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5 16:42:00 來源:今日中國 作者:王建民
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引起了全球矚目,參與的成員越來越多。然而,海峽對岸的蔡英文當局卻仍一直負面看待「一帶一路」倡議,拒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反而將「新南向政策」置於首要地位,大力推動,實際上就是不希望臺灣經濟發展走正道,不希望臺灣走向對未來全球經濟有巨大影響的「一帶一路」建設之路,而是要把臺灣帶上一條小路,讓臺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中更趨邊緣化。
蔡英文上臺前曾對馬英九執政時希望參與「一帶一路」與參加亞投行的積極立場提出強烈批評與攻擊,將其高度政治化與汙名化,以撈取政治資本,如願當上臺灣地區領導人。當政後,面對大陸率先倡議、許多國家或地區共同參與、成果逐步顯現的「一帶一路」建設,蔡英文卻視而不見,極力迴避與排斥,上臺一年時間竟然對「一帶一路」倡議幾乎沒有任何表態。直到執政一周年前夕的5月5日,蔡英文在接受6家「新南向政策」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才首次表示,「新南向政策」和「一帶一路」是完全不同的模式,新南向政策的用意並非政治宣示,而是與國際社會建立互惠互利的關係;「臺灣擁有強大的民間企業及醫療、教育、人力資源開發、技術創新、農業、防災等各種軟實力,這些都不是金錢或政治力可以取代或阻擋的」;「新南向政策的用意不是與中國競爭,而是強調臺灣作為本區域的成員,如何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這非關地緣政治,而是經貿事務」。
蔡英文對「一帶一路」倡議與「新南向政策」的這一表態透露出以下四個方面的信息:
首先,蔡英文將新南向政策作了言過其實與不恰當的定位,竟然作為一種發展模式與「一帶一路」相提並論,是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無知。
二是,用「強大」形容臺灣在經貿等多方面的軟實力,顯然對臺灣經濟軟實力過度自信。臺灣雖有一定的經濟軟實力或諸多優勢,但在當今全球格局下與大陸經濟實力與軟實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三是,對臺灣參與地區事務抱有強烈的企圖心,要「與國際社會建立互惠互利的關係」,在本區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四是,對「一帶一路」倡議,沒有任何正面看待,仍保持強烈的政治思維與排斥、抗拒心態,與她的兩岸總體政治思維及兩岸經濟發展路線是一致的。蔡英文長期負面看待兩岸經濟關係,排斥兩岸經濟合作,抵制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特別是在上臺就職演講中明確提出「告別以往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現象」的政策主張,宣示了為兩岸經濟關係降溫、削弱或「告別」對大陸經濟的依賴,成為她執政後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總方針。
隨後的5月17日,臺灣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在臺灣地區立法機構備詢時,再次呼應蔡英文上述立場。他強調「一帶一路」和新南向政策是完全不同的模式,但承認「一帶一路」建設確實可能讓臺灣在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面臨更多考驗,也可能影響兩岸經貿關係及臺商經營。同時出席該活動的臺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常務次長楊偉甫則強調,新南向並非政治宣示,與「一帶一路」著重基礎建設做法不同,不會和「一帶一路」競爭,並大講特講新南向合作。可見,臺灣地區主要官員與蔡英文對「一帶一路」的態度、思維與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呈現負面、消極,並重點強調「新南向政策」與「一帶一路」的不同,強調如何大力推動「新南向合作」,沒有任何有關臺灣參與或兩岸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表態或主張。這就註定了蔡英文當局徹底拒絕了臺灣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依然將「新南向政策」作為臺灣的救命稻草,全力以赴,堅定推動。
儘管「新南向政策」是臺灣經濟海外布局的重要選擇之一,也是臺商多年投資發展的重要區域,是市場多元化的表現,但「新南向政策」絕不能成為臺灣經濟島外布局的全部,不是臺灣的所有希望所在,更不可能替代大陸這一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大陸依然是臺灣外貿出口與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可以說,蔡英文當局的「臺獨」立場與「反中、遠中」思維,決定了她必然排斥與拒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持續緊縮兩岸經貿政策,持續「汙名化」與打壓陸資,臺灣經濟難有出路與活路,並將走上一條邊緣化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