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自我、當前自我與可能自我的相互作用
——許宏晨副教授關於英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的闡述
8月24日是世界應用語言學大會召開的第一天。當天下午,各個分會場進行了多個研究方向的工作坊和論文宣讀。北京外國語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中心副教授許宏晨介紹了他關於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論文《英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基於中國大學生的結構方程模型研究》。
許宏晨副教授首先,許宏晨老師回顧了從社會文化、社會心理學角度進行的第二語言習得動機研究以及綜合方法的研究趨勢,重點介紹了21世紀以來Dörnyei教授通過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綜合研究的方法。
許老師認為Dörnyei教授構建的模型是二語習得動機研究的一項進步,但認為構建的多自我系統存在社會文化方面的缺陷,其模型中二語學習經歷這一因素包含的影響因素過多,過於寬泛,導致無法對動機機制進行研究。而在社會心理學方面,其內部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之間的關係不清晰,當前自我被忽略。
接下來,許老師引入了當前自我概念,即學習者對當前學習的自我評價。他介紹了自己的實驗過程,從中國7個主要地理區域的11所大學的本科生中抽取825個樣本,進行作文篩選、問卷調查,並與其他國家樣本相對比,通過T檢驗和One-way ANOVA檢驗,證明了該模型可以被建立。
許老師提出,第二語言習得動機系統應由過去自我、當前自我和可能自我構成,其中過去自我與可能自我、當前自我與可能自我之間存在直接聯繫,而過去與當前自我又有著間接聯繫。實驗證明,整個系統可以解釋41%的語言習得動機的不同。當前自我和可能自我可以共同轉化為現實自我。
最後許老師表示該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只能研究有意識的自我對學習的影響,而無法涉及無意識自我的影響,其研究方法主要是數據統計,缺少綜合方法,因此今後還要進一步採用綜合方法改進二語習得動機自我系統的研究。
本文的理論貢獻在於提出了英語學習當前自我,並驗證了其在動機自我系統中的重要中介作用,從而彌補了Dörnyei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忽略當前自我的不足。本文在研究方法方面將結構方程模型穩定性檢驗和模型比較技術引入到動機和自我認同的關係研究當中,還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合起來判斷模型優劣,增加了統計檢驗的效度和理論模型的可信度。
出席的學者們對許宏晨副教授的研究表現出濃厚興趣,並提出社會心理學相關問題,會場學術氣氛濃厚。許老師表示此項研究還需進一步改進和深入。
(責任編輯:卜範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