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自來水的古代,「水井」除了取水,還蘊藏著怎樣的文化氣息?

2020-12-20 黑叔講歷史

人離不開水,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取水最近的就是水井。

我在幼時,能感受到長輩的話語中,水井往往和他們童年緊密聯繫在一起。

當剛我長大成人時,也常常聽到「背井離鄉」這個詞,「井」幾乎等同於「故鄉」。的確在中國,水井的文化意義遠遠超越了其功能本身,成為一種滿載鄉愁的文化符號。

又當我膝下有子時,此時也讀過不少書,「水井」二字給我的感覺就變得光怪陸離起來,非常的複雜。結合比較淺顯的四大名著,再加上一些史料,我們不妨來看看在沒有自來水的古代,「水井」究竟包含著怎樣的文化氣息?

在今天,水井依然常見

投井自殺——「水井」是死亡的恐懼

眾所周知,人的生命是不可缺少水的。所以說水井毫無疑問,象徵著希望和生命。但是,生命依靠水源,但「溺水而亡」也代表著水也能終止人的生命。所以在古代人心目中,水井同時伴隨著死亡和恐懼等負面的形象。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文化現象。

「趙雲三回五次請夫人上馬,夫人只不肯上馬。四邊喊聲又起。雲厲聲曰:『夫人不聽吾言,追軍若至,為之奈何?』糜夫人乃棄阿鬥於地,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三國演義》

糜夫人跳井

在小說《三國演義》的描述中,糜夫人為了趙雲能順利救出阿鬥,不願做趙雲的包袱因此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但如何去死呢?作者羅貫中選擇了讓她「跳井自殺」這個辦法。的確,在古代水井隨處可見,是一種便捷、乾脆結束自己生命而能保得全屍的一種方式。

在另一本名著《紅樓夢》裡,有著這樣的劇情安排:金釧本來她是伺候王夫人的首席婢女,這讓她的父母感到在人前十分有面子,也少不了親朋的羨慕和妒忌。然而,金釧因為「勾引少爺」的罪名而被王夫人趕了出來。一時間,牆倒眾人推,破鼓亂人捶,她父母一定會受到別人的嘲笑,所以把氣發到她身上。這最終導致了她用「跳井自殺」來進行抗爭。

金釧的命運本就離投井不遠

即使水的確是生命之源,但在諸多的名著中,「水井」這個文化符號,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徵著生命的終結。因為水本身至清的屬性,似乎死在水井中也有「還我清白」和「冤死」的含義。

當然,用水井來終結生命,並不是「自殺」的專利。故宮中就有一口「珍妃井」。相傳慈禧非常不待見和光緒帝相親相愛的珍妃,在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慈禧挾光緒出逃,藉口帶走珍妃不便,臨行前命太監將她推入井中溺死。古往今來,不論是皇家還是民間,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

在現代,自來水普及之前,不論城市還是農村水井是常見的設施,往往大人都會反覆提醒小孩珍愛生命、遠離水井。顯然「水井」包含著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故宮的那口「珍妃井」

井底之蛙——「水井」是閉塞、隱匿的代名詞

除了對死亡的恐懼之外,水井在古人心目中也蘊含著其他較為強烈的負面文化。「井底之蛙」這個成語以及相應的意義,想必每個人也都相當的熟知。

由於水井本身在建築學上的構造所致,水井的內部與外界的接觸極少,容易讓人對井中產生幽暗、窄小、深邃的直觀感受,事實上來說,除了竹籃打水之外,水井本身的確是一個閉塞的系統。所以在文化上常常被引申為「無知」、「閉塞」、「狹隘」等等。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莊子·秋水》

「井底之蛙」的出處源於早在戰國時期的《莊子》,歷朝歷代延續至今,其涵義並無多大改變。比如清末民初的著名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這封致康有為的公開信之中,有這麼一句「所謂井底之蛙不知東海者,而長素以印度成事戒之。」,他非常直截了當的用「井底之蛙」這個詞來貶低和駁斥了康有為的保皇理論。

章太炎心目中,康有為是個井底之蛙

「八戒道:『正為此說,我師兄孫悟空多多拜上,著我來問你取什麼寶貝哩。』(井)龍王道:『可憐,我這裡怎麼得個寶貝?比不得那江河淮濟的龍王,飛騰變化,便有寶貝。我久困於此,日月且不能長見,寶貝果何自而來也?』」——《西遊記》

在名著《西遊記》中,就有一個「井龍王」的設定。而這個井龍王對豬八戒的以上這段自述中,尤其是「我久困於此,日月且不能長見,寶貝果何自而來也?」這麼一句,則非常反映世俗對水井的「看法」,連這井中的「神靈」都認為自己是「被困」,何況井中之蛙乎?

當然,「水井」也不一定是閉塞的意義,也許井下會「別有洞天」,被常常用來「隱匿」事物。

「漢室大亂,天子北詣河上,六璽不自隨,掌璽者以投井中。孫堅北討董卓,頓軍城南,甄官署有井……得漢傳國玉璽,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後漢書》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所描述,孫堅從井中得到傳國玉璽的事情也不是空穴來風,把玉璽藏在水井之中這個說法,在《後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料中,都多有提及。而且,「井中藏物」並不算什麼大事,《太平廣記》中還記載了漢代名臣東方朔的近乎神話了的故事,「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小時候掘井,陷落到井下,數十年間無人幫忙,,後來有人指引……那個國家的人都用珠玉編織蓆子,請臣進入到雲霞之幕中休息……」。古人對水井的想像力,還果真是「別有洞天」!

茅盾的《提比里西的地下印刷所》,曾被列入語文教材之中。這是真實存在事情,讓無數國人在學生時代,就知道了井中藏物、藏人,都不是稀罕事。至少兒時的我,知道在無所不能的「地下工作者」的世界中,藏個印刷所是的真有過的事。

《提比里西的地下印刷所》

井中現龍——「水井」是異象的「源發地」

中國古人常常認為水井所產生的異常現象,肯定是與當前的政治局勢有莫大的關係。在王朝更替、外戚專權、皇權旁落的時期,大家會非常迷信的去記載水井的異常情況,並人為的與之關聯起來。當然,水井產生異常的因素多種多樣,有的是自然形成,但更多是人為編造的,是為了達到某種預設的政治目的「把戲」而已。

「春正月癸酉,有兩龍見蘭陵家人井中,乙亥夕而不見」——《漢書》「行刑暴惡,黑龍從井出」——《易傳》

西漢晚期政治局面的混亂不堪,其導致了在漢代「井中現龍」的現象頻頻發生。世人都知道,受命於天的真龍天子只有一個。「井中現龍」無非是有人本著自身的政治目的,有為了篡位的、有為了隱喻和對當政者正統性而表達不滿的、更有為了在混亂局面中牟利的,他們刻意而向老百姓用「井中現龍」的方式來直接表明當前政局的混亂和動蕩。

《水滸傳》中,還有這樣的描述「三年大旱赤地千裡,水井之中全是幹土,玉帝完全不給活路」。在百姓心目中,「大旱」、「缺水」這種現象,完全是上天的震怒,對人間尤其是當政統治者的不滿,而降罪下來。這是「天人感應」理論中最為直接的一種表現形式。

井之中全是幹土,這時只能怪老天咯

所以說,在古人心目中,水井在功能上是維繫生命,而這個生命系統一旦出現問題和異象,則歸咎於老天不給活路。因此形成了「水井可以預示災禍」的觀念,久而久之演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從「天人感應」的理論上來說,水井已不是水井,而是一種天與人的溝通渠道。

家人祠井——「水井」是與神靈溝通的媒介

「五祀報門、戶、井、灶、室中溜之功。門、戶,人所出入,井、灶,人所欲食,中溜,人所託處,五者功鈞,故俱祀之。」——《論衡·祭意》

五祀,是中國古代祭俗中所祭的五種神祇。具體代表著哪幾種神祇各文獻記載均不一。即有「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等五神,又有「五祀者,謂門、戶、井、灶、土」的說法。其中多個版本中,都含有「井」或者是「井神」。

祭祀井神,在今天也並不稀罕

水井是古人生活的重要設施,這點毫無疑問,一旦水井幹枯就意味著居住者必定要進行遷徙。因此,古人對水井有一種特殊的感恩和依賴之情,水井成為五祀中的一員,被認為的神格化,成為佑護人們日常生活的「職能神」,是非常的理所當然的一件事。

《禮記月令》記載:「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井泉。」 對井的祭祀,往往是為了風調雨順、吉祥如意;大旱而祭井,則目的性非常明確,就是讓井泉別乾涸,清水永駐。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西遊記》中的那位「井龍王」,這個角色在原著中的出現絕不僅僅是為了體現井底生活的「受困」和「狹隘」。根據原著內容,烏雞國國王被獅猁怪推下井淹死之後,多虧了井龍王收了國王的屍身,並用定顏珠定住了,因此國王的屍首並未損壞。最終,太上老君的一顆還魂丹,讓烏雞國國王給救活了過來。

作為井中的神靈,吳承恩給「井龍王」定義的使命,就是要讓他好好的保護「好善齋僧」的烏雞國國王。通過名著就能反映出在古人心目中,「井神」往往是保護民眾和好人的。而同為「水神」的其他「龍王」,在傳說故事中就不一定都是善茬,興風作浪、魚肉百姓,可能都是幹得出來的,《哪吒》相關的故事中,相比大家也都讀過。

井龍王比起其他龍王來,明顯要老實厚道

後記

水井的發明,讓人類充份利用地下水,大大降低了古代人依江河而居的局限性,為城邑的形成、國家的產生創造了極為有利條件,是從部落階段邁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之中,由於水井和百姓生活關聯性極大,不免對其產生了相對複雜的情感,以及圍繞它來充份發揮自身的想像力。不管人們從深邃的井中看到的是「生」或是「死」,是「蛙」還是「龍」。煜煜生輝的史料和諸多文學著作都清晰的記錄和反映了人們對水井的認知和觀念。

有人說,熟悉的東西,往往會帶我們帶來安全感。但也有人說,相比未知,恐懼往往來自熟悉的事物。也許,水井在中國文化中的複雜涵義就是這樣的!

相關焦點

  • 水井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古代人要在水井中養一隻烏龜?
    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百家號(小柒文社),今天的主題是:水井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古代人要在水井中養一隻烏龜?水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所以古人為了得到水資源,可以說下了不少智慧,在原始社會想要得到水,只能祈求上蒼降雨,後來出現了瓷器,古人就用它作為儲存水的器物,但是放在容器裡的水,時間久了就會變質,人喝了也會生病,後來人們發現了地下水,便開始打井,從而取水用水,這也就是水井的產生。
  • 古代沒有自來水,那古人用水怎麼辦?看完就懂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說長安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城市之一,但是這座城市的起源大家就都有些不了解了。這座城市其實是原先隋朝的大興城,後來唐朝建立以後認為原先的城市還是太小了,於是進行擴建,才有了後來的國都長安。為了讓大家能夠方便取水,從城內修建了好幾條水渠向城外延伸。正是因為這些水渠的飲水,城裡居民的生活才得以繼續。當時修建的水渠只有三條,引的基本上都是城南區域的水。這個工程是在隋朝時期建成的,當時負責的也都是隋朝的官員。
  • 農村的古代水井你見過哪些?鑄鐵井圈都能被勒出凹痕
    胡哥看了那麼多的水井,或者說類似水井一樣的飲水設備,也常常會被古人解決吃水問題所花費的心思所感動。比如說山西平順縣的豆峪村,百年前的古人,為了解決吃水問題,就生生開造出了一條千米長的青石槽引水渠,堪稱民國時代的自來水工程。詳情點擊查看。石頭做的自來水渠見過嗎?
  • 古代鄉下有許多水井,但城市裡面的居民,是如何解決生活用水?
    古時候,沒有自來水廠,也沒有引水管道。那個時候,鄉下的人家都有水井,而且一口就足夠喝幾代人的水,如果沒有意外的話。然而,儘管鄉下有許多水井,那個時候住在城市裡的人是怎麼得到這些水的呢?實際上,古時候也有過這種想法。
  • 取水點由地下水改為水庫 自來水公司「未驗收」便供水
    「家裡裝的自來水顏色常跟米湯一樣濃稠,有時候又跟醬油一樣黑。」瑞昌市桂林村村民2013年年底裝上了自來水,本以為可以喝上乾淨水,但是自來水的水質並不好,只能用來衝廁所。  村民認為問題出在自來水公司選址不當,作為水源地的水庫不但有人搞養殖,附近還建有養豬場;記者調查後發現,自來水公司未通過驗收即向村民供水。
  • 古代為何喜歡往水井裡放烏龜?其實並非全是迷信,有一重要作用
    這種說法的起源我們無法追溯,聽上去也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不過這只是小事,做不做並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雖然封建迷信在新時代都是要被破除的東西,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一部分迷信行為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只是從前的人們不懂得探究事物的原理,只能以鬼神之說來解釋,反而把一些有用的生活妙招也變成了封建迷信。古代沒有自來水,人們想要用水方便的話就需要自己在家附近打井。
  • 現在很多農村還有水井,到底是水井的水好,還是自來水好?
    在以前農村可都是喝井水的,只不過想喝井水卻也不容易,一個村裡面只有幾口公井,想挑到水都需要早早起來的,要是去晚了一點都沒有水可以喝了。好在現在自來水也都是村村通了,農民也可以用上自來水了。現在很多農村還有水井,到底是水井的水好,還是自來水好?不過就算農民可以用上自來水了,其實還是有不少的人還是用井水的,很多人都覺得還是井水比較乾淨。說實話老農家裡就是常年只喝井水的,自來水雖然也有,但是一般只拿來洗碗做菜什麼的,真的拿來喝的生水,也就是只敢喝井水的。
  • 宋朝市民如何取水?蘇軾「發明」了自來水系統,大宋斜杆青年
    以宋朝都城汴梁來說,裡面的居民用水主要來自穿城而過的河流和水渠,古代但凡興建城市,水脈的規劃皆是頭等大事。在特殊時期,比如突遇大旱,官府會親自動手開鑿水井。慶曆六年,為了緩解旱情,一口氣開鑿了390口水井,這些都是官井,放到今天就是興建了接近400處公共取水處。
  • 古代水井中都要放只烏龜,有何妙用呢?原來還有這麼多說法
    華夏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古人的智慧和勞動人民的結晶在其中一一作用。讓眾多國外友人們驚豔的功夫,太極,周易等,這些都是神秘的東方魅力。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一位上古神獸,中國的四大神獸之一的玄武,被譽為神獸的烏龜還有這妙用?
  • 自來水公司:用次氯酸消毒 水質偏酸正常
    王阿婆家的一位租戶告訴記者,她用自來水煮好的飯上面會有一層黑點,燒開的水放一陣後水底也會有一層黑點。     在省交通規費徵稽局屯昌縣分局上班的陸少麗告訴記者,她5年前就發現單位的自來水發黃、發黑,從那以後她和單位的另一名女同事,每天上班時輪流用兩個大塑料桶,裝上自家水井裡的水帶到單位供大家使用。     「這自來水真是沒法喝!」
  • 農村還有人打井水喝,水井的水好還是自來水好?妹子說到消毒水味
    小時候外婆家就是有水井的,平時吃喝用水都是用的井水,而我家那邊本來也是打算挖水井的,但老一輩的人說以前他們試過挖水井的,但村裡大都是那種石頭地,特別難挖深,就放棄了,而是喝山谷從石頭縫裡滲出來的水,我們叫山泉水,後面弄水管接水回家用了,很方便。
  • 老北京水井的甜與澀
    老北京胡同中的水井據考證,北京「胡同」一詞,系由蒙語「水井」轉譯而來(張清常《胡同及其他》),胡同與井自有不解之緣。沈家本見井口闊而深,怕居民取水不慎落入井中,故出資在井四周加了銅質護欄,新裝的銅護欄金光閃閃,居民稱之「金井」。現沈家本故居,成為博物館,金井重新做了護欄,並樹有中英文簡介,供人參觀。沙井胡同,在東城區南鑼鼓巷西側,沙井在何處,已無人知曉。龍頭井街,距恭王府不遠,年代久遠,龍頭井只留下響亮威赫的名號,本尊早已下落不明。
  • 自來水管安裝近10年未通水 三門峽一村莊近800口村民四處拉水維持...
    自來水多年未通到底是怎麼回事?村民吃水難問題又該如何解決?近日,大河客戶端記者進行了多次走訪。家門口的水井已經乾涸家門口的水井已經乾涸走訪:天旱少雨,水井枯涸,村民四處拉水維持生活「我家的井早都旱乾了,要去別家借水才行。」
  • 故宮水井那麼多 但是為什麼還要去玉泉山取水喝
    紫禁城裡面有70多口水井。這些水井的分布也很合理。顯然,當年的設計者,是預備這70多口水井作為紫禁城人員飲水之用。一般來說,打井就是為了飲水或者灌溉之用,有一句古話都是「飲水不忘掘井人」。但是在故宮裡面,有70多口井,卻沒有人敢喝裡面的水。
  • 重慶十年老井突冒熱水達51℃ 村民取水洗澡(圖)
    昨日,九龍坡石板鎮,村民從井中取水洗澡 記者 鍾志兵 實習生  挑水發現井水燙人  據該水井主人梁思容介紹,10年前她在離家約200米處的水田旁打了這口不足4米深的水井,然後裝上了管子和抽水泵,要用水時就開動水泵把水直接抽進家中。「這麼多年來,這口井從來沒有乾枯過。」梁思容稱,哪怕在最乾旱的季節也是如此。  然而一個月前,梁家的抽水泵卻突然壞了。
  • 常識積累 | 古代提水取水灌溉用具
    今天小政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古代的提水和取水灌溉用具」相關考點。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古代,沒有如今發達的科技卻耕種著大量的農田。桔槔 [jié gāo]簡介:桔槔,俗稱「吊杆」「稱杆」,古代漢族農用工具。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商代在農業灌溉方面,開始採用桔槔。
  • 問政山東|家家戶戶打水井,有村民為喝過濾水凌晨四點去排隊
    問政記者調查發現,在蒙陰縣舊寨鄉龔家莊子村,早在十幾年前,村裡就鋪上了自來水管道,但好景不長,自來水通了一段時間就沒了,家家戶戶只能打上水井,而井水的水質又成了村民們的心頭病。在蓬萊市大辛店鎮,村民對他們的飲用水也表達了擔憂。
  • 【逛老街 走舊巷】今天我們從水井巷裡的田豆花說起
    據老水井巷人講述,巷子口有一口水井,水井巷因此而得名。那口水井已不見蹤跡,但和水井牽連的人家和故事,還在延續著。水井巷老照片(周曉平提供 )「田豆花」最早就是從這水井中取水製作。因為這一碗流傳至今的味道,讓老水井巷人的記憶有了落腳點。
  • 漢服中蘊藏著怎樣的文化?從四個方面來說明
    漢服中蘊藏著怎樣的文化?從四個方面來說明。我們都知道漢服中其實蘊藏著很多的文化的,因為中國的漢服它不僅是一種服飾的象徵,而且是一種文化的代表,因為它和文化一樣都是源遠流長過來的,所以說漢服中還是有隱藏著很多的文化的,那麼今天我們來說說漢服中到底蘊藏著哪些文化?
  • 水井與水窖
    看微信群裡的朋友在討論水井與水窖。不同地方的朋友人生經驗不一樣,認識也就不一樣。我認識水井,是從自己家老院子的水井開始的,我們把它叫「解子」。井上的轆轤,我們叫「解軲轤」。很小的時候,看大人在井邊「吊水」,看多了,各種動作也就看會了。年齡稍大一點,有了力氣了,就開始學著「吊水」。力氣當然也不足,但慢慢地能把一桶水吊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