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PPT從開始到結束,要有怎麼樣的一個整體結構。我就給大家分享了幾個,是我們在做PPT的過程中或者說是在溝通和表達的過程中我們經常用到的這種結構。
AIDA結構
比如我們這個財務人如何做ppt的專題,我在一開始的時候說我是發現很多人在做財務匯報PPT的時候存在的一些問題,我這樣說呢是不是你吸引了你的注意,然後我接著具體的講了三個問題。你可能會想 我做的PPT有這些問題呢?這樣是不是就引起了你的興趣,然後我接著講的是我們這節課主要是為了梳理一個正確的做PPT的流程,讓大家可以做出一個主題明確結構清晰重點突出的PPT。我這樣講呢 是不是就激發了你繼續聽下去的欲望,然後我開始講我們具體應該怎麼來做。
我們要先明確這個匯報的目標定位,理清思路,要有邏輯結構,然後用PPT進行視覺化的呈現,突出重點,讓表達變得更為直觀。這是我們這節課的一個完整的結構。
這個邏輯結構呢是我經常使用的一種結構,先吸引別人的注意引起他興趣點,勾起他的這個行動的欲望。最後再採取行動。為什麼會我會經常用這種結構呢?因為我發現很多時候我說的話,別人不重視,並不是因為我的道理不對,而是因為我在表述的過程中呢沒有引起它們的這個興趣。所以你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呢你就不光要考慮這件事應該怎麼做,你還得考慮
一下被人到底關心的是這件事兒的哪個方面,然後我在這個方面就能引起它的興趣,最後我就能推動這件事的這個運行。這個就是一種完整的思路。我認為這種結構也比較好用,所以最先給大家講這種邏輯結構。
SCQA邏輯結構
這種邏輯結構更多的是用在分析問題上面這。就先描述一下情景或者說先描述一個問題。然後呢就是衝突,所謂的衝突,就是問題背後它的真正衝突的原因是什麼,提出來為什麼會產生這個衝突,最後就是我們試著提供一個解決方案。這種邏輯結構就是基於某個實際的情景,存在不合理的情況,為了改善這種不合理,現在需要做什麼事情。
舉個我們都熟悉的例子,現在大家出門打車可能都在用滴滴打車。那假如在你還不知道這款軟體的時候的,說有一個APP叫滴滴打車,然後把APP的功能和操作方法說了一堆,可能你會想,馬路邊一伸手就能叫到計程車,為什麼還要用手機倒騰軟體呢?太麻煩了。但是,如果我按照這個情景,衝突,疑問,回答的邏輯結構給你介紹,效果就會很不一樣。比如我先說情景:在高峰期、深夜啊或者比較偏僻的郊區的時候,
通常很難打到車的,對不對?我先把你帶入到這樣的一種情景中。接著的這個衝突就是,其實很可能在離你很近的地方就有計程車,只是沒往你這個方向來。所以這個問題就是,雖然計程車和你的距離很近,但是你卻打不到車。我的答案就是,如果有一款軟體,在你打車的時候可以把你的所處的位置和目的地推送給附近的空車司機,你很容易就可以打到車。這款軟體就是滴滴打車。
我如果這樣講的話,你也順著我的話往下聽,比較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這種邏輯結構是我們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常用到的一種邏輯。我們平時在跟人談話交流的時候,可能會經常用到這種邏輯結構,但是你可能沒有總結過,我這樣一說,這種邏輯結構在你腦子裡面可能更清晰了。我給大家分享的這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邏輯,你把這種邏輯結構記下來,下次你再做PPT的時候,你就有意識的用這個邏輯去思考問題,這樣的話其實有有助於鍛鍊你的思維方式。
(財務第一教室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