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這段時間,學術界、新聞媒體正在關注治學與學風問題。從當前暴露出來的情況看,治學與學風方面的確存在不少問題,值得引起重視。本期講壇邀請到了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特聘一級教授張海鵬研究員,他將結合學術界現狀,和大家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張海鵬:當年在延安,為了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毛澤東提出了整頓黨的作風問題。他認為學風就是作風,指出:所謂學風,不但是學校的學風,而且是全黨的學風。學風問題是領導機關、全體幹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我們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是全黨同志的工作態度問題。既然是這樣,學風問題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第一個重要的問題。70多年前說過的話,其實放在今天也是適用的。
當年在延安,主觀主義是學風中的最大問題。今天,我們不能說主觀主義已經完全克服了。我以為當今社會最嚴重的是一切向錢看的問題。因為一切向錢看,所以義利之辯就不講了,不講義利之辯,誠信缺失的問題就出現了。誠信缺失,各種造假就出現了。社會處在急躁、焦慮之中。這一切都是一切向錢看在作怪。反映在教育中,反映在學術界,就是急於發表文章,急於拿到學位,急於出版著作,急於評上職稱,急於拿到獎項,甚至假實驗報告,抄襲出來的假學位論文、假畢業證書也紛紛出籠……
這些現象,都是大家習以為常的。習以為常,而不以為怪,恰恰證明問題的嚴重。所謂學風,我想,它指的是學者對治學的態度與方法,所以學風與治學,實際上是一個問題。我在這裡要借重幾位前輩學者在這個問題上的說法,主要介紹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范文瀾先生和一級研究員羅爾綱先生以及劉大年先生在學風和治學方面說過的一些話,或者他們所做出的表率。間或也會涉及胡繩先生。
一、 做學問要腳踏實地,不務虛名,不慕官位,努力在學術研究上做出貢獻
科學是求真求實的學問,要在科學研究上取得哪怕一點點成績,都要下很大的功夫。自然科學是如此,社會科學尤其是如此。由於學科特點不同,社會科學領域學者成才的年齡一般要晚些。因此,要腳踏實地工作,要一步一個腳印,切實奮鬥,不要為窗外的榮華富貴所迷惑。
在這方面,范文瀾先生和羅爾綱先生都是我們的榜樣。中國科學院剛成立時,領導機關決定郭沫若任院長,請范文瀾出任副院長,這當然是一種很好的搭配。但范文瀾堅辭副院長之任,只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擔任所長以後,又請劉大年副所長實際主持所務,自己專心於學術研究,埋頭寫書。雖然,因為五六十年代政治運動太多,又加上「文革」,范文瀾先生未能在生前完成中國通史的寫作任務,但他那種心無旁騖,專注於學術研究的精神是一貫的。
上世紀50年代,范文瀾先生在所裡講話,告誡新進所的年輕人,要埋頭學問,不要想當官,要想當官就不要到近代史所來。他說,近代史所不過一百來人,所長只相當於部隊的連長。連長是一個很小的官,要當官何必來當連長呢。這當然是一個玩笑話,其寓意卻是很深刻的。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學術討論會在武漢召開,吳玉章、范文瀾、呂振羽,以及吳晗先生去武漢出席會議,並且作學術報告。範老告誡年輕朋友,要想做好學問,就要有「等富貴如浮雲」的精神。這種話,在解放前是有人講的。請注意,現在講這種話的時候是1961年。這說明,做學問就不能追逐富貴,不管什麼時代都是一樣的。或者像從前一樣,人人都卷進政治運動中去,或者像現在一樣,人人都卷進市場中去,做學問偶一為之,蜻蜓點水,那是出不了大學問家的。
羅爾綱先生也是這樣。50年代初,羅先生在南京一手創辦了南京太平天國博物館,當1954年南京市政府正式任命羅爾綱為館長時,羅先生堅辭不就,寧願接受范文瀾所長之聘,到近代史所來做一名普通的研究員。正是有這種精神,造就了一代大學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