嫩的印象。
古名刀中,山城的國安、定利、了戒、備前的國宗、周防的清綱、肥後的國時等作品的刃文的一部分都有顯得發暗、發黑的特徵。
定利
銘備前國(伝友成)
備前國住長船與三左衛門尉祐定
波平、豐後行平等九州刀和舞草刀大多也都是匂口發暗。
豐後行平是可謂名刀中的名刀,但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經過再刃(再次淬火)工序之作。將其實際握於手中來看,確實能感覺到經過多次脫碳而使地鐵變弱,一見到的時候就給人一種再刃的印象。
童子切安綱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即使是那些被稱為名刀之作的沸紋也是越來越粗,失去了光亮而顯得發暗。安綱的沸紋雖然顆粒較大但卻仍然十分光亮,確實值得令人驚嘆。
繁慶仰慕於則重而以他作為自己的榜樣,其高傲的言辭談吐也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從那裡繼承下來的,但作品沸紋的明亮程度和刃文的清晰度卻有著很大的差距。
說到沸紋明亮的話基本就是到水田國重的時期為止吧,從那以後的刀地上的沸紋都顯得暗黑,這也是新新刀期的一個特徵。
這指的是在刀莖外露的狀態下或是按上了刀柄的情況下握住時的手感。
平衡感好的刀在實際重量相當的情況下手感會覺得比較輕盈。也可以說刀鋒較為沉重的刀多為製作不太精良之物。
彎莖示意圖:兵庫鎖太刀
而在持握鎌倉初期以前的太刀時,由於其刀反弧度較大且刀莖也有彎曲,所以會有一種左右傾斜的感覺。
一柄刀若要兼備實用性,就需要滿足不容易折斷或彎曲且斬切效果要好的條件。這是由刀本來的目的而決定的。
不過,那些所謂的名刀是否真的能達到良好的斬切效果呢?雖然沒有用重文和國寶的太刀試斬過,但可以清楚的是,平安末期的細身太刀的斬切能力並不怎麼樣。
當然,雖說斬切效果是評價刀的重要條件,但評價的標準其實還有其他的著眼點。
如果只是為了滿足斬切的要求的話,只要使用鉬鋼來作為刀鋒的材料、在兩側用低碳素量的鋼夾起來、進行適度的淬火工序打制而成便可,這應該要比用玉鋼製成的刀更適於斬切。
在備前刀當中,原本就有使用碳素含有量低、為了使地鐵柔軟而無腰刃、易彎曲的作品。
要同時滿足不易折斷彎曲並斬切效果良好的條件的話,在這裡推薦關的末古刀。手感輕盈刀身強韌,而且兼備了刀刃有韌性不易損壞的性質。不過總的來說,末關刀在藝術上的評價基本上都比較低。
新刀期以後的刀,其刀刃比較堅硬而脆。
評價刀的好壞與否,在此下一個綜合的判斷。就如同人無完人一樣,我們也可以從刀所擁有多少優點上來對其進行評價。
我在年輕的時候曾經見到過某柄新刀期的著名的刀,如果那柄刀是無銘的話,可能也就得不到那麼高的評價了吧。
後來,我得到了研磨那柄刀的機會,在將其放在砥石上的時候立即就被那種極好的觸感震驚了。那簡直就是一種可以與古名刀相匹敵的觸感。
就如同那句話「大家一致公認」所說的那樣,要得到承認的條件是非常嚴苛的吧。。。經過長期的磨礪、承受住了眾人的批評而成為了名刀的作品,果然是十分優秀的啊。
【天狼後記】
《名刀的條件》之後,還介紹了72振名刀。其中有部分是天狼曾經介紹過的。不過天狼還是打算後期慢慢把這些名刀介紹一遍,讓大家看看名刀背後的故事。另外,本公眾號【武士刀鑑賞】由於不明原應,騰訊允許繼續使用了,所以以後會兩個號同時運營。請大家繼續支持!
【 武士刀鑑賞】
建立三周年,基友已達4300人
累計信息推送140餘刊
| 和風精品 裝逼必備 |
我們立志入駐騰訊新聞、鳳凰新聞、今日頭條、搜狐新聞、網易新聞、新浪悅讀、ZAKER、鮮果閱讀等客戶端
百度貼吧 katana四世 合作方
投稿,聯繫郵箱171170251@qq.com
『 圈子 』
只談風月,不談國事
1.加入武士刀鑑賞的family?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