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21君:四下無人的街道上,一個戴著口罩的爺爺邊走邊用手風琴拉著《喀秋莎》,「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春光......」 音樂隨著他的走遠愈發悠揚。這是最近微博上一段僅有8秒卻令人動容的視頻畫面。
我們不得不承認疫情打亂了日常生活,它將潛藏的危險加粗,大寫,集中推到眼前。但是,無論外界怎樣變化,我們始終擁有選擇如何面對的自由。
來 源丨溫暖記錄者(ID:treelens)
作 者丨溫暖記錄者
特別鳴謝
本期主播:曉月雲揚
這些天你過的還好嗎?
隨著我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信息,可能每一天的感受都不一樣。
新冠病毒的爆發,只是將我們生活中可能的危險加粗,大寫,集中推到眼前,仿佛觸手可及。
隨著感染人數的增加,「肉眼可見」的「可以衡量」,所以更加容易引發焦慮。
事實上,生活中的危險,從來都在。
幸運的是,無論外界如何變化,我們總是有選擇的。我們總是有選擇如何面對的自由。
01
關於這次疫情,我想分享三點:
第一:新冠病毒之所以可怕,
是因為現在沒有針對它的特效藥。
也就是說:(幾乎是)無藥可治即使確診病毒,只要還沒有出現嚴重的症狀,我們就沒什麼能「治」的。
輕症病人在確診之後(如果你在醫院充滿病毒的閉塞環境裡沒有被傳染到更嚴重的病毒的話),醫生會囑咐回家隔離,多休息,加強營養,調動抵抗力,爭取自愈。
如果出現了呼吸困難等重症,醫院的處理是「對症療法」,也就是「出現什麼症狀,就緩解什麼症狀」,缺水了就補液,缺氧就吸氧,發燒就退燒,呼吸不暢上呼吸機……是一種「對應方式」,而不是主動的治療。(以上醫院處理方式經過武漢一線醫生確認)
總的來說,最終結果,還是靠每個人自己的抵抗力。
所以,只要你沒有出現心力衰竭,呼吸困難等等嚴重的症狀,確不確診,去不去醫院,事實其實區別不大(當然是在做好隔離和防護的大前提下,這個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就不重複提了)。
面對同樣的環境,同樣的防護,有人感染了病毒,有人沒感染;
感染了同樣的病毒,有人很快痊癒,有人不治而亡。
甚至出現了「傳染源」並未發病,但是被傳染者病情嚴重的案例。
病毒面前人人「不平等」。
起決定作用的,不是病毒,而是我們的抵抗力。
第二,積極樂觀可以提高抵抗力。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戴維斯博士做過一個實驗:
尋找52名年齡志願者,均接種預防流感病毒的疫苗,然後將他們分為兩組,要求他們在一段時間內,一組記錄下自己最快樂的事情,而另外一組則專門記錄自己最為悲傷沮喪的事情。
研究結束之後分別檢查兩組人員流感病毒抗體含量,發現,第一組「記錄快樂事情」的志願者的抗體含量遠遠高於「記錄悲傷事情」的志願者。
背後原因是:
大腦皮層有一種名為皮質醇的物質,也被稱為「壓力荷爾蒙」,會隨著我們感受到的壓力增加,它會降低免疫體系效能,也就是降低免疫力。
但是積極情緒會減少壓力荷爾蒙,從而保護我們的免疫力,讓樂觀者生活得更加健康。
第三,讓自己開心,是「最優」選。
我們和病毒的故事,只有三種可能的結局:
沒有感染。
感染病毒,但是治癒了。
感染病毒,死亡。
第一種情況,我們最終沒有感染病毒,那麼如果之前有焦慮擔心,甚至因此影響正常生活和周圍人的情緒,那就「虧了」。
我們付出那麼多能量擔心的是一件「根本沒發生的事」,白白耗費精力,降低生活質量。
反過來說,如果在疫情傳播期間,能夠每天做到讓自己精神愉悅,保持樂觀,而最後我們又沒有傳上病毒,那麼過程是美好的,結局也是美好的,皆大歡喜。
第二種情況,染上了病毒,但是最終治癒了。
積極樂觀,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免疫力,最終而愈,過程是美好的,結果也是美好的。過分擔心焦慮,會降低抵抗力,反而不利於治療。
第三種情況,我們染上病毒,並且最終死亡。
如果一定會離開這個世界,你希望最後的一段時光是緊張焦慮沮喪的,還是開心積極樂觀的?
如果生命一定會結束,那麼開心的時間越多,生命質量越高,活得越「值」。
反過來說,如果充滿緊張焦慮沮喪的走向死亡,豈不是把活著的時間也浪費掉了。
我想說的結論是:
無論我們跟病毒之間最終是什麼關係,在疫情傳播階段能讓自己保持一個好心情,都是只賺不賠的買賣。
02
從來都有兩個世界:
一個是外部的客觀世界,一個是內在的主觀世界。
外部世界,瘟疫擴散,病毒頻發,人心惶惶,我們無能為力;
但是在內心的主觀世界,如何看待這些事情,以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我們總是有選擇的。
扛起這份選擇權,為自己負責任,不僅是阿Q精神似的自我安慰,也是實實在在的為自己增加抵抗力。
病毒會改變很多,但是也有很多改變不了的。
病毒讓我們沒法回家看媽媽,但是無法阻斷和家人之間的情感;
病毒讓我們沒法出門見朋友,但是跟朋友的情感互動依然可以溫暖心靈;
病毒讓我們沒法上街買面膜,但是自律的作息和適當的鍛鍊,一樣可以幫我們把皮膚變得更好;
病毒讓我們沒法帶孩子出去玩兒,但是親子間的親密聯結和縱情歡樂,也可以充滿方寸之間。
(順便提醒一下,如果想提高孩子的免疫力,每天陪她玩遊戲簡直事半功倍。「笑」對孩子的大腦發布和身體健康功效卓著,這裡不展開說了。)
病毒可以改變很多,但是病毒永遠沒有辦法改變我們的感受。
其實,你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在我們的一生中,同樣風險環伺,意外頻出。
只是因為沒有播報,沒有實時監控,也沒有數量統計,所以無法預防,無法做出準備而已。
03
如果說每個人的一生,終極目標都是為了追求幸福的話,那跟現在我們的情況真的非常相似。
第一,病毒沒有特效藥,
我們每個人的幸福也沒有「特效藥」。
沒有一種方法是能夠保證讓我們得到幸福的。
工作/金錢/健康/婚姻,沒有哪一個是幸福的保障。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是擁有這些卻不幸福的。
幸福是一種感受,而不是某一個具體的標準,當我們感覺到幸福的時候才叫幸福。
所以我們會看到幸福快樂的快遞小哥和充滿憂患的億萬富翁。它們之間的區別,不僅僅是擁有的財富,更重要的是對生活的態度。
第二,積極樂觀能提高免疫力,
積極樂觀也能提高幸福指數。
幸福是主觀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如果說幸福有什麼特徵的話,我想「笑」或者「開心」算一個。
如果一個人從來不開心,很難定義他是幸福的。
在我們發自內心的笑的那一刻,就是幸福的。
不需要完美的婚姻,不需要巨額財富,不需要孩子作業寫完,甚至不需要身體健康,只要能夠發自內心的開懷大笑,無論是一分鐘2分鐘,5分鐘,還是10分鐘,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就已經是幸福的。
我們有限的人生中,幸福的時間就多了2分鐘,5分鐘,或者10分鐘。
量變引起質變。
所以,積極樂觀能夠提升我們的幸福指數。
第三,我們和病毒的結局可能有三種。
人生的結局只有毫無爭議的一種——死亡。
生命本身就只是一個過程。
如何度過一生才能在死亡的時候沒有遺憾呢?
很多人給出了很多答案,但是我想,最重要的是思考一下自己的答案。
甚至,答案也不是那麼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
問自己的心。
就如同,如果遊樂場一定會關門,如何離開才能夠不留遺憾呢?
我的答案是曾經盡情的玩過每一個娛樂項目,恣意流汗大笑,在離開遊樂場的時候就能夠坦然接受。
無論疫情會持續多久,都只是我們人生中非常短暫的一個階段而已。
如果疫情過後才能安心;
疫情過後才能好好陪孩子;
疫情過後才能孝順父母;
疫情過後才能對自己好一些;
疫情過後才敢放鬆……
那可能永遠也不會做到。
因為對待生活中的其他困難和風險,你的態度可能是一樣的:
孩子學習太費勁了,等他考上大學我才能安心;
父母價值觀我不能接受,等他們改變了,我才能跟他們和諧相處;
最近工作太忙了,等忙過這陣兒,我再找機會放鬆;
家裡經濟不寬裕,等收入增加了,再對自己好一點兒。
……
04
有本書對於兩種人生有一個有趣的比喻:
潛水模式和旅行模式。
一種人生模式是潛水模式。
就是他日常的生活像是在水裡憋氣,承擔著很大的壓力,他所有的人生目標都是等到浮出水面的那一刻。
用很多痛苦的忍耐,去交換一個可能的快樂的結果。
他的每一個當下都是痛苦的憋在水裡。
另外一種人生是旅行模式。
從計劃,做準備,出發,到達,遊覽,返回 的每一步,都是享受。
每一刻,都很愉悅。
雖然也有目的的,但是並不要經歷壓抑痛苦的忍受,才能實現那個目的。
你的人生是哪一種呢?
必須達到某個標準,才能開始享受,還是無論發生什麼,都去享受呢?
疫情階段,你的生活就是答案。
你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不如就從明天開始,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
讓自己在疫情結束的時候,覺得沒有虛度時光的事。
讓自己在人生結束的時候,覺得不遺憾的事。
(具體是什麼事呢?找到你自己的方式最重要,我們再寫文章分享。)
................................................
本文來源 / 溫暖記錄者(ID:treelens)
本期主播 / 曉月雲揚
配圖來源 / 圖蟲創意,視覺中國,新華,網絡
本期編輯 / 南瓜;實習生 思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