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療法萌芽於古埃及和古印度,發展於古希臘、古羅馬和阿拉伯,成熟於20世紀的法國,隨後流行於世界各地。現代的國際交流和臨床探索表明芳香療法實踐和研究產生了質的飛躍,芳香療法應用有了新的拓展。
芳香療法是指將氣味芳香的藥物, 如丁香、藿香、木香、白芷、薄荷、冰片、麝香等, 製成適當的劑型, 作用於全身或局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其中,精油是最常用的。精油是由植物各部分(如根、莖、葉、花瓣、種子、果皮和樹皮等)的微小腺體產生的。在正常的自然條件下,精油從植物裡緩慢地散發至周圍環境,在加熱或擠壓植物時,腺體破裂,散發出精油的芳香。精油是一種複雜的多成分的混合物,其中含有萜類、酚類、醇類、醛類、酮類、酯類、烯類和醚類化合物與有機酸。精油能自然揮發,能溶於乙醇、植物油和水,既不油膩,也不多脂,不會在皮膚上殘留油漬。
芳香療法用精油的使用方法可以歸納為3種,即吸入法、按摩法和攝取法。
1、芳香療法的起源
芳香療法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西方的一種神秘文化,近幾年來才開始作為一種美容、養生的護理方式在國內開始盛行。許多人對芳香療法的療效還持有懷疑的態度,就連接受芳香療法的人,很多也只是想要利用香薰改善室內的氛圍,或者是將它運用在美容瘦身上,對芳香療法的歷史淵源更是了解有限。
其實人類使用植物的歷史相當久遠,在人類還沒有歷史記載的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香料植物了。所以,芳香療法又被稱之為「古文明的藝術」,各大文明古國則為芳香療法的神奇世界揭開了序幕。
大約早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年左右,居住在尼羅河三角洲的埃及人就已經利用芳香藥草植物來治療各種身心失調的疾病。從文獻上得知,埃及人當時已知食用大蒜(Garlic)具有消炎、殺菌及解毒的功能。他們還利用植物精華製成香料,作為藥物與防止屍體腐爛之用。例如在屍體防腐上大量使用乳香及沒藥等芳香植物填放在屍體內,最後用浸過香膠水的亞麻布將屍體包裹住,才有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木乃伊。埃及的法老也會在重要的宗教儀式,如神職任命的茶油儀式中,在不同的神像前燃燒並擦抹各種象徵其意義的精油。例如在戰備時就會使用具興奮作用,且能引起攻擊欲望的精油,若希望和平、調停糾紛,就選用具有鎮定安撫情緒的精油。充滿傳奇的埃及豔后克婁巴特拉是埃及王朝最後一位女王,她和香精的使用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古老香精及化妝品的製作上,堪稱鼻祖。傳說她曾在臥室的地板上鋪了厚達46公分的玫瑰花瓣,利用玫瑰花催情的功效來引誘她的情人們,最終徵服了羅馬帝國的皇帝凱撤及他的義子安東尼,也成為埃及歷史上最富盛名的一代女王。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芳香植物的國家之一,並在數千年前就有詳細的研究。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黃帝神農時代,人們採集樹皮草根來驅疫闢穢,這是利用植物的香氣來殺蟲治病。那時人們對天然花卉的香氣就有好感,用來敬神拜佛,清淨身心,還用於祭祀、敬天、喪葬等。中醫自古就有「 芳香開竅」的理論,並在臨床上被普遍運用。有資料表明,名醫扁鵲華陀等都有用芳香物質一一寮香讓病人「起死回生」的本領。而中國第一本專述各種藥草的目錄書籍,相傳是由距今二千八百年前的神農氏所著的《本草》。著名的《本草綱目》則是李時珍於公元1578年前所寫,書中記載了兩千多種藥用植物,其中包含大量的芳香植物的藥效,此書不但奠定了中國古代醫學的基礎,流傳至近代後也為西方人廣泛研究,在傳統醫學上,遠遠勝過了其它國家。古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印度,也是很早就懂得如何使用藥用芳香植物的國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阿育王以有組織、系統化的方式栽種藥用植物,印度最古老的醫藥典籍《吠陀經》是公元前二千年前由阿輸吠陀所著,在這本著作中,除了記載藥方及對植物的祈禱文,還以八個層次來闡述藥理,從醫療一直到養生、保健之道全都包含在內。其中多數詳細闡述了古老的印度藥材流傳至今仍在使用,而某些藥材就是今天芳香精油的提煉來源。而現今提煉芳香精油最普遍的方法之一—蒸餾法,則是公元十世紀時,由阿拉伯最偉大的醫師阿比西納首先採用的,他萃取出了世界上第一瓶玫瑰精油。十二世紀,隨著十字軍的東徵,歐洲人不但把阿拉伯的香水帶回歐洲,也把蒸餾萃取的技術帶了回去。到了十四、十五世紀時,黑死病席捲歐洲,當時盛傳在身上佩戴香藥草包或是焚燒香料植物,可以避免感染。這些舉動在當時曾被視為迷信,但是以現在芳香療法的角度來看,那是消炎、殺菌以防止感染的正確方式。十六、十七世紀則是歐洲藥草的全盛時期。精油的蒸餾技術飛速進步,精油被大量運用於醫藥和化妝品的生產中。到了十八世紀末,實驗化學開始應用在醫學上,合成藥物逐漸取代了天然藥草,從此芳香療法走向沒落,而被視為另類療法。進人二十世紀,精油的開發研究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隨著各種科學試驗的進行,人們對精油成分有了更深人的了解,通過對各種不同精油的混合利用,現在的精油包括樹脂浸膏等,除了具有抗病菌、止痛解毒、癒合傷口、促進新陳代謝及內分泌、促進血液循環、調整血壓、健胃整腸等的治療功效,還具有激發肌體本身治癒的能力。
在近代,和芳香療法關係最密切的國家是法國,法國人首先將芳香療法技術發展為一門獨立學科—「 芳香療法學」 。1920年,法國化學家蓋得佛斯發現精油的殺菌防腐作用比化學藥劑效果還要好。他於一次實驗意外中嚴重灼傷雙手,使用薰衣草精油後竟然發現受傷的部位兩天後就痊癒了。由此激發了他對芳香精油的研究興趣。1928年他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刊物上面,首創了「芳香療法」這個名詞。他也被尊稱為「現代芳香療法之父」。之後瓦涅醫生承其後而跟進,他們的主要貢獻是將芳香療法應用在了臨床醫學研究上。1950年,法國的瑪格麗特·摩利夫人首度將芳香療法帶人健康美容及護膚領域。晚年摩利夫人定居英國,在英國開設芳香療法中心並教授學生,從此英國又一直將芳香療法承襲下去。1993年,印度尼西亞華僑陳香蘭女士首先將芳香療法引人了中國內地。在當時的中國美容這一版圖裡,芳香療法被作為另類療法並不被人們所接受。
芳香療法在國內經歷了一段艱難而寂寞的歷程。進人二十一世紀,芳香療法迅速在中國美容市場上發展壯大起來。芳香療法的應用更為廣泛,已成為美容行業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
2、芳香療法的發展
傳統中醫藥學認為,芳香性藥物以化溼和開竅為兩大主要功效。中藥藥理研究證明,芳香性中藥是一些具特別香氣的藥物,具有鼓舞正氣、除邪闢穢,解肌發表、疏風散邪,芳香健脾、化溼醒脾,通關開竅、止痛消腫等功效,這些特點與芳香性中藥所有的特殊藥理性質有關。
進入19世紀後,國外專家開始對精油的成分進行化學分析,進而探明芳香療法的核心是精油。精油(essential oils)通稱之揮髮油(volatile oils),亦稱芳香油或香精油。精油之組成成分極其複雜,通常是由萜烯烴類、芳香烴類、醇類、酮類、醛類、醚類、酯類等各種物質所組成的多成分混合體,其中第一部分——萜烯烴類最為重要。從而可把芳香藥物定性為含有揮髮油成分的藥物。
現在介紹芳香療法的幾種現代應用:
2.1 芳香療法在保健美容方面的應用
芳香療法有益於護膚,特別對護膚明顯的精油有:花梨木、燻衣草、苦橙柑、甘菊、胡蘿蔔籽、鼠尾草、天蘭葵、百裡香、檸檬、橙花、玫瑰等。
精油有三個特性:第一,殺菌。精油不但對細菌有效,連一般之病毒及微生物亦有良好的抵抗力,如將精油加熱,使精油分子揮發進入空氣中,可達到殺菌和除臭的雙重功效。第二,再生。精油不但可以促進細胞再生能力, 幫助傷口癒合, 且具有延長細胞生命和使細胞延遲老化。第三, 解毒。一旦精油進入人體細胞,可以幫助細胞新陳代謝,促進有效呼吸作用之進行,排除細胞代謝後之廢物及毒素,使細胞保持健康狀態。
所以,芳香療法有其強大的護膚功效:(1)促進皮膚的血液循環;(2)加強淋巴系統的排毒功能;(3)增強免疫力;(4)激活細胞再生能力;(5)調理細胞的呼吸代謝正常;(6)防止及治療微生物的感染;(7)舒解身心,穩定情緒;(8)加速表皮的代謝,清潔皮膚;(9)增進皮膚吸收養分。
比如:玫瑰,氣味甜而沉的纖細花香,採用花瓣萃取精油。不僅對頭痛、失眠、神經緊張有其精神心理的效用,還可清血、利肝、利脾、健胃等,對身體有效用,更重要的是,對皮膚有消炎、抗菌、收斂的功效。玫瑰香清油,適用於所有的皮膚,特別有益於成熟、乾燥、硬化或敏感的皮膚,其緊實、舒緩的特性,對發炎現象很有幫助。由於它能收縮微細血管,所以是治療皮膚中微細血管擴張、破裂的神奇之寶。
2.2 芳香按摩療法用於減輕癌症患者的症狀
對癌症病患來說,癌症的可怕來自於難以治癒及治療過程中產生的諸多不適,例如全身無力、疼痛、噁心、嘔吐,甚至是疾病過程中所帶來的焦慮及情緒低落。許多癌症病患常會出現食慾降低情形,這個問題可以使用甜橙精油來改善。口腔及傷口的異味能用茶樹純露或薄荷純露。身體水腫可使用葡萄柚、檸檬、快樂鼠尾草、杜松等精油,再配合淋巴結按摩,會有不錯的功效。多數癌症患者不能忍受的疼痛,則可用快樂鼠尾草、甜馬鬱蘭、羅馬洋甘菊、德國洋甘菊、薰衣草等精油。讓癌症病患煎熬的焦慮、憂鬱等情緒低落問題,可用橙花、快樂鼠尾草、佛手柑、乳香、檀香、葡萄柚、甜橙、迷迭香、甜馬鬱蘭等精油,改善心靈及心情的疲憊,讓癌症病患敞開心胸,放鬆緊張的情緒。另外,癌症病患因免疫力下降,常會導致傷口的不易恢復,此時可以考慮使用薰衣草、茶樹油、德國洋甘菊等精油塗抹於傷口上,會促進傷口組織的復原。而如果因為化療而造成的噁心嘔吐,則可使用檸檬、甜橙、薄荷、姜等精油,用薰香的方式讓病患吸入,可以改善病患的噁心嘔吐情形。因疾病或是藥物造成的腸胃便秘或腹脹,可予橙花、甜橙、乳香、葡萄柚、佛手柑、檸檬等精油按摩腹部。
芳香療法是溫和的輔助療法,無法用來消滅癌細胞,但看似簡單的精油若能適當的使用與癌症病患身上,必定能減緩病患身體不適及增加心靈緩和,促使疾病治療過程的順利,提高病患生活品質,進而能積極面對癌症治療,對癌症病患來說,是一舉數得的好幫手。
2.3 艾灸與芳香療法
艾灸作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治病防病、養生保健等方面有著獨特的療效。對於艾灸的治療作用原理,目前多認為是一種「綜合效應」,這種綜合效應包括了灸法的溫熱作用及艾的藥性作用。艾作為最佳的施灸材料,性苦微溫,氣味芳香,與其他材料相比,具有一定的藥性作用優勢。
2.4 芳香療法在情緒減壓方面的應用
"芳香精油對於情緒減壓的好處在於:分子極小的精油能夠快速滲入真皮的更深處,而且大腦也被芳香喚醒和鎮定。摩利夫人也說:「香味對個人心理及精神狀態所產生的影響是最有意思的。我們的知覺能力會變得更為敏感肌清晰,我們會發現似乎可以看到更多的東西,而且知覺也會變得更為真實。或許我們也可以說,平時情緒因素對知覺所造成的困擾已經完全地消除」。運用芳香療法為情緒減壓的原理是:由於嗅覺中樞與記憶中樞都分布在大腦相同的部位,因此當我們吸入香氣時,這些香氣的化學分子會透過記憶中樞裡所儲存的記憶,刺激"邊緣系統"或稱"情緒頭腦"的作用。愉悅宜人的味道會下意識地引發"情緒頭腦"裡所儲存的正面情緒,而噁心不快的氣味則會引發消極負面的記憶。芳香療法的作用,就在於利用氣味與情緒的連接關係,使特定的氣味影響情緒,進而消解壓力及緊張。
由於芳香精油是一種有機的成分,因此具有調節、中和以及平衡的作用。它在提升我們精神的同時,也可以平衡我們的神經系統。而且,正如著名芳療專家羅維斯提教授所說:「芳香精油在芳香療法中使用,而且當劑量適中時,不會像一般用來治療精神的藥物般,會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羅維斯提教授雖然並未提到可用形式多樣的芳香療法來代替心理治療,但是芳香療法確實是可以替代化學鎮靜劑或興奮劑,並提供一個有效又安全的輔助方法。當然,對於嚴重的情緒壓力,並無法單獨用芳香精油來完全治癒。在這種情形中,其他形式的輔助治療,如心理治療、心靈啟發,可與芳香療法結合起來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