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K.O.「一帶一路」?蔡英文也說得出口

2020-12-14 環球網

蔡英文接受東南亞及印度媒體聯訪 圖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響應,首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本周也將會在北京召開。而在去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領導人蔡英文上臺後不久,立即也推出所謂的「新南向政策」,近日蔡英文在接受採訪時,刻意將「新南向」與「一帶一路」對比,並豪言臺灣有多種「軟實力」,非大陸所能比。

中國社科院臺灣問題專家鍾厚濤應海外網(m.haiwianet.cn)之邀,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分析蔡英文推進「新南向」的意圖以及遇到的困境,並由此探討「新南向」與「一帶一路」是對接還是對撞?

------------------------------------

近日,蔡英文在接受東南亞國家媒體專訪時,刻意將臺灣「新南向」政策與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進行對比,聲稱臺灣擁有多種「軟實力」,這不是經濟或政治力所能阻擋的。顯然,蔡英文是以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來看待「新南向」與「一帶一路」關係的。未來蔡英文若繼續固守這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將「新南向」與「一帶一路」完全對峙起來,甚至想利用「新南向」來對衝「一帶一路」,其「新南向」也只能淪為「新難向」。

圖謀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絕非一朝一夕的臨時規劃,而是經過長期的醞釀籌劃。早在2012年「大選」敗北之後,蔡英文就專程奔赴新加坡、印度等國,進行實地考察,彼時蔡英文心中的「新南向」政策就已經初具雛形。而在2016年正式走馬上任之後,蔡英文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勢,更加肆無忌憚地強加推行,其背後的主要考慮和主要動作有:

「經濟臺獨」。蔡英文上臺以來,外界一般喜歡以「柔性臺獨」、「文化臺獨」等名詞來描述蔡英文的「臺獨」策略,但這種描述卻忽略了蔡英文「臺獨」路線的另外一個重要面向,即「經濟臺獨」。所謂「經濟臺獨」,就是指要全力弱化兩岸的經貿往來,逐漸削弱兩岸的經濟連接,減少臺灣對大陸的所謂「過度依賴」,以便維持臺灣在經濟層面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簡單來說,「經濟臺獨」就是要在經濟領域實現「脫中」。

但臺灣又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高度依賴外部市場,既然蔡英文不想依靠大陸,只能另外尋找新的替代市場。在經過反覆沙盤推演之後,蔡英文最終選擇了東南亞和南亞等國,因為這些國家人口眾多,勞動力成本低廉,市場廣闊,與大陸同質性較高,因而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國家來取代大陸。這就是蔡英文推出「新南向」政策的核心初衷。

文化搭臺。蔡英文深知,單就經濟體量而言,臺灣在整個亞太地區並不佔優,不但與中國大陸、日本等相去甚遠,就是與韓國、新加坡等,也是差距越拉越大。因而如果只是以經貿為手段,來進軍東南亞市場,最終只會事倍功半,效果不彰。簡單來說,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以臺灣的經濟實力,根本不可能與美日韓以及中國大陸等相抗衡。

為了彌補這種經貿層面的「先天不足」,蔡英文又另闢蹊蹺,決定從文化、醫療、宗教等領域入手,不斷向東南亞和南亞國家輸出臺灣的「軟實力」,妄圖藉此強化東南亞和南亞各界對臺灣的好感,為「新南向」政策在這些國家的推行提供較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政治唱戲。無論是經濟層面的「臺獨」,還是文化層面的滲透,這都不是蔡英文「新南向」政策的最終目的。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謀求臺灣的「事實獨立」,並為將來的「法理獨立」提前鋪路。在蔡英文的「臺獨」路線規劃圖中,對內她力圖通過長期的「去中國化」進程,定點清除掉與中國有關的所有文化符號,包括蔣介石像、孫中山像、孔子像等等,最終實現島內民意的全面綠化,讓島內民眾只知臺灣而不知「中國」。對外則打算利用一切可乘之機,製造臺灣是「主權獨立政治實體」的假象。例如,蔡英文在出訪巴拿馬等國時留下的籤名,都是「臺灣總統」而非「中華民國總統」,這顯然是要擺脫「中華民國」(背後當然是中國)對她的框架性約束,進而可以凸顯出「臺灣」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政治實體」假象。簡而言之,蔡英文這種籤名方式,是想拋棄「中華民國」,轉而力圖形塑「臺灣國」。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遵循的同樣也是這種邏輯,即利用經濟、文化等平臺,不斷強化臺灣與東南亞和南亞等國的實質關係,不斷提升雙方的高層人員往來層級。但我們統觀蔡英文當局與這些國家的交往過程,就會清晰的發現,蔡當局幾乎從來不提「中華民國」,反而屢屢刻意強調「臺灣」。蔡英文如此運作,顯然是想達到在國際社會為「臺灣國」正名的效果。

5月9日,郭臺銘陪同國家總理李克強考察富士康科技園 圖源:中國政府網

困局

如果單純從經濟層面來考慮,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畢竟目前全球各地都在加速進軍東南亞和南亞市場。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新南向」並非簡單的經濟政策,而是包藏著沉重的政治野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南向」政策已經被其背後的政治意圖所綁架,因而嚴重偏離了其理想的預期軌道,主要表現在:

兩岸經貿不降反升。蔡英文的初衷是想利用「新南向」政策來弱化兩岸經貿往來,來引導臺商往東南亞布局,逐步減少對大陸的投資。但兩岸的經貿往來完全是一種市場行為,不會被蔡英文的政治意圖所操控。臺商的海外投資,也只會逐利而去,不會聽從蔡英文政治指揮棒的任意吆喝。

從目前整體情勢來看,兩岸經貿往來平穩運行,在部分領域還穩中有進。例如,根據海關總署5月8日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1至4月,兩岸貿易額為563.9億美元,同比上升11.6%。其中,大陸對臺出口129.4億美元,同比上升9.9%;大陸自臺進口434.5億美元,同比上升12.1%。面對這樣的數據,蔡英文估計完全始料未及,其妄圖利用「新南向」政策來弱化兩岸經貿往來的圖謀,也基本宣告破產。

文化對接危機重重。蔡英文本來是想打著「新南向」政策的旗號,加大與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文化連接。但在實際操作當中,蔡當局卻遭遇到了多種難以想像的難題。例如,在語言層面,東南亞國家大多語言複雜,僅印度就有28種官方語言,臺灣要想與這些國家進行經貿合作或是在這些國家進行文化擴散,如果不懂對方的語言,無異於痴人說夢。比語言更複雜的是,東南亞和南亞的很多國家都是宗教林立、族群對立,臺灣在進軍這些國家時,若是稍有不慎,可能就會碰觸對方的「文化禁忌」,最終釀成惡果。此外,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現在的環保意識也正在崛起,而臺灣的製造業往往對環境會構成巨大的威脅,因而很多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民眾和官方都奮起抗爭。2016年臺塑在越南投資的鋼廠,因為排汙未達標,最後被處以5億美元的天價罰款,就頗能說明問題。

政治圖謀全面破產。蔡英文原本期望利用「新南向」來強化與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實質關係,並藉機凸顯臺灣在國際社會是「主權獨立實體」的假象。但從客觀效果來看,這些國家對於臺灣「新南向」政策的態度大多比較冷淡,因為他們更期待的是從美日歐引進高新技術產業,進而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而不是從臺灣引進傳統的加工製造業。既然臺灣不是他們吸引外資的優先考慮,他們自然也不需要全力配合。蔡英文「經濟搭臺、政治唱戲」的圖謀自然也就不可能得逞。

出路

李登輝、陳水扁時期曾多次推行過「南進」或「新南進」政策,但均以失敗告終,很多臺商都賠得血本無歸,至今心有餘悸。現在蔡英文重走李陳時期的老路,未來能有幾分勝算,估計連蔡英文自己都心裡打鼓。因為從整體實力來看,在各方積極進軍東南亞和南亞的力量中,臺灣過於勢單力薄,因而很難一呼百應,形成規模效應。

未來蔡英文若能根本調整兩岸政策,通過兩岸對話將「新南向」與大陸倡導的「一帶一路」對接,兩岸聯手共同開拓國際市場,「新南向」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中國大陸從來沒有想過要「限縮臺灣在本區域的發展空間」,只要蔡英文能夠在承認「兩岸同屬一中」的基礎上,與中國大陸進行協商,大陸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肯定會歡迎臺灣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也會為臺灣各界的發展創造更多便利的條件。但如果蔡英文繼續將「新南向」與「一帶一路」進行區隔,甚至想利用「新南向」來幹擾和對抗「一帶一路」,那麼其最終的結局恐怕早已註定。

(鍾厚濤,中國社科院臺灣問題專家、首都師範大學文明區劃中心研究員,海外網專欄作者)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相關焦點

  • 蔡英文拒「一帶一路」 讓臺灣經濟走小路
    蔡英文對「一帶一路」倡議與「新南向政策」的這一表態透露出以下四個方面的信息:  首先,蔡英文將新南向政策作了言過其實與不恰當的定位,竟然作為一種發展模式與「一帶一路」相提並論,是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無知。
  • 蔡英文推「新南向政策」 臺商直斥「根本外行」
    臺灣當局新領導人蔡英文在20日的講話中,不斷提及區域經濟整合與「新南向政策」,試圖通過發展和東南亞關係,彌補因兩岸關係有可能惡化而導致的經濟損失。但這樣的政策究竟能產生多大效用,島內輿論不禁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當年絕大多數臺商在第一波南進時「觸礁」的記憶尤在,越南排華尚殷鑑不遠。此時當局鼓勵大舉投資東南亞,有大陸臺商就痛斥「這很冒險,根本是外行」。
  • 蔡英文當局「新南向」散財「敗家」
    近日,臺灣的《中國時報》以此為題評論此蔡英文召開的「對外經貿戰略會談」。在會議上,蔡英文下令「行政院」仿效日本、韓國等,建立策略性融資機制,初期將編列35億美元(約合1063億元新臺幣)項目融資資金,和「邦交國」及「新南向」國家進行公共工程合作,以培養臺灣業者開拓海外工程能力。
  • 蔡英文用「新南向」對抗大陸 臺媒:扼殺臺灣前途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來源:臺媒資料圖)海外網5月16日電「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已於昨日(15日)圓滿閉幕,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各界嘉賓齊聚北京,共商「一帶一路」建設合作大計,達成多項共識。反觀臺灣,蔡英文當局還抱著「對抗大陸」的想法,只會扼殺臺灣人的前途。文章摘編如下:與大陸相比,臺灣仍活在目光短淺的小確幸中,甚至還自以為是地鄙視大陸。其實,臺灣有不少人不願抱殘守缺,但執政者卻帶頭當夜郎,還處處限制拒絕做夜郎的人民。李登輝時代,臺當局便用盡手段阻止臺商西進,結果錯失了一代人的發展機遇。
  •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連大S的老公都出來打臉!
    女藝人大S的老公汪小菲向來關心兩岸時事,這次他投書《環球時報》,文章標題為《臺灣」新南向政策「經不起市場檢驗》,文中提到這次南向政策與以往稍有不同,就是強調了與東協和印度的合作,但其實並不樂觀。蔡英文提出的「新南向政策」,對於拉動臺灣經濟前景堪憂。
  • 徐詩詠:為何臺媒自外於一帶一路?
    這場「一帶一路」高峰會臺灣沒有參與其中,也就是說以目前的情況,臺灣在對岸的「一帶一路」政策中,沒有參與權、沒有話語權、更沒有決定權,完全沒有說「要」與「不要」的權力,因為臺灣在這場遊戲中,非常明確的就是局外人。 蔡英文上臺以來,在兩岸論述上不斷挑戰大陸底線,而且做了很多動作,包括「川菜通話」、「新南向政策」、「三新主張」,讓雙方政府的政治互信沒有過去國民黨執政時穩固。
  • 蔡英文「兩岸新模式」?「新南向」東協多不買帳
    蔡英文的「兩岸互動新模式」說,只是畫餅充飢、望梅止渴,雖然看上去很美,但估計沒有臺商會輕易被她的「煙霧彈」所蒙蔽。當然,作為一個在政壇摸爬滾打多年的資深政客,蔡英文的欺騙伎倆絕對不會如此簡單。為了以拖待變、穩住臺商,蔡英文還透過「臺企聯榮譽董事長」等人對外放風稱,「下半年可能會是提出新政策宣示的較好時機」。
  • 蔡英文提「新南向」 島內不買帳:應以投資臺灣為主軸
    聯合新聞網直言,此舉等於是在為「新南向政策」鋪路。蔡英文新當局的「新南向政策」是相對於李登輝的「南向政策」而言,是民進黨「外交」和經濟方針。今年4月,民進党進一步宣布將在「總統府」設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蔡英文在臉譜發文稱,充滿活力的東協及南亞是全世界都在關注的區域,也是臺灣不能錯過的機會,強調在那裡擁有完整的臺商供應鏈,也有僑生和新移民的連結,這是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基礎。
  • 蔡英文推「新南向」期待與日合作 日媒不買帳:白做
    據海外網報導,24日上午,蔡英文與所謂「臺日交流協會」理事長谷崎泰明見面時聲稱,感謝「日本支持臺灣加入國際組織」,稱臺灣現在正推動「新南向政策」,期待和日本有更多合作。但日本輿論並不買帳,直接挖苦蔡英文內外交困,島內包括「新南向」在內的所有政策都竹籃打水,白做了。
  • 蔡英文「新南向」見「成效」:對東南亞出口連續3月衰退
    中國臺灣網10月8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當局「財政部」8日發布數據顯示,臺灣地區9月對東南亞出口已連續第3個月衰退,為蔡英文當局力推「新南向」做法拉響警訊。數據顯示,臺灣地區對東南亞出口已連續第3個月衰退,其中,7月衰退2.2%、8月衰退11.5%、9月衰退幅度為4.2%,趨勢堪憂。
  • 蔡英文解散「新南向辦公室」遭質疑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雯雯】為推動所謂「新南向」,蔡英文上任後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沒想到,運作一年多就宣告解散。據臺灣《中國時報》14日報導,臺「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宣布,鑑於「新南向政策」已從任務規划進入全面推動階段,相關政策逐漸展現成效,「新南向辦公室」階段目標比預期更早完成,經報請蔡英文批准,該辦公室自明年起解除任務編組。他還稱,將提請「立法院」刪除明年73萬餘元(新臺幣,下同)相關預算。
  • eWTP落地馬來西亞 蔡英文「新南向」莫再自欺欺人
    臺灣《旺報》18日發表社論指出,從馬雲與馬來西亞合作共建eWTP這個案例來看,蔡英文依然積極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忽略大陸在這個區域的地位與角色,以對抗取代合作,顯然自欺欺人。配合「十三五規劃」企業走出去及「一帶一路」大戰略下,新興貿易模式更是被全面拓展到海外。
  • 蔡英文「新南向」有啥成果 臺媒:11個月賣了900美元香蕉
    參考消息網2月18日報導臺媒稱,蔡英文大力推動「新南向」,學者質疑成效不彰,包括巨型投資案破局、「臺農發」營銷不見成效、農產品出口成效不彰、未促進實質「結盟」,顯示要以「新南向」取代大陸市場,既無說服力也不可行。
  • 疫情若趨緩,蔡英文:盼與「新南向」國家更緊密交流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延燒,但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今天表示,希望等國際疫情趨緩後,臺灣跟「新南向」國家的交流和合作能夠更加緊密。她還期勉臺灣學界,不僅取得個人的成就,也協助臺灣有創新的能量、前瞻的視野,持續「超前部署」,創造更好的發展。
  • 蔡英文宣布「新南向政策」 欲與東協國家建立全面夥伴關係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昨天中午在外交使節酒會上公布了所謂「新南向政策」。她表示,鑑於東南亞國家與印度將成為強大經濟體,與之前僅僅專注於投資的老「南向政策」相比,未來將致力於建立「多元、多面向的夥伴關係」。對此,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回應稱,不要只會講講空話。「總統府」發言人則表示,蔡英文所謂「新政」不觸碰兩岸議題,毫無新意。
  • 蔡英文失敗了,「出口」大陸創下新高
    導讀:2016年,蔡英文在臺灣本土鼓吹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對民眾的解釋是臺灣地區不能過度依賴大陸的經濟。當時蔡英文把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宣傳得天花亂墜,幾乎成為了臺灣經濟的「救星」。但是最新的數據顯示,蔡英文所謂的「新南向」已經失敗。
  • 蔡英文新南向政策項目小組 嚴德發任召集人
    在臺灣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日前在完成階段性任務熄燈後,蔡英文26日下午召開會議,會中宣告從明年元旦起,蔡辦「國安會」成立「新南向政策項目小組」,由秘書長嚴德發擔任召集人,負責統籌新南向政策相關策略研習及規劃的幕僚工作。
  • 臺教授:蔡英文新南向政策不可能繞得過大陸
    據中評上報導,臺灣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東南亞研究中心特約助理研究員黃煒能接受專訪表示,蔡政府推新南向政策,如真要落實,絕不可能繞過大陸,唯一的解方是結合臺商、兩岸合作。  至於蔡英文日前給民進黨員公開信中提到要「力抗中國壓力」的說法,黃煒能反問,許多人認為兩岸合作沒有任何壓力,蔡英文所說的壓力從何而來?
  • 「痴人」蔡英文再用「新南向」說夢話 巧立新名目繼續「詐騙」
    當然是涉及「新南向政策」的各位情兒啦~~  眾所周知,自蔡當局上任後,兩岸關係急凍,島內的旅遊業更一下子成了「重災區」,為此蔡當局可謂是敲鑼打鼓的推出了「新南向政策」,欲拓展國際市場並彌補因兩岸關係不佳而導致的陸客缺失問題。儘管外界為此爭議不斷,但蔡當局不為所動,可沒想到在12月13日,蔡辦突然宣稱自明年起裁撤掉「新南向辦公室」。
  • 蔡英文「新南向」葫蘆裡賣啥藥?
    隨著「5·20」臨近,即將上任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開始端出各種「政策牛肉」,頭一道就是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內容看起來很豐富,包括,蔡英文執政後將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提高決策及整合層級;設立東協及南亞研究智庫;成立大型東協南亞獎學金計劃,通過人才的培養與交流,打通與東協及南亞國家關係的「任督二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