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病的活法:70位名醫的健康忠告》在南國書香節上隆重首發,讀者紛紛搶購。
國手忠告: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心態平和是健康生活的要求。
國手忠告: 健康包括健康的軀體和心理,中醫講心主神明。對待疾病,除了要聽醫生的忠告,還要有信心、有恆心。
名醫忠告: 車要年檢,人也要年檢。有了好好的體檢項目,對自己的「本錢」認識得更清楚,才會有更好的身體和心態。
名醫忠告: 希望各位女性了解好自己的身體、使用好自己的身體,規劃好自己的人生,祝每位女性都擁有更好的人生。
今年是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欄目創辦十周年,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自2009年開創至今已歷十屆,包括鍾南山院士、侯凡凡院士和國醫大師禤國維、周岱翰等國手名醫在內的數百位醫療權威專家先後登上廣州日報搭建的這個廣受百姓熱捧的健康科普平臺。《不生病的活法:70位名醫的健康忠告》擷取了這數百場講座中數十篇結集出版,於8月18日在南國書香節上首發。
首發現場,嶺南皮膚病聖手、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全國著名腫瘤臨床專家、國醫大師周岱翰教授和中大名醫王捷教授、楊冬梓教授跟讀者分享了養生防病的科學方法並現場籤售。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翁淑賢、伍仞、周潔瑩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喬軍偉
國家現在提出了「大健康」的國家戰略。《不生病的活法:70位名醫的健康忠告》這本書契合「大健康」戰略,很有意義。 ——嶺南皮膚病聖手、國醫大師禤國維
本次出版的新書《不生病的活法:70位名醫的健康忠告》無疑是權威健康知識普及的優秀代表,是一本頂尖名醫開出的健康「大處方」。 ——廣東省衛健委副主任、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
工作做不好可以再努力,身體卻像是空心玻璃球一樣,一旦碎了就不能再恢復了。愛護健康從了解科學可靠的預防保健知識做起,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為醫患溝通和健康科普傳播搭建了橋梁…… ——鍾南山
禤國維:
養生秘訣是「養心」 護膚慎用潤膚品
禤國維教授今年83歲,還堅持每天出診。記者了解到,病人最多的時候他一天要接診60多人而不見疲乏,精力十分充沛。反觀很多年輕人,總覺得工作壓力大、節奏快,身體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動輒覺得很累。老人家保持精力充沛的養生秘訣是什麼呢?
禤國維說,養生的秘訣首先還是「養心」,總結起來大概有四點。
很多人覺得「累」,首先確實是長期熬夜睡覺晚,休息不好。生活還是要有規律,就人體的生物鐘而言,晚上10時到次晨5時是休息時間,平時無論怎麼忙,一定要爭取晚上11時之前睡覺,最遲不要超過11時30分。睡太晚、睡不好,第二天就沒精神,皮膚粗糙、黑眼圈也出來了,連頭髮都掉得更厲害。
第二個是心態上不要太焦慮。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保證健康的身體狀態。年輕人遇到問題解決不了也不要太急躁。比如,你很久等不到車來,慢慢走路,看看風景不是也挺好?
第三,飲食方面要講究科學方法。尤其現代人抽菸喝酒多,確實不好。「我自己從很年輕開始就是不沾菸酒的。」禤國維說,少量喝酒問題不大,一定不能過量。
第四,要堅持學習健康知識。醫學不斷發展,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也在不斷修正。醫生也好,普通人也好,都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健康知識。身體好,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作為著名的「皮膚聖手」, 禤老還被現場女讀者提問:保養皮膚有什麼好辦法?掉頭髮怎麼辦?現場主持人「調皮」地問:您老人家自己有沒有敷面膜塗面霜?這個話題讓禤老和現場觀眾一起開懷大笑。禤老說:「我家裡從來沒有洗面奶化妝品這些東西。作為醫生,經常要頻繁洗手,冬天我會在洗手後用一些藥用型潤膚軟膏。」
禤老建議,皮膚乾燥的人,冬天洗東西最好用溫水,用冷水洗東西則最好戴手套。很多女性會用潤膚產品,建議選擇安全性高、有保障的產品,有些護膚品聲稱「天然無害」,其實還是添加了激素等成分,不宜長期使用,否則很容易導致激素依賴性皮炎等問題。
禤老說,至於很多人關心的掉頭髮問題,只要注意生活習慣,就會有改善。早睡早起、少吃甜食、油膩燥熱食物,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態,對緩解脫髮有很大幫助。
周岱翰:
養生要「三因制宜」 避免「痴迷症候群」
現在的養生書籍鋪天蓋地。作為一名從醫幾十年的臨床專家,國醫大師周岱翰教授對養生有自己的看法。
周教授指出,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的開篇《上古天真論》中,黃帝跟歧伯的討論中對養生的理念就有很好的闡述。歧伯講「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裡面就闡明了養生的最根本理念——要遵循自然界的規律,白天屬陽,晚上屬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24個節氣,每個節氣自然界都有它的運行規律。人如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這就是中醫一早提出來的人跟自然相和諧的觀念。
「所以,養生最重要就是生活要有規律。」周岱翰教授說,這種規律,在古代就是古人講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電燈、電話、微信……各種發明使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但各種幹擾也增多了。現在急性傳染病時代已過去,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代謝障礙性疾病、運動障礙性疾病,多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
「除了生活要有規律,養生還要遵循《內經》提出來的『三因制宜』——因人、因時、因地而制訂適宜的方法。」周岱翰教授解釋說,「比如說幾年前風行的喝綠豆湯,如果是夏天,在暑熱潮溼的南方還可以,要是在北方冰天雪地裡還喝綠豆湯嗎?另外,如果你一吃寒涼的食物就胃痛,就不能一味強調喝綠豆湯養生。這就是講究『三因制宜』,除了因時因地而異,還要結合個人的情況,不能生搬硬套。」
「養生還要講究平衡之道。」周岱翰教授說,比如飲食方面,有些人聽信吃胡蘿蔔、桔子、大棗、木瓜、南瓜等「健康食物」,未曾想吃多了甚至皮膚都發黃。國外有報導,稱這種現象叫做「健康食物痴迷症候群」。他提醒,養生也要避免陷入這種「痴迷症候群」。
「在《不生病的活法》這本書中,70位專家提出的健康忠告,講的是一些養生防病的規律、健康的理念。落實到日常養生中,該如何做,還是得結合個人的身體狀況。你的健康你做主。」周岱翰教授建議。當然,養生保健該怎麼說,可能最好還是徵求比較了解你身體情況的醫生,可以幫你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制定方案。
王捷:
肝癌手術幾無「禁區」 治療效果明顯提升
肝癌堪稱「癌王」,死亡率高,很多人就診的時候發現已經到中晚期。對於肝癌的早防早治,全國著名肝膽外科專家王捷給出了提醒和建議。
王捷教授介紹,我國肝癌發病率較高,全世界有50%的肝癌病人在中國,其中,沿海地區是高發區域。B肝疫苗納入免疫規劃後,已經使大批人群獲得保護。但是,近年來肝癌發病並沒有減少,還穩中略有上升。他分析,其中原因有二:一是因為人群壽命延長,隨著年齡增長,肝癌發病率會上升;二是生活條件改善後,飲食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現在人們往往吃肉過多,加上一些地方飲酒風氣盛行,容易引起各類肝炎,這也會導致肝癌風險增加。
他建議,從預防肝炎角度來說,飲食結構要平衡,不要吃得過多,菸酒也要控制,可以適當補充硒等稀有元素,平時聚會要使用公筷。農村地區人群的生活條件也要關注,因為農村生活條件通常不如城市,一些水體裡面的藻類可引起癌變,發黴花生中有黃麴黴毒素,也增加了肝癌發生機會。
對於本身患有肝炎、喜歡喝酒、經常熬夜的肝癌高危人群,王捷建議45歲以後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包括肝功能、甲胎蛋白、彩超項目的體檢。體檢中,如果發現肝臟有小結節等病變,建議能儘快到專科醫生處諮詢,進行規範治療,避免精神過於緊張。對於肝癌患者,他也給出了特別的「貼士」:「上世紀80年代以前,肝癌五年生存率還不到10%,但現在五年生存率已經超過50%。現在的肝臟手術基本上不存在『禁區』,即使腫瘤是夾在幾條血管之間也可以做手術;肝臟腫瘤的大小也不是問題。我們切過最大的肝癌是30釐米。」他鼓勵患者,假如不幸真的查出了肝癌,也不要對未來喪失信心,因為肝癌的治療效果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
楊冬梓:
女性「生」「升」抉擇前 應先了解生育力
現代職場女性常要面對「生(育)」與「升(職)」的兩難選擇。作為一名成功的職場女性和成功的母親,全國著名婦產科專家楊冬梓教授為女性朋友們給出了建議。
「我們的心臟、肺臟,功能到生命快要終結才會衰竭;但女性的生殖系統是不一樣的,卵巢就是人體器官中功能衰竭最早的器官,而且每個女性卵巢衰竭的時間都不一樣。」楊冬梓教授介紹,把人體比作一個「產品」,指出女性需要好好了解自己的身體,才能知道怎麼「使用」它,了解了自己卵巢衰竭的時間,面臨上述難題時才能做出更合理的選擇。
「女性卵巢壽命由兩大因素決定:一是先天因素,卵巢儲備在胎兒期就已經決定。最簡單的方法是,可以問問媽媽什麼時候絕經,女兒絕經年齡往往和媽媽比較接近,也可以問問自己的奶奶。一般來說,女性在絕經前的10年,基本上生育能力就到谷底了。」楊冬梓說。
楊冬梓說,後天因素中,患過免疫性疾病、卵巢腫瘤、做過卵巢手術,以及接觸過放射線、使用過化療藥物,也會導致卵巢儲備過早消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會加快卵巢衰老的速度。
楊冬梓表示,生育問題首先要看女性個人的意願。自己從醫生角度,建議女性一定要首先做檢查了解自己的生育力,「看看自己有多少時間可以給事業」。從醫學上來說,對於女性生育力、卵巢功能潛力有客觀指標,抽血、化驗、做個B超就行了。
「在門診遇到過女性來檢查,我告訴她,她生育力已經到谷底了,想生育要抓緊。但是她們認為自己身體健康,轉而去做各種『調理』。一年後再回來找我,我告訴她,你已經調成了『絕代佳人』,沒有生育力了。」楊冬梓認為,這種情況十分可惜,「如果我有女兒,我會讓她20歲就去做個生育力檢查,如果發現卵巢很快衰竭,假如她有男朋友,我會勸她先把孩子生了,再去讀碩士、做事業」。
現場直擊
年過九旬「鐵粉」 獨自搭地鐵來「聽課」
「健康是每個人的,也是全社會的。」省衛健委副主任、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在首發式上致詞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建設健康中國,既要靠醫療衛生服務的「小處方」,更要靠社會整體聯動的「大處方」。如何形成社會整體聯動,如何幫助大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離不開健康知識的普及,尤其是權威的健康知識普及。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次出版的新書《不生病的活法:70位名醫的健康忠告》無疑是權威健康知識普及的優秀代表,是一本頂尖名醫開出的健康「大處方」。
嶺南皮膚病聖手、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也表示,國家現在提出了「大健康」的國家戰略。《不生病的活法:70位名醫的健康忠告》這本書契合「大健康」戰略,很有意義。
昨天的新書首發儀式在上午10時舉行,但家住海珠區海幢公園附近的卓強老伯,早上8時多便自己一人出門來到發布會現場。「搭地鐵好快的,一下就到了!」如果不是他掏出身份證,記者真的無法相信他今年已經93歲高齡。「(我)身體還可以,吃得走得。」卓老伯說,自己其實和不少老人家一樣有血壓、血糖偏高的問題,家裡長期訂閱《廣州日報》《老人報》,他對保健新聞中的養生方法看得很細。「按照介紹的經絡按摩做,還是有作用的。」卓老伯隨身的布袋裡還保存著刊登有本次發布會預告的《廣州日報》。他說,上周五他在報紙上看到《不生病的活法》的介紹,「看到這本書可以解答很多健康方面的問題,介紹怎麼防病,就想買一本來看看,參加一下發布會」。記者發現,他用筆仔細地標註出了發布會的具體信息,還把發布會的地點一筆一畫地抄寫在一張小紙條上。
執信中學高一元培班在讀的吳同學昨天和媽媽專門從蘿崗的家裡來參加發布會。
因為自小身體素質不太好、經常生病,吳同學慢慢對醫學產生了興趣,經常搜集醫學紀錄片來看。前幾天在暑假培訓期間,有同學買來了一份廣州日報,看到了本次發布會的預告,得知發布會上將會有醫學大家出席,便約了幾位同樣有意了解醫學的同學一起前來,領略醫學大家的風採,希望能對醫學多一些了解,也便於將來選專業時做參考。
吳同學說,他將來想當一名醫生。對於兒子的這一選擇,媽媽吳女士表示支持:「醫生這個職業不僅能幫到自己,還能幫到別人。」
新書推介
一書容納十年精華
國手名醫妙招薈萃
健康是人類的不懈追求,也是每個人美好生活的需要。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民眾的預期壽命及整體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但也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新挑戰。近年來,影響生命質量的殺手——心腦血管病、癌症等,在我國呈發病人數逐年增長、發病年齡不斷年輕化的趨勢。一些被稱為「現代文明病」的慢性病,正對民眾健康構成巨大威脅。飲食不講究、運動不積極、熬夜少休息……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讓許多人在懵懂中與疾病相向而行。
面對常見病,您心裡可能有百種疑問:
癌症可以預防嗎?
高血壓怎麼降?
糖尿病如何吃?
冠心病要不要放支架?
中風康復怎麼做?
年齡大了要「二孩」,該怎麼準備?
防治疾病,有沒有一本書能讓我充滿信心地照著做下去?
翻開本書,您將得到一線名醫的權威作答。
本書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為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開講十年精華結集,薈萃了鍾南山、鄧鐵濤、侯凡凡、禤國維、周岱翰、餘學清、吳一龍、徐瑞華等70位名醫國手的防病治病妙招精華,以大眾常見病、多發病為線,用權威的觀點、科學的方法、通俗的語言讓你科學認識疾病、快速掌握防病治病的鑰匙,決勝健康美好生活嚮往。
還等什麼,跟著名醫國手發現「不生病」「少生病」「早治癒」的奧秘,讓生命能量澎湃起來。
掃碼進入預購通道,快來搶先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