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炙烤著海面,反射出粼粼波光。三十六歲的浙江漢子俞海武站在心愛的自造帆船邊,不停地用扳手調試著桅杆的繩索,汗水溢滿額頭,一臉幸福和滿足。
「夜晚在船上聽浪濤拍擊岸邊的聲音,這種心情的舒暢是無法言語的。」因為對大海的熱愛和揚帆遠行的夢想,俞海武來到三亞,用8個月的時間,耗資50萬餘元親手打造了一艘三體帆船。
一路騎行追逐海中帆
俞海武是浙江台州人,兒時喜歡纏著父母帶他乘小漁船出海。長大後,在當地從商氛圍的薰陶下,17歲的俞海武不得不暫時將心中的遠洋夢擱置,開始在商海中磨練。
「當我無意中從報紙上看到中國環球航海第一人翟墨的故事後,再也靜不下心來,我能不能也像他那樣自在地乘風破浪呢?」他反覆查閱資料,諮詢友人,得知中國最佳玩帆船地點是三亞。
2011年,俞海武和家人到三亞旅遊,「我來三亞主要是為了體驗帆船,經朋友介紹,花了1000多元玩了1小時帆船。踏上帆船的那一刻,心裡別提有多興奮了!」然而,一趟遊玩下來,俞海武覺得不盡興,「時間太短了,還沒玩夠呢。」
聽說三亞灣有玩帆船的人,不甘心的俞海武決定去三亞灣碰碰運氣。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三亞灣果真看到一艘常在此遊玩的帆船。
「當我看到這艘帆船時,興奮地追著跑,一點都不覺得累。」俞海武發現這艘帆船長時間在此航行,這可樂壞了,「跑著追帆船,速度有點慢,我馬上就買了一輛自行車,騎著車追帆船跑。」
於是,有趣的一幕在三亞灣發生了,人們常常發現,海面上航行著一艘白帆,岸邊騎行著一位高個大漢,自行車追逐帆船!帆船的主人張瓊彬慢慢地也發現了這個奇怪的現象。
一個偶然的機會,俞海武得以和張瓊彬聊天,獲悉俞海武對帆船的喜愛後,張瓊彬友好地邀請他一起玩帆船。每當張瓊彬揚帆出海搏擊風浪,俞海武總是相隨左右。「玩帆船的感覺太刺激了,百玩不厭。」
隨著與帆船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擁有一艘帆船的夢想在俞海武的心中紮根,「帆船屬於奢侈品,一艘三體帆船要價200多萬元,而且買的船肯定有不合我心意的地方。」一個大膽的計劃盤旋在俞海武的腦海裡,「我要自己動手造一艘帆船。」
說幹就幹,在大家驚詫的目光中,俞海武留在了三亞,依靠積蓄的支持,開始造船大業。
三亞灣「最牛帆船哥」
造一艘帆船,不是簡單玩具組裝,難度可想而知。可俞海武就是很倔,「人活著就是要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無論成功與否都不重要。」
為搜集造船的資料,俞海武經常在「越野一族」、「模仿」等論壇上請教網友、搜索國內外帆船的基本構造原理。「上網到凌晨2點是常有的事情,但一點都沒有困意,越看越起勁。」
造帆船的基本功課做紮實後,俞海武開始著手造船。造船先從製作模型開始,當一個有模有樣的三體帆船模型製作出來後,俞海武激動地反覆拍照,並把照片傳到論壇上與網友分享。
「當聽到網友們說模型還是挺靠譜時,我可開心了。」俞海武要造帆船的消息在論壇上傳開後,網友們紛紛給予鼓勵,甚至還有人打趣說,「最牛『帆船哥』啊!造船不容易,帆船更是不簡單,小實驗必不可少,沒有數據只有經驗,民間力量PK科學啊。」
今年1月,當造船進入實際動手製作的階段後,一直在朋友院子裡敲敲打打的俞海武突然覺得空間不足,「帆船有10米長、6米寬,必須找一個大的地方才能容納得下。」俞海武租下了一間裝建築材料的倉庫,開始了夜以繼日的造船生活。
「早上7點動工,深夜一般3點才收工,其實我越做越興奮,都不想回家。」俞海武的興奮其實來自一點一滴的成就感。除了方向盤等零部件,帆船上300多個大大小小的零部件都是他自己動手製作的。
一個毫不起眼的滑輪,市場上有現成的銷售,可俞海武卻自己做,從選擇材料,到制模定型,即使一個水杯口大小的滑輪也凝聚了俞海武很多心血;船表凹凸不平的焊接,看似粗陋,卻是俞海武用鐵錘一點點敲打、用焊炬一點點焊接而成的;兩塊懸置於船體上方的太陽能板,小到材料採購,大到電路連接,俞海武都親力親為……
「我從事過很多行業,電焊、電路等根本難不倒我。」豐富的經歷,為俞海武親手造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打算環島航行看海灣
8月25日,在20餘名帆船愛好者的幫助下,俞海武自製的、重達2噸的帆船被拖到海邊。當船體緩緩下水,迎風前行時,俞海武心中激動極了:帆船試航成功了!
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製作這麼一艘「大傢伙」,沒有眾人的支持,俞海武的成功也許不會來得這麼快。
製作帆船,首先得了解帆船,除了張瓊彬義務的帆船知識授課外,遊牧虎帆船隊給予的動手實踐機會格外寶貴。「他們知道我在造帆船,就想方設法地幫我,他們船隊的船需要保養時,會讓我來拆除零部件。」在一次次拆船的動手實踐中,俞海武越來越明晰帆船的基本構架。
當帆船的大體模樣製作完成後,桅杆是讓俞海武最為頭疼的部件。「桅杆和風帆作為帆船的主動力,強度與支撐點很重要,強度是必須的,支撐點不對的話,到海上桅杆與帆索就會彎,沒有動力。」桅杆調試到何種程度是最佳的,俞海武自己也不知道。
為讓俞海武積累經驗,遊牧虎帆船在桅杆出現損壞,需要重新安裝從英國進口的新桅杆時,讓俞海武操刀,經過4次的實踐,俞海武終於對桅杆調試有了感覺。
俞海武的帆船有個動人的名字———海之鈴,因為他的妻子叫做黎海鈴。俞海武8個月閉門造帆船,離不開黎海鈴的支持。
「剛開始時,她挺反對我造船的。但看我這麼痴迷,也就不多說什麼了。」俞海武造船期間不僅沒有收入,還得經常花家裡的儲蓄,本來預計20萬元可造好的帆船,到目前為止,卻已花了50多萬元。但妻子毫無怨言。
妻子的默默支持,為俞海武安心造船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讓俞海武驚喜的是,在帆船即將造好之時,嶽父黎文武將生意放下,來到三亞協助他調試船體。
走進俞海武自造的帆船船艙,廚房、臥室、衛生間一應俱全,如果以「房船」來形容他的帆船,也許會更為合適。「等船完全調試好之後,我就準備環島航行,去領略不同的海灣,拾撿美麗的貝殼,選一個最漂亮的帶回來。」
貝殼,是妻子黎海鈴最喜歡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