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提「新南向」 島內不買帳:應以投資臺灣為主軸

2021-01-10 環球網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明宇】外銷大陸的菠蘿檢查趨嚴,甲魚蛋不僅價跌甚至一度暫停交易,石斑魚訂單減少五成……民進黨新當局即將上臺,兩岸政治的敏感氛圍已擴散到農漁業。雖然蔡英文拋出「新南向政策」,試圖通過與印度和東南亞發展關係,彌補因兩岸關係有可能惡化導致的經濟損失。但對於這樣的政策到底有多大效用,島內輿論不禁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堤內損失堤外補」

19日,民進黨「立委」陳歐珀在「立法院」舉行臺灣與韓國、緬甸、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國會議員友好協會」成立大會。聯合新聞網直言,此舉等於是在為「新南向政策」鋪路。

蔡英文新當局的「新南向政策」是相對於李登輝的「南向政策」而言,是民進黨「外交」和經濟方針。今年4月,民進党進一步宣布將在「總統府」設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蔡英文在臉譜發文稱,充滿活力的東協及南亞是全世界都在關注的區域,也是臺灣不能錯過的機會,強調在那裡擁有完整的臺商供應鏈,也有僑生和新移民的連結,這是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基礎。「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準主任黃志芳還宣布將成立「東協(東協)與南亞的研究智庫」,積極推動臺灣與東協和南亞地區的人才、產業、教育、投資、文化、觀光及農業等雙向交流合作關係,希望建構「21世紀的新夥伴關係」。有分析稱,蔡英文看來打定主意寧可中斷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也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但為了彌補因此給臺灣經濟帶來的損失,就採取「堤內損失堤外補」的方式,意圖透過實施「新南向政策」,在東南亞市場補救回來。而且如果該政策獲得成功,也有利於民進黨在爭取實現長期執政的夢想中,排除兩岸關係因素的影響。

首次提到與印度發展關係

在「新南向政策」的宣示中,最令人關注的地方是蔡英文首次提到將與印度發展關係。臺灣《天下》雜誌的一篇文章稱,臺印1995年才真正建立關係,當年雙方同意互設代表處,在此之前,臺灣學界幾乎無人研究印度,而印度多數人甚至連臺灣在哪裡都不知道。一直到2003年美國高盛公司發表「金磚四國」報告,臺灣才開始重視印度,將其列為「全球出口拓銷計劃」的重點地區之一。這幾年,臺灣發展對印關係中最具特色的是開辦了「臺灣教育中心」,派遣華文教師到印度進行語言教學,順便介紹臺灣文化與招生。《天下》雜誌提及,一名印度人民黨議員表示,只要中國大陸持續威脅印度的生存,臺灣就可以成為印度的自然盟友。許多去過印度的臺灣學者也發現:在與印方人士交往時,如果適時強調大陸對臺軍事威脅,會比較容易爭取到對方的信任。蔡英文當局正是利用印度社會對中國大陸的戒心,提出「新南向」。

可以想見,民進黨當局對「新南向政策」寄予厚望。據《聯合報》19日報導,黃志芳稱,「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是一個服務平臺,可以連結當局相關部門、民間企業及工商團體、海外臺商、教育機構等,找出最好的運作方式。「新臺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稱,臺灣加入亞投行只會被欺負,一點意思也沒有,應以臺灣主體性來發展經濟;加入亞投行的效益,「新南向政策」同樣可以做到。另據《經濟日報》19日報導,為呼應「新南向」,臺灣電商、網絡業者今年主打東南亞市場。18日,臺「經濟部商業司」等帶領25家電商、營銷廣告公司參訪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是近期最大規模的電商、網絡參訪團,其中在新加坡的交流以「結盟」為主軸,將籤署網絡產業合作備忘錄。

「新南向」繞不開大陸

不過,島內多數工商團體似乎並不買帳。據《經濟日報》19日報導,臺「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稱,臺灣投資環境不夠友善,新當局應以投資臺灣為主軸,這比「南向」或「西進」更重要。「工總理事長」許勝雄稱,大陸與東南亞市場是臺灣最大優勢與利益,因此「新南向政策」應力求在大陸、東協、印度與其他新興市場布局,而不是只有東南亞市場。「管理學之父」許士軍直言,蔡英文上任後將面對觀光客不來、面板不來、魚也不買了的困境,「你講南向政策,如果大陸不讓你去,就是『難向政策』了」。

《中國時報》19日稱,蔡英文明顯想避開與大陸的連結,鼓勵臺商海外布局,但大陸一方面是世界市場,同時也是技術高端市場,科技及製造能力跑在美國前面,電子支付、無人車和無人機都有世界地位,再加上「一帶一路」的海外擴展,臺灣不與其連結,是臺灣自己的損失,「臺灣要與各國接軌、連結各地生態系,不可能跳過中國大陸」。《旺報》19日還說,臺灣是淺碟型的開放經濟體,外貿相當於臺灣經濟的命脈,而大陸與臺灣經貿關係向來密切,即便新當局高喊「新南向」,蔡英文高調承諾「維持兩岸現狀」,「但如果在九二共識響應上,無法取得陸方的滿意,臺灣對外關係、經貿布局,不可能擺脫大陸的臉色」。

相關焦點

  • 蔡英文「兩岸新模式」?「新南向」東協多不買帳
    為了弱化兩岸經貿往來,減少臺灣對大陸的所謂「過度依賴」,蔡英文在對外經濟布局上正在全力謀劃兩大主軸:一是以臺美貿易暨投資框架協議(TIFA)為平臺,尋求與美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FTA);二是以所謂「新南向」政策為依託,與東南亞10國、南亞6國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共18個國家加強經貿往來。
  • 蔡英文推「新南向」期待與日合作 日媒不買帳:白做
    據海外網報導,24日上午,蔡英文與所謂「臺日交流協會」理事長谷崎泰明見面時聲稱,感謝「日本支持臺灣加入國際組織」,稱臺灣現在正推動「新南向政策」,期待和日本有更多合作。但日本輿論並不買帳,直接挖苦蔡英文內外交困,島內包括「新南向」在內的所有政策都竹籃打水,白做了。
  • 蔡英文當局「新南向」散財「敗家」
    現實太骨感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仍然承襲李登輝、陳水扁時期「減低對大陸經貿依賴」的思維,主要著眼於東南亞和印度市場。臺「經濟部」代理部長沈榮津表示,「新南向」國家政府在推動工程建設時,經費上比較拮据,策略性融資有利於臺灣工程業者爭取海外工程。  近日舉行的這次會議,臺灣《上報》稱之為「政府全體總動員」,18名島內政壇大佬出席。
  • 蔡英文「雙十講話」未提九二共識 臺灣島內持異議
    中新網10月10日電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針對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今天發表的「雙十講話」,臺灣島內多方提出了異議。其中,對於蔡英文講話涉及兩岸關係的部分,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等人都對其不提九二共識表示質疑。
  • 蔡英文「新南向」葫蘆裡賣啥藥?
    隨著「5·20」臨近,即將上任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開始端出各種「政策牛肉」,頭一道就是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內容看起來很豐富,包括,蔡英文執政後將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提高決策及整合層級;設立東協及南亞研究智庫;成立大型東協南亞獎學金計劃,通過人才的培養與交流,打通與東協及南亞國家關係的「任督二脈」等。
  • 「新南向」K.O.「一帶一路」?蔡英文也說得出口
    而在去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領導人蔡英文上臺後不久,立即也推出所謂的「新南向政策」,近日蔡英文在接受採訪時,刻意將「新南向」與「一帶一路」對比,並豪言臺灣有多種「軟實力」,非大陸所能比。中國社科院臺灣問題專家鍾厚濤應海外網(m.haiwianet.cn)之邀,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分析蔡英文推進「新南向」的意圖以及遇到的困境,並由此探討「新南向」與「一帶一路」是對接還是對撞?
  •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連大S的老公都出來打臉!
    女藝人大S的老公汪小菲向來關心兩岸時事,這次他投書《環球時報》,文章標題為《臺灣」新南向政策「經不起市場檢驗》,文中提到這次南向政策與以往稍有不同,就是強調了與東協和印度的合作,但其實並不樂觀。蔡英文提出的「新南向政策」,對於拉動臺灣經濟前景堪憂。
  • 蔡英文推「新南向政策」 臺商直斥「根本外行」
    臺灣當局新領導人蔡英文在20日的講話中,不斷提及區域經濟整合與「新南向政策」,試圖通過發展和東南亞關係,彌補因兩岸關係有可能惡化而導致的經濟損失。但這樣的政策究竟能產生多大效用,島內輿論不禁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當年絕大多數臺商在第一波南進時「觸礁」的記憶尤在,越南排華尚殷鑑不遠。此時當局鼓勵大舉投資東南亞,有大陸臺商就痛斥「這很冒險,根本是外行」。
  • 蔡英文拋出「新南向外交」 活躍區域實踐與國際參與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22日公布「新南向外交政策」,同時承諾建立一個法律機制,使臺灣能參與國際社會協助難民的援助計劃。  蔡英文的「外交政策」主軸定位為「區域實踐與國際參與」。關於「新南向政策」,蔡英文稱,過去臺灣的南進政策主要是引導臺灣企業增加在東南亞的投資,未來在推動貿易多元化的同時,「強化對東協(臺灣稱東協為東協)和印度的整體關係,是我們理所當然的選擇」。她還稱,未來民進黨政府將推動成立國際NGO中心,讓臺灣成為亞太地區支持非政府組織工作的領航者。  《聯合晚報》稱,蔡英文同時針對南海爭議提出政策。
  • "臺灣是棋手"後再發雷語 蔡英文:中美貿易戰證明"新南向"是對的
    中國臺灣網4月11日訊 昨(10)日網上盛傳,臺當局領導人9日接受島內電視政論節目專訪時,竟當場說出「川普是我們的棋子」,引發外界一片譁然。後經媒體查證並核實節目實際播出內容證明,蔡英文當天並未親口說出「川普是我們的棋子」,但她確曾強調:「不要小瞧臺灣,我們也是棋手」。此時節目主持人說,「川普也是我們的棋子」,蔡英文接話說「我就順勢操作嘛」。儘管並未親口講出,還是被外界解讀,幾乎等同是對「川普是棋子」的默認。
  • 學者稱蔡英文「新南向政策綱領」一廂情願,為救民調開錯藥方
    由於外界擔心「新南向政策」意味著放棄大陸市場,該綱領特別提及「兩岸善意互動及合作」。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認為,蔡英文此舉意在拉抬走低的民調,但「藥方」開錯了,恐怕無濟於事,處理好兩岸關係才能為臺灣經濟發展找對出路。
  • "痴人"蔡英文再用"新南向"說夢話 實為"詐騙"
    臺灣包袱鋪,小心中套路!我是把臺灣新聞當綜藝節目看的大侃子~當然,天天有反轉、時時被打臉的蔡當局,鬧出來的笑話可比什麼八點檔、搞笑秀精彩多了。當然是涉及「新南向政策」的各位情兒啦~~  眾所周知,自蔡當局上任後,兩岸關係急凍,島內的旅遊業更一下子成了「重災區」,為此蔡當局可謂是敲鑼打鼓的推出了「新南向政策」,欲拓展國際市場並彌補因兩岸關係不佳而導致的陸客缺失問題。儘管外界為此爭議不斷,但蔡當局不為所動,可沒想到在12月13日,蔡辦突然宣稱自明年起裁撤掉「新南向辦公室」。
  • 蔡英文就走私香菸案道歉,島內不買帳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雲峰】走私香菸案延燒一周後,眼見島內群情激憤,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無奈首度道歉,但島內輿論並不買帳。據《中國時報》28日報導,臺「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26日把走私菸稱為「超買」,並一度指責媒體稱「走私」是模糊焦點,結果在島內引發強烈反彈。27日,蔡英文親上火線辯解稱,用「超買」一詞主要是尊重司法單位偵辦,「我們也了解,使用這個詞引發民眾質疑政府對這次涉嫌違法走私菸案有無徹底查辦的決心。
  • 改小學教材推東南亞母語歌 蔡英文變相紮根"新南向"遭批
    針對東南亞語言列入臺小學必修課一事,臺「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2018學年課綱此決定後,島內新住民及本地學生會有更多語言學習機會,通過語言、文化相互了解,也增加了臺灣未來與「新南向」東協國家互動機會。
  • 蔡英文又談「新南向政策」稱「一般人聽不懂」
    蔡英文(圖片來源:臺媒)海外網9月27日電 臺當局「新南向政策」自推行以來困難重重,不僅沒有助力臺灣經濟,反遭外界諷刺為「新難向」。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今日(27日)又談及「新南向」,稱「一般人聽不懂」。
  • 蔡英文想借「反中牌」轉移視線,島內不買帳
    面對對手的強勁挑戰,正面臨走私菸風暴的蔡英文又打出「反中牌」,企圖轉移民眾的視線。民眾對「反中」不買帳據臺灣《中國時報》29日報導,日本放送協會(NHK)27日報導了對蔡英文的專訪內容。對於蔡英文的「反中牌」,島內並不買帳。《旺報》29日稱,民進黨宣示「立法院」下會期將完成「中共代理人」修法,令島內普遍擔心此舉會讓臺當局有過多裁量權,而變成政治鬥爭的工具。「臺灣優勢客服科技」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60.8%的受訪者擔心「中共代理人」修法會讓當局有過多裁量權。交叉分析顯示,即使是表態支持民進黨的人,也有58.8%擔憂修法變成政治鬥爭工具。
  • 「新南向」不成,又要「中南美」? 蔡英文呼籲臺企投資中南美洲,遭...
    臺灣《中時電子報》1月16日報導 還記得蔡英文上任後屢次呼籲,卻屢次被業界「打臉」的「新南向政策」嗎?這不,「新南向」還沒下文,蔡英文又在推「中南美」了。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鼓勵在美「僑胞」,前往中南美洲尋找投資機會,「即使不投資,當觀光客也可以」。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昨日表示,舉雙手贊成,但請蔡英文家族企業以及蔡英文母親、兄長先以身作則,不要自己家族不做,卻拿臺灣人的納稅錢,硬逼公營企業去當冤大頭。蔡正元表示,蔡英文鼓勵投資中南美洲,自己舉雙手贊成。
  • 唐永紅:「新南向」成效不彰 預料中
    [新聞頁-臺海網] 蔡英文在上臺後大力推行所謂的「新南向」政策,試圖將臺灣出口重心從大陸轉移到以東協各國為主的18個地區,從而實現淡化兩岸之間的交流與聯繫,在經濟貿易上尋求替代品。然而,所謂「新南向」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 蔡英文解散「新南向辦公室」遭質疑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雯雯】為推動所謂「新南向」,蔡英文上任後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沒想到,運作一年多就宣告解散。據臺灣《中國時報》14日報導,臺「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宣布,鑑於「新南向政策」已從任務規划進入全面推動階段,相關政策逐漸展現成效,「新南向辦公室」階段目標比預期更早完成,經報請蔡英文批准,該辦公室自明年起解除任務編組。他還稱,將提請「立法院」刪除明年73萬餘元(新臺幣,下同)相關預算。
  • 蔡英文因應中美貿易戰提7項裁示 林濁水送7字
    因應中美貿易衝突,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提7項工作,包括有秩序推動臺商回臺投資或移轉生產基地、加速執行擴大內需計劃、打造新南向產業鏈、成立農業投資公司與海外投資開發公司等。對此,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說雖然因應不是簡單事,但「蔡當局終於覺悟」,雖然太慢,還是懂得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