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是育兒工作的重要內容,很多家長對此都非常重視。我們通常所說的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既包括豐富孩子所掌握的知識,為孩子以後上學打好基礎,也包括完善孩子的品格,使得孩子從小形成良好的習慣與道德認識,為以後的人生發展做好準備。
現在孩子們面臨的教育競爭非常激烈,家長們也都在積極應對,盡一切可能讓孩子「早學一點」、「多學一點」,生怕孩子的學習成績「輸在起跑線」上。不過對此我們也有一個疑惑:過分地讓孩子超前學習,甚至在學習方面給孩子提出很多不合理的要求,這樣做真的有意義嗎?我們來聽聽一位家長的心聲。
案例:小學入學難度苛刻,家長心裡有疑問
來自蘇州姑蘇區的一位網友爆料說,他們那裡的一所私立小學,入學要求太高,讓自己感到十分不解。他說,這所小學,要求入學的孩子會背唐詩三百首,要能用英語與外國人進行無障礙的對話,要會一百以內的加減法。他覺得,這些標準對一個剛要上小學的孩子來說,實在太高,他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神童能有幸被這所學校錄取,也想知道為什麼學校會對孩子提出如此高不可攀的要求。
有些網友坦言,這些條件確實有點過分。會背唐詩三百首,要知道高中生高考範圍內的必背古詩詞,全算上也就一百多首。要說能用英語進行無障礙交流,恐怕一部分大學生都無法做到。至於「一百以內加減法」,通常是二到三年級學習的內容,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好,家長平時多用心,倒是可以達到。
有的網友說,以自己現在的水平,恐怕連個小學都上不了。自己的能力,已經被這個社會淘汰了,恐怕再過不久,自己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不如了。也有些網友對此表示很淡定,認為這不過是學校篩選優秀孩子的一種方式,更有可能實際標準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嚴格,對此不用大驚小怪。
學校的入學要求不斷提高,也給了家長們很大的壓力。家長平時不僅要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還要提前在家裡教會孩子各種知識,以便應對學校的要求和同齡孩子之間的競爭。有的家長說,現在當父母真是越來越累了,有時候感覺不是孩子在上學,而是自己在上學。
解構:對孩子的高要求從何而來?
我們可能真的要問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對低年齡孩子的高要求,到底是怎麼來的,現在的孩子真的需要如此高的標準嗎?亦或是現在的孩子,能力已經達到了這種地步,他們真的可以學習遠超自己能力範圍的知識和技能嗎?我想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學校及教育機構的推動。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源,取得更好的成績,學校肯定會設立一系列的入學標準。學校之間,也存在著競爭關係。如果一所學校的實力很強,名聲很響,那麼它對家長和孩子的吸引力也更大。設立更高的標準,可以讓他們從容選擇孩子,而不用擔心標準過高的問題。
第二,是家長們內心的焦慮。「贏在起跑線」這句話,在家長們心中已然成為至理名言。如果自己的孩子能早學一點,多學一點,以後就能和其他的孩子形成比較優勢,那麼無論是升學還是高考,孩子都能佔據一個好位置。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十分焦慮,危機感很強,恨不得讓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學完高中的課程,這樣他們才能對孩子的未來放心。這種焦慮是會擴散的,不僅會影響到其他的家長,也會影響到很多學校和教育機構。因此在家長和教育機構的雙重作用下,學校對孩子的要求就會不斷提高。
第三,是社會氛圍的變化。我們曾經經歷過一段提倡「素質教育」的時期,當時我們號召給孩子「減負」,讓孩子快樂的成長,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儘管我們仍然在做這些工作,但很明顯,當前部分家長已經對素質教育產生了自己的理解:素質教育不是放開了玩,而是培養綜合競爭力,而培養綜合競爭力的關鍵,還是勤奮刻苦。
所以我們看到了很多孩子白天上課、晚上補習、周末興趣班的情況。一部分孩子的綜合能力提高了,社會上對孩子們的平均要求也就被拉高了。所以我們看到有些學校的入學要求很高,是因為有些孩子確實能達到這樣的標準。
質疑:如此高標準,是好是壞?
能讓孩子表現得更加優秀,當然是每個家長都樂意看到的事情。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導致孩子生活壓力過大,失去信心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影響到了孩子的正常成長,這必須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我一直反對在育兒過程中為孩子灌輸不符合其認知能力的知識與技能。有些時候,超前的學習和培訓,對孩子來說反而會起反作用。如同家長十分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會「早熟」一樣,不合適的知識技能同樣會讓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慣性出現「早熟」的現象。但有的家長不但對此毫不擔心,反而認為這是種好的現象,這實在是令人無法理解。
總結:理性看待育兒工作,切勿好高騖遠
家長們對孩子未來的焦慮和擔憂,我表示十分理解,但我們在平時的育兒工作中,一定要保持理性。曾有這樣一個案例,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從小就掌握雙語技能,在孩子小的時候創造了全方位的英語環境,但最後孩子英語說得還行,漢語卻一句都不會講。這種撿起芝麻丟掉西瓜、本末倒置的做法,實在不值得其他家長效仿,也需要家長們引以為鑑。
我們育兒工作的重點,是給孩子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保障,讓孩子掌握必須的技能,建立孩子正確的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不是教會孩子背多少首古詩,能說多少種語言。家長與老師最大的不同在於,家長是孩子情感的慰藉,而老師則是知識的源泉。認清自己的角色,做適合於孩子的育兒工作,不要好高騖遠,拼命加碼,那樣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要比給孩子帶來的好處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