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想像的背後——以色列童話作家亞納茲·利維和中國童話作家湯素蘭對話」活動現場。
華聲在線4月8日訊(記者 賴泳源)「文字甜美如蜜糖,成為故事,猶如奶油蛋糕,宛如各種美食,不僅老少鹹宜,更讓人唇齒生香……」中國童話作家湯素蘭朗讀了一段以色列童話作家亞納茲·利維作品中的一首詩,揭開了中國和以色列童話作家交流的序幕。
4月8日上午,由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湖南省兒童文學學會主辦的,「在想像的背後——以色列童話作家亞納茲·利維和中國童話作家湯素蘭對話」在長沙舉行,亞納茲·利維和湯素蘭分享了各自不同的創作經歷。李少白、鄧湘子、唐櫻等在湘兒童文學名家出席了活動。
童話寫作素材來自日常生活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原創兒童文學成為中國文學中的亮麗風景。業界認為,中國原創兒童文學正由「黃金十年」向「黃金二十年」邁進。湖南兒童文學在現實大地與童心想像之上升起詩意的星辰,在全國很有影響力。
湘籍作家湯素蘭是國內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現任湖南省兒童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她創作的《笨狼的故事》深受小朋友歡迎。湯素蘭說作家其實沒有魔法,需要一雙豎起來聽的耳朵和一雙仔細看的眼睛。
她說自己的作品,不少是在和小朋友的互動中,尋找到寫作的素材。譬如《笨狼的故事》,裡面的森林鎮來了作家,笨狼和作家見面的時候,把問題弄丟了,作家提醒它把問題撿回來,笨狼拔腿就往家裡跑,笨狼認為自己把問題丟在床上了。這個故事就來自一次和小讀者的見面會。一位小朋友現場提問卻忘記了問題,湯素蘭提醒他是不是把問題丟在哪了,小朋友趕忙在現場上低著頭,尋找丟失的問題,可愛的形象讓她忍俊不禁。
亞納茲·利維很贊成湯素蘭的看法,並現場分享了自己童話中的現實靈感。他表示,童話作家不要害怕去觸及人類的不同方面,只要能通過小朋友能理解的語言進行表達,小朋友能夠感受到童話背後的寓意。
理想化的童話帶給孩子們信心
傳統的童話有一些共通的模式,比如三兄弟的故事,往往是勢單力薄的老三取得了成功,老大往往自私而刻薄。不少家長會認為傳統童話故事裡,人物性格太單一,故事情節太理想化,這樣容易誤導孩子們。作家們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湯素蘭以中國作家協會兒童委員會副主任王泉根為例子,講述了自己的童話觀。王泉根是家裡的老大,在聽了不少三兄弟的童話後,他心裡對老大的定位覺得很不好受。他默默地告訴自己,一定不要做這樣的老大,一定要做照顧弟弟妹妹的老大。王泉根通過童話故事,知道了如何正確對待周圍的兄弟姐妹,如何為人處世,給自己塑造了良好的人生觀。
「每一個孩子都是弱小的,看著爸爸媽媽,覺得他們仿佛巨人一般。正是因為孩子們弱小,所以我們要給他們信心。」湯素蘭說,童話故事是一所美好的學校,通過一些生動的比喻和象徵,讓孩子們學會如何為人處世,如何去成長。
在亞納茲·利維看來,性格簡單並非一個不好的事情。「因為人生是一個很複雜的經歷,我們都希望自己有一些簡單化的過程。」他說,當我們閱讀童話的時候,好人和壞人並不是作為獨立的個人角色,而是作為人的不同方面來呈現,如果大人能帶著這個角度去看待童話,會發現其實童話也是很有深度的。
童話裡幸福結局的不同理解
除了三兄弟的「套路」外,在不少童話故事裡,王子和公主往往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成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結局。在活動現場,不少家長也對這種故事的結尾設置表達了自己的疑慮,這種俗套的設定會給孩子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湯素蘭有自己對童話的獨特理解,她認為童話不是現實的可能,而是願望的滿足。「所有的童話,王子和公主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所以醜小鴨最後是變成了白天鵝。我覺得這是童話故事本身決定的,因為要實現讀者願望的滿足。」她說小孩子是人生的開端,童話要給孩子們帶來一種精神力量,讓他們相信真善美是能戰勝假醜惡的,讓他們相信未來是能夠自己去創造的。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有好的結局,有圓滿的人生。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直到生活非常的複雜,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艱辛。」亞納茲·利維覺得,幸福的結局對於大人來說,並不一定是成為王子或者公主,人們可以抱著愛和創意去度過,讓每一天更加美好,這也是一個美好的結局。
他還舉了自己的作品《利奧叔叔歷險記》的例子。利奧叔叔也經常遇到很多壞人,小朋友也會和裡奧叔叔一樣,生活中會遇見很多問題。但是裡奧叔叔在講冒險故事的時候,通過幸福的結局,會帶著孩子們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也是童話帶給小朋友們的一種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