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她理財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哈哈,這話現在再說確實俗了點兒~)
但是,視金錢如糞土的人太少了,照照鏡子,自己那雙無神的雙眼中,還是充滿了對「錢」的渴望。所以,回看自己曾經歷過的人生階段,並展望未來,我們對理財,對賺錢依然是充滿熱情。
一轉眼到了周末,又是跟財蜜們分享社區話題的時間。
上周這時,她姐跟大家分享了不少財蜜回顧2020年自己和家庭的理財目標達成情況,回看點這裡2020,你解鎖了哪些新技能和成就?
如何理財,是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遇到的問題。
但對於不同的人來說,由於所處的人生階段不盡相同,所採取的理財規劃策略也各有差異。
如果「抄作業」照搬他人的投資理財方式,取得較低的收益率是小事,更有可能遭到本金的損失,從而影響整個規劃。
這周,她姐翻到了社區裡的這個話題:
摘錄幾個跟帖與更多讀者分享,閱後或許你能有所觸動。
另外,在文末她姐也針對大家的分享做了點評,給出了建議,一定要看到最後哦。
「上有老下有小的理財規劃之路」
財蜜@華華女神
年齡階段:70後
所在城市:某省會城市
目前所處人生階段:上有老下有小,還有幾年就要開啟退休生活
回望自己在不同人生階段中的理財規劃:
學生時代:
還在花錢階段,理財觀念萌芽,和同學一起勤工儉學,攢了點小錢。
初入社會參加工作:
開始掙工資了,第一年攢的錢在過年回家時全部取出給家人買了禮物;第二年開始分開攢錢了,一小部分存了定期,一小部分存了零存整取,這兩種的優勢是強制性執行攢錢計劃。
戀愛結婚:
戀愛時也沒敢大手大腳,即使不是自己掏錢,別人的錢也不是颳風逮的啊,當時提倡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結婚也沒和家裡要錢,房子是單位分的,衣櫃沙發都是找人做得,憑票買了彩電冰箱和洗衣機,即所謂的三大件,婚後一年憑票買了山地車,基本上積蓄全花光了。
待產生育:
從懷孕開始到順產,期間波折一言難盡,一年多的時間到了小寶貝百天才安穩,期間緊緊巴巴的都是為了小生命的誕生,好吃好喝好養,沒攢錢反而有點透支,送給下一代的百天禮物,現在回想起來很有意義,儘管當時是礙於情面幫忙的,那就是一份平安保險公司剛剛推出的少兒險,涵蓋了意外險,教育金,婚嫁金和養老金。
人到中年:
為了孩子能有個好的教育環境,那是從幼兒園開始,就一路託人找關係花錢挑選的,期間的興趣班,補習班一個沒拉下,到目前讀研,大概花費近150W。
與此同時,老爸老媽公公婆婆身體健康狀況堪憂,弟弟妹妹尚未成家立業,除了吃藥打針住院治療的花費,請假導致工資也扣了不少,累計花費也有近50W。
不過有壓力才有動力,才有觸動和想法,越沒錢越要開始理財。「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深深打動了我,記帳規劃,精打細算,勒緊褲腰帶攢錢,給全家人配置了保險,包括大病保險和意外險,附加住院險。
開始買了基金,後來又進行了基金定投,不知不覺攢錢成了習慣,積少成多的攢了一些錢,全款投資了一套房子,用來出租,本金收回了差不多有80%了,買了一輛車,基本不挪窩,每周還要出去溜車,這個決策有點失誤。
即將退休:
現在要為退休做準備了,一是老爸和婆婆去世,老媽和公公身體都不太好,儘管他們都各自有退休金,但是醫藥費還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二是孩子面臨找工作,接著戀愛結婚,也需要一筆費用。三是我倆工作透支身體,健康狀況也是一個問題,未雨綢繆是必要的。這個階段的投資計劃就是保持基金定投不變,小她投資也要跟上。
作為過來人,我的建議和忠告是:
切記貪心,及時止損;
不熟悉沒把握的事千萬不要存僥倖心理;
多看書多行動,聽別人的故事做自己的決定;
理財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展望未來的人生階段,我已經把退休規劃納入我的整體計劃當中,預計我的需求和理財目標變化不大,若無特殊原因,當前規劃不做大的調整,繼續以錢賺錢為主,輔以兼職零花。
「新晉三口之家,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財蜜@苗小喵
年齡階段:80/90後
所在城市:三四線城市
目前所處人生階段:三口之家
回望自己在不同人生階段中的理財規劃方式:
單身:
在研二時我就領了結婚證,也就是我在有工作收入前就已經結束了單身。但讀研究生時就已經有了收入,雖然不多,但其實足夠生活。這一階段,有多少花多少,完全沒有理財觀念,更不會有理財規劃了。我一個朋友喜歡理財,買了餘額寶,那時收益好像有6%左右,而我只會讓我的錢躺在銀行卡裡。
二人世界:
領了結婚證並不代表我的理財意識和能力得到了提升,畢業前,完全和單身時一樣,沒有任何理財概念。那時雖然隱隱約約感覺到不能亂花錢,但也沒有攢錢的意識。所以沒有第一時間買房,即使手裡有首付的錢,也沒有買房子(那時我們學校附近的房子才1萬,我室友借了全部的首付21萬買了一套70平方的房子,我老公花了16萬左右買了一輛車,我竟然沒有堅決制止,至今我還很後悔。
這一階段的轉變,得益於我同門師姐。
無意間,看到師姐在她理財寫的帖子,於是我進入了理財學習的大門,從一無所知,到買貨幣基金、P2P、基金定投,雖然經歷了P2P暴雷,但就像題目說的: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用一些資金損失,讓我切身感受到分散風險的重要性,不要留存僥倖心理。
這一階段,通過我和老公的努力,靠自己買了兩套房子(有貸款),兩輛車(送給爸爸一輛),在這個月裝修好新房之後,還有一些存款。
這一階段的理財規劃,沒有長遠性,一直在努力攢錢,買車買房裝修,辛辛苦苦攢一年錢,一次性就被這種大項支出掏空。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提前做好資金安排,基金定投沒有長期堅持,經歷了幾次大漲前用錢倉皇賣出,錯失了好時機。
三口之家:
步入這一階段,已經快一年時間,而這一年時間,發生了太多事情。
上半年老公的收入銳減,讓他意識到我說的不穩定真的存在,相信以後我的存錢計劃會容易很多。自從步入三口之家,一直忙於照顧寶寶,忽略了理財學習和規劃(但一直在堅持存錢)。
作為一個青澀的過來人,想給比我更青澀的理財人幾個建議:
理財要趁早
理財的人都知道「複利」的威力,想發揮威力,一是要提高收益,二是要延長時間。提高收益比較困難,延長時間相對容易。最好的時間就是現在,所以不要怕自己起步晚,現在就是最早的時候。
不要過於犧牲生活質量
理財不只是存錢,不是存的錢越多就越會理財,理財的最終目的是讓自己生活的幸福。「犧牲生活質量」是我這幾年理財走的最大彎路。因為以過於犧牲生活質量為代價來存錢,很難具有持續性,也跟理財的最終目的相違背。
和「戰友」站在統一戰線
如果你已經結婚,那麼跟你的「戰友」站在統一戰線真的太重要了。
我一直很羨慕子期姐姐(社區財蜜),兩個人都給力,所以資產才能快速增長。也許由於原生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導致我老公物慾很強,比如他拿出我們所有的積蓄去付一輛車的首付,為了虛榮心去買一些無用的東西,曾經的他幾乎踐行著所有的理財誤區,雖然現在對理財依舊不懂不學不理,但至少已經沒有過於大手大腳,就這一點改變,就足以讓我家的理財之路走得順暢很多。啊,如果某天他開始有了理財意識,那我家的財務狀況應該會更好吧!
重新回來小她,是我家理財的另一個裡程碑,從之前的二人世界到現在的三口之家,經歷一系列的改變,小家的財務規劃也會有一些改變。
下一步的理財重點:
一是深化學習理財知識,不,應該是投資知識;二是建立教育帳戶,給櫻桃攢教育基金;三是完善支出預算,讓支出發揮最大的效用,提高生活質量。
在以往的理財道路上,有很多遺憾,但沒有人會不走彎路,正因為各種遺憾、教訓,我們才能在這些經驗之上完善自己的理財體系,就像題目,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未婚女青年的財務規劃」
財蜜@月月yuki
年齡階段:90後
所在城市:帝都
目前所處人生階段:未婚非單身
自己經歷過的人生階段:
讀書-畢業-工作-跳槽-工作(考證,沒過)-跳槽-工作-(考證,過了,工資翻倍)跳槽-工作(拖欠工資)
折騰來折騰去沒掙到多少錢,畢業三年,換了4家單位,這是第四家,經常裸辭,雖然每次都有不得不辭職的理由吧,但是真的挺慘,最慘的一個月只有200塊錢,還要交房租,還是挺過來了。
過去幾乎沒什麼理財規劃,雖然有時候會逛小她,書上的道理都懂,但是並沒有實施下來,真的開始做大概是今年開始,希望可以堅持下來。
今年理財收益1000+吧,雖然很少,但是已經在努力的路上啦,會繼續加油的!對目前的理財結果還不太滿意,花錢的地方多,還可以繼續節約。不過自己也明白了越早理財越好,對生活有規劃總比沒規劃要好的多,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理財亦如此。
我的理財建議:
跟社區許多財蜜比起來,自己只能算是小白,理財建議就是一定用用不到的錢去投資,慢慢來,學會止盈止損,不要老是盯著大盤,波動很正常,然後提高本金,本金少的人就算理財收益達到50%可能都比不上別人1%的收益高,所以積累本金很重要。
當前人生階段,我還要繼續努力存錢,堅持小目標、堅持打新債、學習理財知識,最近喜歡網格交易,還沒開始(~_~;)
展望未來的人生階段,目標是存錢存錢存錢,開源節流,未來可能會需要買房,期待儘早買上房子,不用再四處漂泊啦。
她姐說:
她姐看了幾十篇帖子,給我的感觸是,很多財蜜在進行自己的理財實踐時,還多多少少的存有一些誤區。
比如,很多財蜜在帖子中都提到了省錢,認為理財就是要先學會省錢、少花錢,多攢錢才叫會理財。
其實理財不是簡單的省。
省雖然重要,但只依靠省是省不出財富來的。我們提倡的是合理消費,這意味著你在做計劃的時候,懂得把錢花在刀刃兒上,防止亂花錢,但如果你想多攢錢,讓錢生錢,那隻靠省還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因此,如何「花錢」也是一門功課。
還有,很多財蜜缺乏長期的理財計劃。年輕時不懂如何理財,卻對眼前的生活有諸多計劃,消費享樂、買車、買奢侈品、囤護膚品化妝品、旅行一個不能少,反而對未來的買房、養老、子女教育,包括抵禦潛在風險的保險配置不做打算,結果往往就是「錢到用時方恨少」。
再比如,人云亦云式的理財。
雖然我們也總強調「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風險要自負」,但是在面對賺錢這件事上時,很多人還是不明白你要為自己的錢負責,你在為自己理財的道理。總是別人投什麼,自己也跟著投什麼,別人買房子,別人買車,別人買基金,自己也要買。
雖然有時候「別人」的做法確實能給自己帶來一些啟發,但是不顧自己的實際財務情況和風險承受能力,就貿然照搬他人的做法,可能帶給你的並不是財富的積累,而是另一種負擔。
當然,還有一些財蜜簡單的以為理財就等同於投資。
看大家的跟帖,不少財蜜誤以為買點兒銀行理財、定投幾隻基金,再買幾隻股票,就叫理財了。
理財與投資之所以容易被混淆,是因為它們做的都是打理財富的事兒。理財可以包含開源、節流、財務管理、風險保障等許多內容,追求的是收支平衡以及資產的保值增值,並且可以貫穿我們整個生命周期,從單身到結婚生子,再到子女教育、退休養老。
投資,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而收益越高,往往意味著風險也越高。所以很多理財小白,如果在最初還沒什麼本金積累時,為了賺取成倍的收益,就一把梭哈的都拿去投資某種自己不了解的投資品,對風險不管不顧,這種盲目跟投的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其實理財簡單說,就是管好收入和支出,增強自己和家庭的經濟實力,提高抗風險能力。
總結起來,理財應該是:
理一生的財,不是解決燃眉之急的金錢問題,而是一個可持續循環的過程;
現金流管理,每個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錢(現金流出)、也需要賺錢來增加儲蓄量(現金流入),因此不管是否有錢,在我們每一個人生階段,都需要好好打理我們的資金;
風險管理,因為風險無處不在,包括人身風險、財產風險與市場風險,都會影響到現金流入(收入中斷風險)或現金流出(支出遞增風險);
投資管理,根據自己或家庭的風險承受能力,利用適合的投資工具(產品),來穩定的增加財富量。
理財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難,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對自己清楚的認識,對自己的目標有明確的規劃。
希望我們的財蜜在未來的人生中,忙碌充實,又有錢。
還未安裝她理財APP的新財蜜