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感悟,是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2020-12-23 心理學張海濤

父母養育子女,是天經地義的事,孩子生下來就要養育,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家長更要教育子女一些生活知識和為人處世的道理,以便於將來在生活上有一些經驗。

有一種感悟,是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每個人生活在世上,必定會面臨生活、工作、學習、社會活動等種種困難。小孩子們如果在學校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或者在外面被小朋友欺負了,可以回到家耍耍脾氣,把負面情緒轉移給家裡人,讓家裡人給他們想方法解決,然後委屈地等人來安慰。

作為父母則不然,在外面遇到了困難,和家庭產生的矛盾,以及在社會活動中產生的各種壓力,這些都要自己來承擔責任,都要想方設法地去解決困難。因為他們要考慮的問題很多,要應對很多的事情,有時候處理不過來,就會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有時想要放棄,卻害怕自己的所有努力付之東流。

作為一個成年人,不僅要承擔所有的責任,還要兼顧所有人的情緒,在職場上不僅要處理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和複雜的人際關係;在家庭裡要像夾心餅乾一樣,夾在父母和愛人的矛盾之間,小心翼翼地陪著笑臉,還要哄著不聽話的小孩,更讓自己有一種莫名的心理壓力。有時候覺得自己活得很累,只有嘆氣羨慕別人的家庭,別人怎會這麼幸福?殊不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隔壁老王不曾哭。

作為子女,在懂事後本應該多體諒父母,誰生下來就這麼順利?就有得穿,有得吃,有得住,還能上學、工作?這些不是父母操勞所得的嗎?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或者是哪位慈善的人士給你的?還是政府免費提供給你的?其實一分錢也是父母辛苦掙來的,而並非天上掉下來的。

很少有父母在孩子面前抱怨:我是多麼辛苦地在賺錢養家,在外面碰到了什麼困難無法解決,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如此困難,我現在是熬不過去了,你們要好好聽話,努力讀書,將來找個好工作。作為家長們,只能是默默承受一切,並且認真地思考,積極尋找方法應對困難,努力擺脫困境。

父母不是聖人,不可能不會犯錯誤,有時候在外面遇到了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感到非常的煩惱,回到家裡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可能會對家人發脾氣,這是可以理解的。每個人都不可能事事順心,在煩惱時只能回家發發牢騷,家人應該多點體諒;家裡要是遇到了一些事情,在意見產生分岐的時候,也可能會產生爭執,這時候應該相互理解,不要執著地去爭辯,畢竟家裡是講情而非講理的地方,謙讓也不失為人的一種美德。

父母就像是在炎炎烈日下,默默耕耘的農夫,為了家人能吃得飽、穿得暖辛勤地勞作;父母像是一堵堅實的圍牆,用身軀阻擋了外面的風風雨雨,讓一家人可以在溫馨的屋子裡幸福地生活;父母就像一座老得生鏽的燈塔,照亮了人生前進的道路,指引著自己走向正確的方向;父母更像是一棵百孔千瘡的大樹,寧願被無情的狂風暴雨折斷,也要守護著身旁的樹苗漸漸成長。

父母在,人生就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僅剩歸途。希望所有人都珍惜家人,多一些體諒父母的不容易。作為子女,當你自己成家立業了,你也就會感同身受了,就會知道當父母的不容易,到那個時候你就深深的後悔,更會懂得生活的不容易,父母的不容易。

相關焦點

  • 可以讓學生及時感悟親情,學會感恩,增進學生對父母的理解和包容
    親子關係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關係,具有極強的情感親密性,直接影響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父母的教養方式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親子關係對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有明顯影響。新入學的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大多是因為沒有升入理想大學而產生自卑,心理壓力較大,同時又面臨適應新的環境和人際關係,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本調查顯示:身體症狀、恐怖傾向、過敏傾向、總分、總檢出率等均為女生大於男生,可能與女生細膩敏感、天生膽小怕事有關。
  • 有一種高貴,叫「理解」
    理解是一種高貴的語言,理解是一種換位思考,理解是一種心情的領悟,理解是一種心靈的和諧。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溫暖;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感動;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融洽;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美好。只有多一些理解,才能多一些寬容,才能多一些生活的美好。
  • 你又和父母吵架了,不被父母理解應該怎麼辦
    很多年輕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我想趁著年輕,多出去闖闖,長長見識,但是父母不同意自己出去,甚至拿不孝來說事,自己該怎麼辦。豪哥我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和父母沒說幾句就能吵架,感覺和父母無法溝通,越來越無法交流。
  • 讀父母的格局之感悟
    推薦每一位即將或者已經成為父母的人去讀一讀,文中探討了育兒經驗的感悟,分享了做父母需要的智慧和能力,在我育兒之路上很是受用。 前幾天和幾個同學聊天,聊到孩子上課外班的事,同學A說她給孩子報的都是學習班,孩子的學習不行,興趣班都沒有報;同學B說她給孩子報的畫畫,大家說也不錯呀,有愛好有特長。同事說讓孩子學畫畫,主要是考慮學一技之長。同學C孩子女孩學的跳舞,孩子卻喜歡畫畫,孩子的興趣都是家長綜合利弊選擇出來的,個人感覺應該在遵從孩子的選擇。
  • 《放牛班的春天》不同的時間看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今天又點開了一部,看過很多次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不同的時間看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影片是克裡斯託夫·巴拉蒂(Christophe Barratier)自編自導的作品,劇本的靈感是來自音樂片《一籠夜鶯》。夜鶯是一種羽毛並不絢麗,聲音卻非常好聽的鳥。
  • 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過得有多委屈?
    父母教育孩子,真的很難從表面去觀察、分析、辯證、解釋逼與不逼間的對錯。因為能耐心發現孩子,理解孩子,並懂得孩子精神需求的父母,是父母中極少極少的一部分。目前,還是有很多家庭秉承:「你現在恨我沒關係,只要你有出息。」
  • 對愛的理解和感悟
    成長的路上有它相伴,無時無刻地守護在我們身邊。世界是美好的,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正如韋維的那首《愛的奉獻》,唱出了多少人的心聲。但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愛真正的含義?又有多少人去感悟過愛的真諦呢?所以說,愛,在每個人心中一直是個既簡單又複雜的話題。
  • 想要孩子體會父母的「不容易」,不需強調付出,要改變教育方式
    養大一個孩子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時間、金錢、心血總要付出一些,可是為何家長做了那麼多,孩子卻體會不到父母的「不容易」呢?這就要提起家庭裡常見的教育誤區。 而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每天更多的是被照顧,享受著公主和少爺一般的待遇,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狀態,體會不到生活中有不容易的地方。所以他並不會覺得父母有多辛苦,也不知道錢是需要很努力才能賺到的。
  • 父母教育孩子:心甘情願的孝順父母,孝順是一種自覺的行為
    父母教育孩子:心甘情願的孝順父母,孝順是一種自覺的行為不孝順是令許多家長既頭疼又傷心的事情,不孝順的現象很多,如有的孩子不愛與家長說話,對家長仇視;有的孩子沒有感激之心,有的孩子如果自己的想法得不到滿足就發火、哭鬧,甚至不理家長,更嚴重的還打罵家長;有的孩子不關心家長的身體健康,家長生病了,也不知道問候;有的孩子隨意花錢,根本不考慮家庭實際情況;有的孩子不知道幫家長幹家務,只知道自己享樂等
  • 2019年中、高考備考:生活中有一種理解叫不理解
    3、合理把握理解的尺度4、有一種理解是不理解5、理解新解行文結構:較為常見的是並列式、層進式和對比式。也有人說,理解是對人最大的縱容。所以,理解並不是一味地忍讓,也不是對別人的缺點、錯誤視而不見,這樣的理解於人、於事無益,要不得。所以說有一種理解叫不理解。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大學畢業後,想在父親的公司幹一番事業。李嘉誠卻表示很不理解地說「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你們自己去打江山。」
  • 作為心理諮詢師,當我觸碰到「空」,有了這樣的感悟
    我也有我的理解和感悟,而很多時候是說不出來的。為什麼說不出來呢?當我想告訴你什麼是一杯水的時候,我能做的只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那杯水,然後我說:這有一杯水,把水描述一番。而我能做的也就是指向那杯水而已,描述那杯水,而這樣的描述卻不是真的是那杯水。
  • 有一種失敗的教育,是孩子越來越不尊重父母
    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許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反映這樣一個問題:「我的孩子不尊重我。」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沒有規矩來規範孩子的言行,給孩子各種特殊待遇,傾盡所有給孩子創造快樂、舒適、沒有一點不適的環境。這樣一種溺愛和過度保護,不會讓孩子記得父母的愛和付出,而是認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可以呼風喚雨;想要什麼必須有什麼,否則就是別人的錯。這類孩子,大都自私霸道,心中沒有他人,又怎麼可能會尊重別人。
  • 父母抱怨:孩子為什麼就不理解自己呢?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親身感受,孩子一點也不理解自己,不理解父母:* 對孩子的關照和教導。* 對孩子的好。* 父母的辛苦,掙錢不易。......父母的滿腔熱情撒在了孩子冷漠的石頭上,沒有回報只有寒心!那麼孩子為什麼就不能理解父母呢?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1) 父母不關注孩子的真實需要。首先,不知道孩子的真實需要。在面對孩子時,和孩子之間沒有情感交互和交流,走的不是心,而是單方面的輸出或者命令;作為父母,不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和真實需要。再者,也不重視孩子的真實需要。
  • 不喜歡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一種罪孽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為您帶來情感解惑01有些人會有這樣的困惑,不喜歡自己的父母,究竟是不是一種罪孽?就像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乖巧懂事型的,總有一些熊孩子是上天派來虐父母的一樣。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讓孩子仰望的模樣。總有一些父母的所作所為,令孩子難以理解,也無法喜歡。每當遇到這樣的父母,身為兒女就會深感痛苦,明明那是自己的父母,然而,卻從內心深處無法喜歡他們。時常會讓自己覺得有一種罪惡感。
  • 有一種失敗的教育,是孩子越來越不尊重父母
    有一種父母,是能夠把心都掏給孩子,卻換不來孩子的尊重。最終,孩子地位越來越高,父母卻越來越卑微。這樣一種溺愛和過度保護,不會讓孩子記得父母的愛和付出,而是認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可以呼風喚雨;想要什麼必須有什麼,否則就是別人的錯。
  • 孫雲曉生活感悟|好父母應以捍衛童年為天職
    生活感悟·226幼兒教育小學化的背後,一是商業推手求利之為,二是搶跑的觀念誤導所致。所以,好父母應以捍衛童年為天職,相信種子,道法自然。生活感悟·227中學生的父母和老師不可忽視這一組最新數據:上海社科院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等機構調查表明,中學生中有約四分之一(26.3%)的人已經經歷了人生的初戀。
  • 為什麼父母不理解自己?
    有一位粉絲私信我說:「和自己的父母不能和平相處,總是爭吵,他們不能理解自己而且還總嚴重影響自己的情緒,怎麼辦」在這裡我想說的是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前也是孩子,他們的教育方式多半是上一代傳遞下來的教育思維現在你父母對你的教育不全是父母的教育,也有上一代思維邏輯的傳承。你作為剛接觸這種思維的下一代,會覺得有很多不習慣,不理解,這是正常的!
  • 「一元一次方程」上熱搜,父母欠數學差的孩子一個理解概念的機會
    小學生做題有一個常見的現象,把一道題給他講清楚了,換一個同類型的題,他還是不會做,或者準確率不穩定,總是處於模稜兩可的狀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得說到孩子學習數學時經常會陷入的一種誤區,重操作而不重視概念。什麼是重操作呢?簡單說就是重視解題的程序和套路。
  • 把「我們養你不容易」掛在嘴邊的父母,內心藏著一種情緒
    都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但是這個計之深遠是針對已經長大成人的父母。但很多父母雖然為人父母,卻並沒有真正自內在成長為成人。而那種跟孩子說多不容易的,往往是帶有情感勒索色彩的父母。這就要從以下幾點區分:父母養育子女的認識不同現在,很多家長都已經意識到,很多父母生理意義上成為了父母,但是從教育子女,擔當起父母責任方面卻遠不能勝任。
  • 感受父母工作的不易,漯河65名「醫二代」職業體驗感悟多
    通過親身體會爸爸媽媽在醫療工作崗位的不易,加深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相互理解,讓醫者仁心、大愛無疆的精神紮根於孩子們的心靈中。現場丨參觀各科室講解小知識,職業體驗活動豐富多彩當天下午,65名職工子女興高採烈地在家長的陪同下走進漯河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大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