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教師招聘考試中,「學習動機的分類」這一部分的內容會以單選題、多選題以及判斷題的形式出現,如給出分類標準,讓你選出這個標準下的有哪些類型,或者出一道例子型的單選題讓你選擇答案,具體內容如下:
1.內部學習動機與外部學習動機
根據動機產生的誘因來源不同,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
(1)內部動機是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在活動之內。不在活動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誘因、懲罰來使行動指向目標,因為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動力。如有的學生喜愛數學,他便在課上認真聽講,課下刻苦鑽研。
(2)外部動機是指人們由外部學習所動機的滿足不在活動之內,而在活動之外,這時人們不是對學習本身感興趣,而是對學習所帶來的結果感興趣。如有的學生是為了得到獎勵,避免懲罰,取悅於老師等。
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是學生們是否去持續掌握他們所學的知識。具有內部動機的學生能在學習活動中得到滿足,他們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而且在教師評估之前能對自己的學業表現有所了解,他們具有好奇心,喜歡挑戰,在解決問題時具有獨立性。而具有外部動機的學生一旦達到了目的,學習動機便會下降。另一方面,為了達到目標,他們往往採取避免失敗的做法,或是選擇沒有挑戰性的任務,或是一旦失敗,便一蹶不振。
2.高尚的動機與低級的動機
根據學習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學習動機分為高尚的動機和低級的動機。判斷學習動機的高尚與低級的標準是看它是否有利於社會和集體。
(1)高尚的動機,核心是利他主義,學生把當前的學習同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聯繫在一起。如周恩來總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低級的動機,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學習的動機只來源於自己眼前的利益。把學習看成是獵取個人名利的手段。
3.近景性動機和遠景性動機
根據動機行為與目標的遠近關係,也就是作用時間長短,學習動機可以分為近景性動機和遠景性動機
(1)近景性動機,與近期目標相聯繫。
(2)遠景性動機,與長遠目標相聯繫。
4.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
按學習動機與學習活動的關係,可以分為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
(1)直接動機,由學習活動本身直接引起,表現為對所學習的學科內容或學習活動的直接興趣和愛好。但是這類動機不穩定,會因教師個人、教學內容、教師教學風格而變。如數學老師王老師上課幽默風趣,深入淺出,小明同學非常喜歡他的課堂,因而喜歡上數學,但是下學期換了數學老師後,小明的數學成績便一落千丈。
(2)間接動機,與社會意義相聯繫,是社會觀念、父母意願以及教師期望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如為了不讓父母失望而努力學習。
例題:
1.通過教師的表揚與鼓勵而激發的學習動機為( )動機。(B)
A.內在 B.外在 C.沒有意識的 D.直接
2.一般來說,由( )支配下的行為更具有持久性。(C)
A.交往動機 B.外在動機 C.內在動機 D.無意識動機
3.最近,王華為了通過下個月的出國考試而刻苦學習外語,這種學習動機是( )。(C)
A.外在遠景動機 B.內在遠景動機 C.外在近景動機 D.內在近景動機
(二)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的分類
奧蘇貝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學業成就動機至少應包括三方面的內驅力,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
1.認知內驅力
認知內驅力是指一種學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識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傾向。這種內驅力,一般說來,多半是從好奇的傾向中派生出來的,屬於內部動機。在有意義學習中,認知內驅力是最重要而穩定的動機。如因為喜歡探索宇宙而學習物理。
2.自我提高內驅力
自我提高內驅力是個體要求憑自己勝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願望。自我提高內驅力與認知內驅力不一樣,它並非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自我提高內驅力把成就看作是贏得地位與自尊心的根源,它是一種外部的動機。如為了得到「三好學生」而學習。
3.附屬內驅力
附屬內驅力是學生為了保持家長和教師等的讚許或認可而努力學習的一種需要。它是一種外部的動機。在兒童早期,附屬內驅力最為突出。如為了得到數學老師的表揚的而學習數學。
例題:
1.( )內驅力將學業成就看作是贏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C)
A.學習 B.認知 C.自我提高 D.附屬
2.學生學習是為了改變自己在班集體中的排名,這樣的學習動機屬於( )。(C)
A.認知內驅力 B.附屬內驅力 C.自我提高內驅力 D.交往內驅力
3.根據學校情境中的學業成就動機,以下不屬於奧蘇伯爾對動機分類的是( )。(C)
A.認知內驅力 B.自我提高內驅力 C.附屬內驅力 D.主導性動機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