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動機分類的幾點重要問題的考證
學習動機是教育心理學中的重點章節,基本上所以的教育理論的考試無論是各地的教師招聘考試,還是教師資格等教育理論相關考試都是考查的重點和難點。尤其其中學習動機的基本分類在各地考試中總是以理解性的考題多次出現,而且考查的頻率和難度都相當之高。張老師就目前考生對學習動機分類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相應的考證。並結合不同版本的講義和教材給出了新的定義,進而能夠幫助大家解決實際做題過程中的問題。
目前,廣大考生在解決學習動機分類的題目時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和最難以區分的問題主要是兩組分類,一是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二是直接的近景動機和間接的遠景動機,即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
一、內部學習動機與外部學習動機
關於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的定義主要四部著作進行了闡述:
(一)內部動機
1.《普通心理學》彭聃齡.北師大(2004.11)
內部動機是由個體內在需要引起的動機。
2.《教育心理學》馮忠良.華東師大等(2010.2)
內部動機是由個體內部心理要素轉化而來的動機。
3.《教育心理學》陳琦.北師大(2013.12)
內部動機是指個體因學習過程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所引起的動機。
4.《心理學導論》梁寧建.華東師大(2010.8)
內部動機是指個體因對活動或工作的過程感到滿足而加強其繼續這種活動和工作的內在動力。
(二)外部動機
1.《普通心理學》彭聃齡.北師大(2004.11)
外部動機是指人在外界的要求和外力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行為動機。
2.《教育心理學》馮忠良.華東師大等(2010.2)
外部動機是指被外部條件激發而來的動機。
3.《教育心理學》陳琦.北師大(2013.12)
外部動機是因學習活動的外部後果而引起的動機。
4.《心理學導論》梁寧建.華東師大(2010.8)
外部動機是影響或控制個體行為的外在因素和理論。
上述各著作中對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描述大同小異,概念主要核心有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點:
1.對學習活動本身的動機,如:好奇心、求知慾、興趣、內容本身的動機屬於內部動機,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
2.由於外部刺激和獎勵引發的動機,如:考個好成績,家長老師的獎勵和讚許等明顯的外部獎勵屬於外部動機,這一點也是沒有爭議的。
3.如果是處於理想和信念,如: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種即屬於個體內部心理要素,同時又是學習活動本身之外的要素引發的動機屬於內部動機還是外部動機可能很多考生存在疑慮。
從定義1和定義2來看應該屬於對學習意義的理解屬於內部動機;而從定義3和4來看不是活動本身屬於外部。但從基本著作對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兩個概念的具體表述來看,除了陳琦版《教育心理學》,其他所有的著作,如李伯黍、燕國材版《教育心理學》,都在內部動機中提到了對學習意義的理解,以及由好奇心、求知慾、情感、責任感、理想、信念、價值觀等內部心理因素因為的動機屬於內部動機。
因而筆者結合國內外多本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著作得出結論如下:
1.內部動機是指內部動機是個體對學習過程本身及其意義和價值的理解所引起的動機。內部學習動機主要由個體內在需要引起,與內部激勵相聯繫,受內部強化,自我強化影響較大。內部動機是在沒有任何外部獎勵的情況下產生的,是從活動或工作本身中產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情感、責任感、理想、信念、價值觀等內部心理因素因為的動機屬於內部動機。
2.外部動機是指人在外界的要求和外力的作用下,有外部所產生的行為動機。外部動機主要有外部誘因引起,與外部激勵相聯繫,受外部強化影響較大。外部動機不是從活動或工作本身中產生的,而是由行為活動或工作中所帶來的獎賞(如工作、獎金、福利等)所引起的動機。如:父母的獎勵、老師的表揚、適當的競賽、獲得優異成績、評定優秀學生、獲得名譽和聲望等。
因而,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屬於內部學習動機。也就是說只要是出於學習中對於學習活動的意義的深入理解而產生的動機,主要受到的是內部強化,而不是外部強化,屬於內部學習動機。
二、直接的近景動機與間接的遠景動機
關於直接的近景動機和間接的遠景動機目前主要的定義是《教育心理學》陳琦.北師大(2013.12)的定義。
直接的近景動機是與學習活動直接相連,來源於學習內容和學習結果的動機。
間接的遠景動機是與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個人前途相連繫的學習動機。
從概念上來看,直接的近景動機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由學習活動本身引起的學習動機,如:好奇心、求知慾;二是由學習的直接結果引發的學習動機,如:獎勵、讚許等。而間接的遠景動機主要是指由個體對學習意義的理解而激發的學習動機,如:情感、理想、信念、個人前途等。
1.直接的近景動機是與學習活動直接相連,來源於學習內容和學習結果的動機。直接的近景當即更加具體,學習動機與學習目標之間的關係相對明顯而直接,行為與結果的關聯性較強,動機對行為結果的影響比較確定。
2.間接的遠景動機是與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個人前途相聯繫的學習動機。相對於直接動機,這種學習動機更加抽象,與行為結果的關係相對不那麼明顯,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聯性相對弱一些,行為結果的確定性也相對較低。
那麼在考試中經常出現的三個例題需要我們在這兩組分類中進行一定的區分,下面講義表格的形式直接呈現結論: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看視頻」,查看教招面試說課|試講視頻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