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校學風、新時代改革創新精神、青年人、數字經濟、中等職業教育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奇:切實認識和改進高校的學風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奇表示,高校的學風研究是以師生對自己所在學術環境的共同感受為基礎,即以他們對學校的學術政策、實踐行為、工作流程和行為方式的感受和認識為基礎。因而,要改變這一現狀,高校的領導者至少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認識和改進高校的學風問題。首先,學風問題是管理問題。由於高校的績效管理和學術明星的選拔,大多是以科研成果的數量為硬性條件,加之科研成果的數量與個人的利益回報直接掛鈎,提高產量成為某些教師壓倒一切的優先級,甚至不惜違背學術倫理,參與偽造、篡改或剽竊等活動;某些教師對自己沒有實質參與或貢獻的科研成果也欣然署名;另一些教師對課堂教學採取得過且過的態度,對學生的學業困難視而不見。其次,學風問題也是專業問題。對高校來說,誰來教、教什麼、怎麼教和誰來學,這些問題都應該屬於專業領域的範疇,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夠進行明智的判斷和選擇。再次,學風問題也是學生發展問題。在傳統意義上,高校的學生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放在了工作的中心,面對學生遲到、早退、曠課、考試作弊等問題,學生工作者往往通過思想道德教育予以幹預。總之,高校的學風建設包含複雜的因果關係,單一的思路、方法和視角恐怕難以有效地發揮建設作用。因此,高校的學風建設需要從多個視角予以規劃和認識,以定期的感知調查建立事實依據,以不斷改善校內外環境來推動系統的學風建設。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巖:全面準確地理解新時代改革創新精神需把握好三個方面】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巖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改革創新精神作為新時代中國精神的鮮亮底色,必將引領新時代改革開放事業宏圖再展。改革創新精神作為改革意向與創新志向互為一體的觀念形態,從其內涵而言,可解讀為:以解放思想為前提,以開拓創新為要義,以人民中心為旨歸,兼具包容貴和、責任奉獻等價值元素的複合型精神。全面準確地理解新時代改革創新精神需把握好三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這是方向。新時代的改革創新精神必須具有馬克思主義的靈魂,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二是民族精神的滋養,這是根基。「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三是革命精神的傳承,這是關鍵。改革創新精神是革命精神在新時代中的延續與拓新,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革命豪情在新時代的「吐故納新」,是結合時代特徵的「再創造」,具體演化為新時代的大國工匠精神、全面從嚴治黨的自我革命精神、以人民為中心的奉獻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進取精神,掌握大國利器的科技創新精神等,體現了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作為的時代特性。
摘編自《新華日報》
【馮培:引導青年養成艱苦奮鬥的優良品行】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馮培認為,我們要引導青年養成艱苦奮鬥的優良品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青年既擁有廣闊發展空間,也肩負著偉大時代使命。習近平同志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處於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奮進時代,青年擔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代表著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動員青年建功新時代,勇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要幫助他們養成艱苦奮鬥的優良品行,使其以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為己任,自覺把個人前途同國家和民族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要不斷創新青年工作的形式和內容,以「線上」和「線下」、「鍵對鍵」與「面對面」等多元方式,讓奮鬥品行從教育引導轉化為行動自覺,從榜樣示範轉化為群體踐行,使廣大青年在奮鬥中練就過硬本領、勇於創新創造、錘鍊高尚品格、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摘編自《人民日報》
【闕天舒、張紀騰:發展數字經濟為緩解貿易衝突提供新路】
華東政法大學中國法治戰略研究中心闕天舒、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張紀騰指出,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為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新生力量。各國應該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加強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納米技術等前沿領域的合作,共同打造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數字經濟是指以數位化的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數字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經濟結構優化重要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涵蓋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和電子商務等多種應用形態。第一,數字經濟是引領全球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第二,數字經濟是實現全球價值鏈整合延伸的關鍵所在。第三,數字經濟是推動全球經濟合作共贏的重要窗口。第四,數字經濟是實現全球經濟均衡協調發展的關鍵一環。
摘編自《解放日報》
【高鴻:中等職業教育需要從根本上提高質量和吸引力】
遼寧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高鴻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培養了一大批有知識、有技能的勞動大軍,廣大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成為生產服務一線的主力軍。經過40年的發展歷程,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成為發展經濟、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 首先,中等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發展培養了數以億計的技術技能人才。其中,中等職業教育也通過源源不斷地提供初、中級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供給,進而對提高勞動生產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推進力量。其次,中等職業教育為優化教育結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再次,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有效促進了社會公平。因此,為了滿足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們對中等職業教育的不同需求,從政策設計層面應因地制宜,在堅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這一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鼓勵各地確立多樣化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策略。中等職業教育應為那些有升學意願和潛力的學生奠定接受更高層次職業教育的基礎,為高職院校、應用本科提供優質生源,不迴避「升學」,應為學生「升學」做準備,由此也能改變中等職業教育的社會形象,提高吸引力,讓學生及其家長認識到,讀中等職業學校照樣可以上大學。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滿足學生多樣選擇性,從根本上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和吸引力。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
[責編: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