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涵 「花旗信用卡在國內的規模還不是特別大,信用卡數量大概在100萬左右。對於中國眾多的大型發卡行來說,目前不用把我們當作有力的競爭對手。」花旗中國副行長、個人銀行業務總裁柏達仁(Darren Buckley)日前在接受經濟觀察網等媒體訪問時向記者坦言,「我們正在全力投入在數位化領域中。目前花旗中國的信用卡業務的數位化水平,超過了全球其他任何一個市場。」
這位在銀行業從業32年的資深銀行家,在倫敦、紐約、曼谷、東京、新加坡均有工作經驗笑談道:「現在我在上海,自從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已經過去了30年。30年的職業經歷告訴我,現在中國市場的機遇,在花旗其它任何一個市場都是無法想像的,也是前所未有的。」
據記者了解,花旗中國近期個人業務的數位化布局分別在信用卡服務、即將上線借貸業務平臺以及二類帳戶等方面。
數位化獲客導流信用卡
信用卡業務是花旗中國全力投入數位化領域的一大縮影。目前,通過數字渠道獲得的信用卡新客戶量佔所有新客戶量的98%。
柏達仁介紹:「在過去兩年中,在信用卡獲客方面客戶淨推薦值(NPS),從過去的-6%增長到接近60%。我們正在努力打造整個客戶服務的完整數位化閉環。從客戶申請信用卡、到銀行審批、客戶激活開卡、在各平臺進行綁定、到真正使用信用卡,在完整的流程中不斷提升我們的數位化能力。」
今年截至目前,花旗中國新的信用卡獲客量同比增長了60%。相比2012年到2016年的傳統渠道,目前通過數位化獲得的信用卡客戶創造的平均利潤增長了2到3倍。諸如,至享卡、禮程卡主要針對花旗財富管理、全球視野的客戶,禮享卡和輕享卡這兩個信用卡品牌針對更年輕的消費者。
細緻來窺探,花旗信用卡的數位化獲客渠道,是直接與一些在線聚合平臺(如融360、挖財等)合作,將客流導入到銀行自身的數字平臺。「我們也在與第三方平臺討論,未來客戶可以通過第三方APP直接在上面申請花旗的信用卡。」柏達仁解釋道。
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的目標客戶異常明確,提供個性化、定製化服務來獲得用戶信任。現實情況是,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市場上所佔的市場份額不大,花旗中國自2012年獲得國內運營個人銀行業務的所有牌照後,佔主導的還是企業和機構客戶的業務。
柏達仁坦言:「不避諱地說,在中國市場上,各家外資銀行還沒有找到非常成功的個人銀行的業務模式。但我相信,這個狀況正在改變。」
即將上線數位化借貸服務
顯然,在中國市場的銀行業是面對數位化轉型、服務要求和期待是高於其他市場的。在花旗中國保持核心業務可持續增長的同時,對數位化能力的提升或許是花旗下一個發力點。
柏達仁透露,花旗中國已與中國本土一家巨大電子支付公司合作搭建借貸平臺,最快在7月初上線,「這是花旗第一次與第三方平臺合作開展借貸業務。即將上線的電子化平臺都是與中國本土的技術公司進行合作,不僅可以提高在中國市場的獲客量,還可以降低獲客成本,實現規模化發展,為客戶提供全面服務。」
同時花旗也看到無抵押貸款領域未來的發展潛力很大,但當前營收當中此項業務處於空缺狀態。
除此之外,柏達仁直言:「我們投資了新的數位化平臺,預計將會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上線,提供二類帳戶的數位化服務。未來的二類帳戶平臺,一開始開展的業務相對會簡單,主要是以大額存單和結構性存款產品為主。」
他向記者表示了更多未來的暢想,包括會與很多本地基金公司進行合作,提供更多元化的產品。在這個平臺上,計劃與保險業務的合作夥伴合作,也會上線一些保險業務。
財富管理客戶年增超三成
目前,中國不僅富裕人群和新富人群的數量激增,高淨值人群也在不斷增長。據了解,在中國可投資的資產在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高淨值客戶的數量已經達到220萬。花旗銀行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大連等八個核心城市重點提供財富管理業務,能夠覆蓋到全中國大約50%的高淨值客戶家庭。
花旗中國為了能夠服務這部分客戶,「我們也在不斷的努力,向監管部門獲得最後一些審批許可,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將開展花旗私人客戶的業務。」柏達仁稱。
在過去兩年當中,花旗中國的財富管理業務不斷受到認可。同時提升了Citigold花旗財富管理的價值主張,花旗財富管理的新客戶數年均增長30%。儘管目前全球市場波動,尤其外匯市場領域,但財富管理市場的整體發展勢頭良好。柏達仁透露,我們的財富管理業務也在不斷增長。包括資產管理金額,以及新進的資金量也在不斷的增長。花旗中國有信心持續保持增長,並預見未來的發展速度會更快。
據記者了解,Citigold財富管理客戶主要是針對可投資資產在人民幣100萬以上。花旗私人客戶的可投資資產在人民幣1000萬以上。不光提供國內的產品,還可以通過QDII為客戶提供海外的產品,為客戶提供一些國際市場的投資機會。
「花旗的物理網點所覆蓋的城市,對於市場來說太小了,我們不期待成為中國消費者唯一的、主要的銀行服務提供商,花旗可能會作為他們第二、第三選擇。」柏達仁如此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